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洛克菲勒家族留下的启示

2017-04-15 理财周刊 共同关心

蜚声国际的戴维.洛克菲勒去世了,享年101岁。1937年,老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岁。老洛克菲勒是穷人,儿时有两个梦想:一要赚到10万美元,在他不到40岁时就实现了;二要活到100岁,仅差两岁,如今被他的儿子实现了。老洛克菲勒是全球第一位亿万美元富翁,1889年的媒体文章首次称其为“世界首富”,以每小时750美元的速度赚钱!而在那时,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每周不到10美元。老洛克菲勒垄断了90%的美国石油业,当时媒体评估其净资产约为1.5亿美元。更为可信的是美国财政部的报告,据1902年的审计报告,老洛克菲勒的身家是2亿美元,1914年达到9亿美元。

老洛克菲勒是美国第一代企业家,企业家是资源开发者和市场开拓者,在当时,唯一有效的商业模式就是垄断资源、垄断市场。在石化资源为基础资源的时代,谁垄断了石油,谁就垄断了财富。垄断性的商业模式可以让一个家族迅速致富,却难以驱动产业创新,所以财富总量的增长是缓慢的。老洛克菲勒从零到亿万美元用了30-40年。时至今日,产业创新此起彼伏,成功的商业模式不是垄断,而是创新;基础资源不再是石油、煤炭和土地,而是思想、数据和信用。身价超过亿万美元的富翁不胜枚举,洛克菲勒家族早已退出了世界首富的行列。如今,人们纪念洛克菲勒并不是因为财富,而是因为慈善。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至今,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事业已逾百年,全球各地包括中国在内,受益者不计其数。

早在1987-1989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两年,老友朱嘉明先生与洛克菲勒家族的小女儿艾比·洛克菲勒相熟,她家在哈佛大学校园内有一处别墅,记忆中我们至少去过3次。交谈中,艾比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穷人脱贫,只字不提赚钱花钱。仅就我所知,她出资支持了很多援助贫困人口的项目。这些交谈和观察对于我后来形成的新财富理论很有帮助。在我看来,穷人可以和穷人共患难,却几乎不能同富贵,“苟富贵勿相忘”是穷人之间自我安慰的谎言。而富人的扶贫行为却具有普遍性,大体有3种原因,其一是散财求安全;其二是捐赠求心安;其三是慈善求免税。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高调扶贫捐赠者不过是另类的融资套路,更有甚者则是假慈善真行骗。

富人从善是一种市场行为,来自于市场创造财富的内在机制,正所谓:取之于市场,回赠于社会。特别是在“劫富济贫”思想流行的社会,富人从善捐赠有主动和被动双重理由,主动者是从善,被动者为避祸。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财富增长的副产品。基于上述观察,再结合中国的实践,可总结出公平社会三原则:1.财富增长,贫富分化;2.富人投资,穷人创业;3.富人从善,穷人脱贫。由此演绎,财富的两极分化是经济规律,只有在两极分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财富增长才会激励穷人创业,激励富人从善。

在这里,最具争议性的提法是“先富帮后富”。人们会说先富者没良心,赚钱出国移民,不承担责任!其实,先富者的财富传承就是帮后富;其次,先富者的慈善行为更是帮后富;其三,先富者的风险投资最能帮后富。若没有先富起来的穷人孙正义,就没有后富起来的马云。

在思想创造财富的时代,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新增富豪是白手起家的穷人,而在他们身后,三分之二以上都有“贵人”相助。戴维·洛克菲勒就是那些“贵人”中最显赫的一员,因此是值得纪念的人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