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债市观察 2018-05-24

文章来源:债市观察、第一财经、证券时报

日前天津国资委下属省级平台(天津市市政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违约吓坏一众投资机构。

就在投资机构排雷的过程中,这家同是天津国资委实控的天津最大国有房企天房集团惊爆1800亿负债,接近2000亿的债务犹如一颗随时能爆的地雷,一旦爆发炸伤大半个中国金融圈,可以说非常危险了。

中信信托曝2亿资管本息兑付恐违约

近日,因违约频发,各资管、基金等机构开始排雷,然而就在排雷过程中,中信信托发布公告称,天房集团无法说明信托贷款还款安排,存在债务违约的风险。



根据公告,中信信托发起设立的“中信·天房2号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天房2号”)于2017年5月18日成立,天房2号已发行的每类信托受益权预定期限为12个月。

截至此公告日,天房2号已募集信托受益权本金合计5.5亿元。

按照信托文件约定,天房集团应于2018年5月18日偿还2亿元贷款本金及相应利息。

5月15日凌晨,媒体报道,中信信托公布的一份《中信·天房2号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三次临时信息披露报告》显示,天房集团初步制定了还款安排,将按照信托贷款合同的约定,按时兑付贷款本金及相应利息。

值得一提的是,截止2017年中报,天房集团总负债1830.13亿,而2亿的待兑付资金不过九牛一毛。



数据来源:wind资讯,第一财经整理

高额的财务费用使得公司净利润受到大幅侵蚀,2016年开始,公司业绩急转直下。2016年全年天房集团净亏损4.5亿元。随后,2017年中报净利润再度告负,2018年伊始,公司再次发布2017年预亏公告。



数据来源:wind资讯,第一财经整理

大半个金融圈借钱给天房

将近2000亿债务,到底哪些机构借钱给天房,“纵容”了天房的举债?

天房集团的债务结构以金融机构融资负债为主,截至2017年年中,天房集团累计在56家金融机构的融资负债1082亿元,涵盖四大行和各大股份银行和主流信托机构。

其中,渤海银行对天房集团的贷款余额达到113亿,天房集团在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借款余额超过40亿元。









另外,天房集团还有长期应付款有48亿,其他应付款152亿。包括英大信托、新华信托、华融国际信托等信托机构;天津万科、天津融创等房企、和兴业租赁、中国外贸租赁等租赁公司;天津土地整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政府部门;天津天保商业保理等保理公司。





除此之外,天房集团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发行债券179亿元。仅2016年就发行了16天房01-04四只债券共计127亿元,并且这四只债券将于2019年集中到期,届时将面临不小的兑付压力。



天房债遭遇抛售

随着负面消息在二级市场发酵,天房债近日遭遇债券投资人抛售。5月11日,天房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天房发展发行的债券“15天房债”大跌逾6%,债券隐含收益率飙升至34.83%。

事实上,随着2016年年底公司债发行审核趋严,天房集团从2016年9月以后暂停了公开市场发行公司债募资。

直至2018年4月17日才通过发行购房尾款资产支持证券,再度在公开市场完成了14亿元融资,其中优先A级资产支持证券和优先B级资产支持证券的目标募集规模分别为7亿元和5.6亿元,利率分别为6.7%和8.7%。

4月25日,天房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由天津市国资委更改为天津津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目前实际控制人仍是天津市国资委。

随后,4月26日,天津津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表示,拟征集1名投资者让渡天房集团65%股权。其中通过增资扩股让渡30%股权,通过股权转让让渡35%股权。

如果本次混改方案实施完成,天房集团股权结构将由津诚资本独资企业变为津诚资本占35%股权的企业,进而可能将导致天房发展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拿地王抢得到地却赚不了钱



近年来,天房集团扩张步伐加快,所投资的公司达到47家,涵盖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信托基金、融资租赁、保障性住房、商业银行、矿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但房地产增长乏力,其他业务盈利能力也很差。

天房集团最令业内瞩目的是其在土地市场的表现,2014年以来,天房集团仅拿地就耗资超千亿,且拿下的地都十分优质,具有很大的溢价空间。然而,天房面临的发展困境却是,抢得到地却赚不了钱,拿地王当之无愧,可却难以盈利。

截至2017年年中,天房集团的负债总额为1830亿元,负债率为85.81%,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均为900亿左右,左右脚都很沉重。截止2017年年中,账面现金余额仅228亿,仅及负债九分之一。

而这背后,显然是市场运作能力出了问题。一面不断扩大投资,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开展新业务,一方面盈利能力却持续下降,千亿负债滚雪球式大爆发。





天津市政开发信托违约

4月27日,中电投先融(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电投先融”)发布公告,称旗下“中电投先融·锐津一号资产管理计划”、“电投先融·锐津二号资产管理计划”3—4期延期兑付。

据介绍,“中电投先融·锐津一号资产管理计划”、“中电投先融·锐津二号资产管理计划”用于认购方正东亚信托(现已更名为“国通信托”)发起设立的方正东亚·天津市政开发流动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融资人为天津市市政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天津市政开发‘’),保证人为天津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市政建设”)。

该资管计划第三、四期原到期日为2018年4月13日、4月14日,中电投先融作为管理人在项目到期前后,多次现场或致函方式督促融资融券还款。但是,由于融资人目前正进行资金归集,未能按时偿付本息并请求延期。

值得深思的是,千亿负债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样的房企一抓一大把。房地产不仅绑架了中国经济,也已影响到了金融生态。

此前财政挤水分

今年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宣布挤出“水分”,不再重复统计注册在当地、但未在当地生产的企业的产值,将2016年的GDP从10002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

无独有偶,2018年初,内蒙古也“自曝家丑”,称经过财政部门反复核算,应调减全区2016年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应核减2016年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40%。

“现在东北地区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真没有人敢碰,但天津的融资平台是真没想到也会出事”华南某信托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现在敢做政府平台业务的信托公司,都是胆子大的,而且基本依靠第三方渠道销售。”

同时,除了地方政府GDP“挤水分”令机构人士对地方政府偿债实力存在疑虑,今年财政部也频频发文遏制地方政府举债。

今年3月底,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8〕23号)(简称23号文),进一步规范金融企业与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的投融资行为,遏制地方政府存在的违法违规和变相举借债务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