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MC金奖】作品解析 | 矿坑中的“菌丛”:以反射材料表现外虚内实,以示弱隐退寻求自然庇护

有方空间 材料在线
2024-09-03

【材料清单】点击图片,免费获取《设计师的电子清单》在线阅读权限。



各位设计师

大家好!


乔布斯说:

“创新只是将一系列事物相互联结起来而已”

联结的方式有很多

好设计的标准有很多

但常被你忽略的是:

材料也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上周我们为大家展示了

由材料在线举办的

设计·材料·创新【DMC】大赛金奖作品


金奖项目回顾:

一天变换三副面孔?玻璃幕墙也能凭实力演绎传统国韵


那么今天,我们同样带大家回顾一下

设计·材料·创新【DMC】大赛的第二个

金奖作品



△金奖由此投票环节产生



“在自然面前,

人类在地球家园中寻求的绝非征服而是庇护。”


汤山矿坑剧场配套服务用房 -

△ 建筑与坑口  ©时差影像



△ 建筑夜景


设计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项目地点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矿坑公园

建筑面积  745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19年


△ 项目视频


主持建筑师

李竹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李竹老师在2019设计·材料·创新

【DMC】盛典上的精彩分享

李竹《工业建造的乡土情结》



  01. 

项目背景与规划


项目地处南京市区边的汤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汤山,顾名思义以温泉而闻名,地质以石灰岩为主。项目所在的矿坑公园就位于汤山山体南麓,这里是汤山于2013年停工的,最大的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


在来自“南京同道建筑设计”的雒建利的规划中,这个废弃的矿坑区域将建设成为结合科教娱乐、亲子活动等内容,并强调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矿坑公园,占地面积约18公顷。在随后“张唐景观”的景观设计里,4个矿坑宕口由东往西分别作为温泉酒店、攒子瀑布、天空走廊和伴山营地,ATA工作室的任务就是为伴山营地中的矿坑剧场设计配套服务用房。


△ 整体总图


从汤山山体南侧的美泉路望去
4个矿坑高度从约30米到接近100米不等
裸露的灰白色岩面
在山体的葱茏中显得非常刺眼
仿佛脊背上的巨大伤口

△ 矿坑如同山脊上的巨大伤口

从空间上看,剧场和配套服务用房的用地分别利用了相邻的一大一小两个长条型的矿坑。大矿坑长宽深约为210米×10米×35米,小矿坑长宽深约为70米×40米×25米,坑底是碎石和杂填土。


△ 大坑的动与小坑的静

改造后的大矿坑平日用于举办音乐节、宠物节、卡丁车比赛等大型集会游乐活动,而小矿坑主要为游人提供休息、饮品售卖、洗涤、租赁、卫生间、管理、设备间等与活动相关的配套服务功能,本项目的用地就在小矿坑中


△ 使用的日常



  02. 

尺度与态度


即使是小矿坑,尺度也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在坑内缺乏参照物和遮挡物,如果不能近距离用身体去对比、丈量岩壁,反而让人难以感受到矿坑巨大的尺度。但破碎的岩面又要求建筑和人群进行退让以留出必要的安全距离,因此设计中必须找寻一种方式去还原和强化这种原始的空间感


△ 从坑外看建筑呈现的小尺度

△ 房间衬托出了伞的大尺度


正如“张唐景观”的张东所说:“自然山水的自我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其掩盖,不如直面这些破坏,从而使人更加敬畏和珍视自然,这何尝不是一种环境教育。”


△ 建筑与矿坑


就像山洞是野外的天然栖身之地

矿坑的岩壁也可以当做是建筑的维护结构

如果再辅以遮蔽之物

即能满足人基本的停留休整需求


鉴于山体稳定性和施工难度的考量

我们选择在人群活动的范围内设置上盖物

同时对需要气候边界的功能配以房间

“建筑”就成型了

 

△ 建筑与峭壁鸟瞰

△ 岩壁是建筑的另一侧围护结构

△ 从房间内看外

△ 建筑夜景


△ 伞缝与岩石

△ 伞冠、缝隙与维护

△ 栈桥



  03. 

界面的材料表情


包含了材质、形式等要素的界面

是一个建筑的表情

也展现出建筑对外的“姿态”

而在矿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设计想表达的观点是:

相对岩石展现出的刚毅和永恒

人工无意和自然去抗衡

而选择用示弱和退隐来表达对自然的谦卑

 

△ 消失在反射中的界面  ©时差影像

具体表现在房间朝向岩石的一面

采用菱形错动的镜面不锈钢板包裹

再加上六边形平面形状

试图模糊建筑的边界

弱化房间和岩壁之间的距离感


多角度镜面的反射效果也顺应了破碎的岩面肌理

这种虚幻的形体表达

也映射了场地里散落的方解石结晶体

而房间朝向人行流线的界面

则采用温暖的胶合竹板饰面

这种外虚内实的材料表达

仿佛在坑底的空间中撕开一道人行的裂缝


△ 日景下的镜面不锈钢表情
△ 夜景下的镜面不锈钢表情



「庇护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塑造遮蔽物

既能遮阴避雨、又能融入环境?

这是设计关注的重点


经过比选

最终选择了胶合竹材与钢构件

组成的复合伞状结构


△ 对矿坑之前“树干”林立镜像的映射


七座大小不一的伞状构筑物

覆盖在人群活动区域的上方

最大的伞直径13米、高9米

最小的伞直径7米、高5米

它们相互交错重叠

其下支撑的束柱宛如植物的杆茎

在人的视线上起到了空间引导的作用



设计利用了坑外视线的尺度错觉

使原本从坑外看起来很渺小的的空间感知

在人进入到伞下以后被放大还原

让人产生一种如同蝼蚁穿过菌丛时的庇护感

通过这种在自然中被缩小的体验

以唤起人们敬畏自然的意识


△ 夜景鸟瞰图

△ 伞冠与树丛

△ 伞下庇护空间


「伞状物」


伞状物主要由伞冠、伞茎、基座三部分组成

考虑到风荷载以及光线、视线的因素

伞冠呈现上大下小的漏斗形

由PVDF膜、龙骨、不锈钢斗口构成

斗口固定在伞茎下部束柱之间预留空间的上端

并用雨水链将雨水引流至地面

此举是考虑到在野外环境下

落叶在伞冠底口堵塞或积雪堆积的情况下

进行及时的清掏

烛台座形状的基础在杯口中预留排水管以排走雨水


△ 爆炸面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 伞支撑的空间结构

△ 伞底部漏斗细部

△ 座椅细部


为了让伞冠呈现出一种“轻薄”的效果

膜材采用30%的透光率

同时为了尽量的减小胶合竹材的截面尺寸

设计团队采用了拉杆、拉索

和胶合竹梁共同作用的受力体系

这个钢铰节点投在膜材上的阴影

让人不禁联想到了日晷

 

△ 伞顶的拉杆、拉索节点
△ 局部钢节点

记得在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上,台下有听众对该项目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这个建筑放置在类似崖顶可以看见更多风景、同时也能让更多人看见它的地方,反而是“窝”在坑里面?”当时我的回答是:“出于尽量利用废弃矿坑的目的。”但现在,对于正在经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我来说,似乎又有了新的想表达之意:


面对自然,我们需重新审视习惯性的强势姿态。这一疫让我们显得如此不堪一击,人类在地球家园中寻求的绝非征服而是庇护。




 品牌推荐 


江苏见竹绿建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厂家技术咨询

符先生:‭13675825262‬



品牌介绍:见竹是国内首家研发、设计和生产集成竹结构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文旅集体建筑、商业空间结构、大跨度梁柱。公司作为集成竹结构的开创者,坚持以竹胜木,发展绿色产业。见竹为多元化发展企业,与科研院校、国内外设计机构和市政单位紧密合作,开拓竹制品应用的多样性,寻求竹结构领域新的突破,坚持发展绿色低碳企业。



来源 / 有方   编辑 / 陈娅凡
视觉 / 李茜雅  校对 / 陈娅凡



以上为设计·材料·创新【DMC】大赛金奖作品

欢迎各位设计师提交自己的优秀作品

报名参与由材料在线举办的

2020设计·材料·创新【DMC】大赛


大赛举办时间暂定于今年12月

届时您的作品将于大赛官网展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大赛官网



 2020设计·材料·创新【DMC】大赛

报名开启

△点击图片了解大赛详情及报名须知


 往期回顾 

△2019年设计·材料·创新【DMC】大赛,点击图片查看回顾


△2018年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发展论坛,点击图片查看回顾



- END -

近 期 热 文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阅读


以谦卑姿态寻求自然庇护的建筑,你 「在看」 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材料在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