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食物的故事|面条和花生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除了逢年过节之外,家家户户的午餐好像都是面条。而且还只能自己种小麦,自己磨面,自己手工擀面。
配面的菜,也都是当下当地的出产,无外乎茄子,豆角,南瓜,苋菜,萝卜,土豆,白菜和各种野菜。没任何蔬菜的时候,也会做油泼面或者葱花燃面。
不知为何,小时候的我会觉得吃面条是一件不那么愉快的事情,相反,我更青睐玉米糁粥、麦仁粥,各种馒头和各种饼。
七岁后,被父母接到西安上学,餐桌上偶尔有了大白米饭,但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还是坚持要在每天的午餐吃到面条。我和弟弟经常会因为午餐又是面条而抗议一下,但一般情况都抗议无效,除了节假日。
还有花生。我的童年乃至整个青少年时代,最不缺的零食应该就是花生了。
那个年代,老家的人都还在本本份份地种花生,我们回去探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亲戚们,临走前大家都会以花生相赠。如若有亲戚来西安办事,带来的礼物也一定是花生。为了表达那份最诚挚最纯粹的好客与热情,他们一般还会在头一天,用大柴火锅拌上渭河流域特有的细腻沙土,把带壳的花生炒得又香又甜又酥。
后来,老家已经没有亲戚再种花生。花生于我们一家也真正成了商品。之后的很多年,特别爱吃花生的父亲常常会抱怨买不到好吃(味正)的花生。
再后来,我离开西安,定居北京。面条究竟是如何默默地成为我的心头好,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做编辑的那些年,但凡出国采访超过一周,对一碗热汤面的思念和渴望就会变得撕心裂肺。
那,是属于胃的乡愁吧~
后来的后来,我成为了一名素食者,成为了豌小豆的妈妈,开始踏上一条寻找干净食材(小时候的味道)的旅程。
如今,搬到大理四年多的我们,每天中午的餐桌,几乎都是百吃不厌的面条。就像我小时候,陕西农村的家家户户的午餐一样;就像我小时候,父亲每天对午餐的要求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豌小豆从小就没有对面条的抗拒,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面条爱好者。
而这几年,我也找到了有着儿时味道,被土地和大自然祝福的花生。
然后在某一天,当我把烤得香酥脆甜的花生一粒一粒送入口中时,突然醒悟,原来我最爱的还是花生原本的香甜滋味。
是如此这般高级的香甜滋味……
文/睿子,插画/诗琦
如果还想看布谷四季之
我和食物的故事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
这样就不会跟丢了
布谷是一只小鸟,也是这只小鸟的叫声。
布者,是布料,亦有布告,布置、珍宝之意。
谷者,是稻谷,亦有五谷、山谷、良善之意。
愿这只叫布谷的小鸟,于四季山野,于良食良田,
可以带着我们的孩子,一起去探索生命中那些闪亮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