做律师十五年,我踩过的那些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简法频道 Author 曹志东
01
打工心态
在做律师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都是“打工心态”。
“打工心态”的核心假设是:我既然来这里上班,老板就应该对我负责,至少也该养着我。
“打工心态”最主要的表现有两个:
①工作等靠要——既然我跟了老板,工作当然要等老板安排。自己没必要苦哈哈地到处找活干。如果老板不安排呢?那就歇着,反正有工资领。
②收多少钱干多少活。既然是领工资,当然是领多少工资干多少活。多一点都不想干。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呢?领导又看不见,看见了也不一定给我涨工资。
之所以有这种心态,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以及区域整体的氛围。
而且从本人的性格来说,我是一个懒人,不爱折腾。
但是,这样混了七八年之后,我越来越意识到,打工心态在律师界根本行不通。
首先,律师行业的特点是,“服务即营销”,而且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如果自己总是做事疲疲沓沓,老大怎么会放心把重要的事交给我呢?客户又怎么会信任我呢?没有客户,自己怎么可能发展呢?
其次,大多数律所不像大公司一样有明确的晋升阶梯。律师想混着?可以。但别想赚钱,更别想发展。
如果想在职业道路上有所突破,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去经营。
当然这有个前提——真的喜欢现在的职业,并愿意为之付出。
于是我才开始写公号、讲课,参加培训,加入学习社群,参加社会活动。
到现在,虽然还远远算不上什么成功律师,但比之前确实有了很大进步。
02
不舍得花钱
刚开始做律师的时候,收入比较低,只能省吃俭用,啥也不舍得买。
至于律师培训,就更不舍得参加了。因为律师培训的费用都比较高,动辄五千一万。自己去学习花了钱,律所也不给报销,所以干脆不去了。
职场上,没人有义务培养你。自己不主动学习,别人当然不会管。在参加了几次高质量的培训之后,我的认识彻底变了。
比如做了律师很多年,我对诉讼还是很怵,总是感觉自己没抓住关键,或总是有遗漏的地方,但只能自己摸索解决。但参加了有关法律逻辑的培训,理解了请求权基础体系之后,诉讼的很多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自己摸索,可能这辈子也摸不出来。
于是我才明白,花钱有两种花法。一是消费;二是投资。消费是消耗性的,投资则是增长性的,可以起到杠杆的作用。比如我花了五六千学习了“法律逻辑”,一个案子就赚回来了,而且随着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以赚回来几百倍。
参加高质量的培训,然后学以致用,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沉淀了大量的高质量课程,花个几百几千买来学习,实在是非常划算。
而线下课程,如果只是讲授类的,那还不如听网课。高质量的线下课程,一定是学和练相结合,除了提升专业能力,还能提升认知,扩大社交圈。
03
“专业化”
有那么一段时间,律师界特别流行“专业化”,而且大部分律师理解的“专业化”,就是“业务方向专业化”,主要做一两类业务。我当然也深受影响,把自己定位成“专业破产律师”,其他业务一概不接。
但做了两年之后,我才意识到业务单一是有很大问题的。
因为“业务方向专业化”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业务量充足。
只有满足这个前提,“业务方向专业化”才是有效的。比如婚姻家事、交通事故、民间借贷等业务类型,案件数量非常多,所以才会产生专业的团队。但非诉业务在数量上本来就少,而且还受到社会资源、人脉、业绩等因素的限制,要在非诉业务上做专业团队,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专业的非诉业务团队一般都在大型律所中产生,是因为律所的其他律师已经沉淀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而他们对非常专业的业务又没有时间从头学习,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才会选择专业团队合作。这样,非诉团队才有生存空间。
而如果一个独立律师既不在大所中,又选择比较窄的专业领域,就必须完善自身的业务结构,做好能够积累客户资源的业务,或者建设更宽的业务渠道,解决业务量的问题,才有可能实现“业务方向专业化”。
总之,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掉进坑里又不断爬出来的过程。
希望五年之后回看现在的自己,可以说——“当时就是个傻X”。
声明:本文来源于“简法频道”,已获转载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欢迎首创稿件,如有投稿意向请联系小编。
法律行业是终身学习的行业,高质量的培训,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高云合同写审改突破营」 8月27-28日北京站即将开营!高云老师两天课程助你重建合同写审改系统!更有合同线上课「高云合同高手成长营」9月即将开营!欢迎戳链接或扫码了解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