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后的自由

Havid 哈读
2024-09-20


年初的时候推荐过《纳瓦尔宝典》,后来有两个朋友专门私信表示感谢,说书中的一两个观点对他们启发很大。那时候这本书还很小众,只有英文版和网友自己翻译的中文版,更没有xx读书等流量公众号加持,在没有"信用背书"的前提下,也有人看过书名和网上几条提炼过的所谓"纳瓦尔公式"后告诉我:这是碗鸡汤。


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种带有偏见的合理推断,合理的意思是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筛选方法是有效的,同时,这本书确实介于方法论和鸡汤之间,天平倾向哪一端,跟你自身的状态也有关系。


而偏见则同样存在于我的身上,像《活出生命的意义》或者《活出意義來》这样的书名也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而像装逼界的圣经《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以及《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样的书名,文艺青年中年那个能不爱?


所以像《Man's Search for Meaning》这本书如果不是出现在纳瓦尔书单中,我大概也不会留意到,当我看完之后打算推荐给朋友时,才发现它的大陆/台湾版书名就是上面那两个被我避开过的名字,我曾多次与它们擦肩而过。或许这正印证了投资中错过牛股的本质原因:如果当初没有认识到,不是因为没有线索,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局限性或者偏见。

我曾看过不少关于二战的纪录片,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幽暗素来也不陌生,知道苏联红军攻入柏林的时候也没有少Rape德国的女人和虐待战俘,但就是这样一些苏联红军打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仍然被德军的暴行给震住了,纪录片中说"目睹惨状的士兵返回车里,半个小时都没人说话",下面是两张尺度很小的集中营生活照片。

《活出生命的意义》讲的也是纳粹集中营生活经历的故事,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是一位心理分析学教授,在讲述种种磨难的同时,进一步从心理学专业的视角分析:集中营的日常生活在心理层面对囚犯是什么影响。这些心理分析过程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极端痛苦并试图超越的人往往很有借鉴意义。


而对于像我们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来说,也能带来一种精神的刺痛感或者说紧张感,作者断言,精神的适度紧张是有利于精神健康的,有点类似建筑师要想加固常年失修的拱顶,反而得加大拱顶上面的负重,以使其各部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文字的力量其实有可能比“眼见为实”还要强大,尽管作者说他叙述的不是恐怖的故事,而是"小的磨难",但是如果你看过作者对集中营生活的描述,并设身处地的想象过,大概很难不同意作者的这个判断:现实比噩梦还恐怖。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天夜里,一位囚徒在梦中的呻吟惊醒了我。我看见他胡乱挥舞着四肢,很明显是在做噩梦。我一直很同情做噩梦和精神错乱的人,便下意识地伸出手准备唤醒这个可怜人。但我还是猛地把手抽了回来,一想到会叫醒他,我突然有点后怕。那一刻,我强烈意识到,不管梦有多恐怖也比集中营的现实状况要好得多。而我如果那样做,只会让他从恐怖的梦境回到比梦境更恐怖的现实之中。


集中营里的每件事,都是为了让囚犯丧失自我而刻意设计的。200人的车厢装了1500人驶进集中营,一个纳粹军官站在门口,手指指向左或右,就决定了这个人是被送往毒气室化作一缕烟还是到劳作营从事苦力工作。无端被痛打更是家常便饭,为了生存囚犯之间需要进行肉搏战,充满了尔虞我诈和艰难抉择,同样是囚犯的牢头对同类往往比纳粹军官还残忍,毒气室和焚烧炉的"工作人员"同样是囚犯,可以享用代表特权的烟酒。


在这样绝望的环境中,犯人往往害怕做决定,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生与死的区别,不如留给命运去安排,很多人由最开始的震惊、冷漠到彻底失去生存意志,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作者在这本书中三次引用了尼采的名言:人只要参透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作者认为,即使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你也要,也能够找到生命之意义,也就是尼采说的那个"why"。这个"why"并不抽象,也没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境也不同,它指的是: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 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那么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囚犯能够做点什么呢?作者说,至少还有一个最后的自由是任何人也夺取不了的: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

这个观点,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被总结为: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个空隙,让我们有权选择如何回应,而我们的回应则决定了我们的成长与自由。


这个观点,在李靓蕾和王力宏的吃瓜大戏中被总结为:

Life is 10% what happens to you, and 90% how you react to it.


这文章看起来又像是鸡汤?其实观念的东西就像种子,一旦你知道了某个观点就很难从你脑海中将它擦除掉。有的人紧接着就会说,道理我都懂,关键是那个"how",这个观点我本质是认同的,我自己很多时候也做不到我自己认同的观点,就像很久之前我看过一句话:


"You are as big as the things that make you angry."


可是一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看到别人开车乱插,随意占道这种小事,下意识还是很火大,但是紧接着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的浮现出这句话,一个超然的自我就会跳出来说:你就这么点big?让他一下又如何。


最后的话:最近有朋友推荐,多了一些关注,但是也可能有误会,这个号不是以投资信息为主的公众号,没有周记和交易记录,甚至企业分析的内容也是看心情,更新没有规律且频率不高,通常半个月,更新内容完全取决于我近期对什么感兴趣,如果搞错了,谢谢你来过。

我基本上把这个公众号当成跟朋友们深度一点交流的途径,为了让朋友们有个大概的印象,我刻画一下这个博主的形象:


  1. 30多岁还没有被淘汰,头发尚存的IT行业从业人员

  2. 广东人在广东读的大学,两所985大学之一

  3. 习惯性阅读和运动,运动主要是爬山,跑步,游泳,水平都不算太差

  4. 克制的咖啡爱好者,没办法喝出瑞幸和星巴克的区别

  5. 常规活动地点:深圳南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哈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