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齐帆齐微刊
记得置顶和星标哈
文 | 齐帆齐 图 |认知突围
小编 | 明矾
朋友推荐我看蔡垒磊的《认知突围》一书,听书名就感觉不错,果断下手,四天把它看完,大大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
欣喜地在群里提到这本书,有几个小伙伴说,早就关注过蔡叔,他是自媒体大咖。好吧,我是看到这本书,才知道他,后知后觉啊!
《认知突围》共分为六章,即认清自己、知识、人生、金钱、时间、关系。
这些话题很大很深,对它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对它们的认知程度也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方向。认知优势,才是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
认识自己
重新认识自己,大脑每时每刻都在骗你。想起现在很多女孩爱疯狂的自拍,各种美颜修图,仅嘴唇都要修好几次,然后发布在朋友圈、网络上。因而得到虚无的满足,长此以往,她就真以为修图后的她,是自己最真实的模样。其实不过是假象,是被一大波点赞附和夸赞所蒙骗。
蔡叔引用到泰勒斯的话,什么是最困难的事,对方回答:“看清你自己。“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
重新认识知识
成为一个睿智的人,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持续学习,为何你无法坚持下来。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蔡叔的每一个小标题,我们都可以扩充写一篇文章,摄入有效的知识,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
蔡叔在书里提到,知识是分层次的,智慧、体系知识、加工知识、信息知识。
底层知识是最基础的信息知识,就是我们从外界直接摄取来的那部分信息,我们很多人对知识的认知就停留在这一层。
有很多小伙伴喜欢囫囵吞枣,有的每天读一本书,每月读多少书,显示自己很努力,以此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以完成某种口号。其实那些走马观花所读的书,未必真的消化属于自己的,不过就是翻了书的目录结尾而已。
只有把知识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造之后,加工成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奉若神明,不结合自己当下去总结思考。
最好要写下读书笔记、读后感、重点做摘抄、把一本书真正看透吃透。要在生活中正确地去运用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重新认识金钱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你对金钱远没有那么渴望,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
作者提到,年轻人要建立起“挣钱就是帮人”的价值观,不要羞于谈钱,也不要耻于谈钱。看到这句话对我感触特别大,生活中许多人太过含蓄,不好意思谈钱。
人们喜欢把自己真正想赚钱的心思隐藏起来,唯恐别人说他太功利太俗气。久而久之,几乎人人自带面具,自带囚笼行走于世间。
小时候,我总以为地主是大坏人,只有穷人才是好人。长大后才明白,地主阶级是特定时代的精英阶层,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更多。
如今也一样,那些挣钱多的人自然有能力帮助到更多人,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消费,为社会带来价值。这也就是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只有你挣钱更多,才能帮更多人。
所以“挣钱就是帮人。”相信看到这一章的人,都会有种突然明朗的感觉。
蔡叔还谈到,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他写道,省钱不等于节约钱,花钱不等于浪费钱,很多人省成了“抠门”,但只能叫省钱,却不能叫节约钱,花不必要的钱叫浪费钱,花不必要的精力叫浪费精力。
蔡叔强调,省钱的初始动机在于贫穷,而不是美德。他还引用到罗永浩的话“一个人使劲儿省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敢于花钱的人才能赚大钱。当然这该指有进取心的人,而不是盲目的大吃大喝。
常常听到开源节流这个词,开源的人节流易,而节流的人开源难。
比如有人把赚到的钱不断投资自己,提高自己的眼界思维,有人选择把赚到的钱存起来,自己依然一成不变。那么五年后,十年后,谁的身价会更高呢!
相信不同选择,不同思维的俩个人,对金钱的不同态度,对人生的不同规划,导致十年后,他们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开源和节流冲突的时候,我们站在开源这一边不会有错。
书里引用到《圣经》里的寓言,“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太效应,这种“赢家通吃”的现象随处可见,也是我们贫富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
作为劳苦大众,想要快速提高收入就得在保证劳动性收入不缩水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资产性收入的占比。而只有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能力与资产,并将它们自带的红利利用起来,才能使自己跑赢大多数人,从而从下层通道慢慢地往上挪。
重新认识时间
赚时间就是赚寿命,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
我们如何来赚取更多的时间呢?那就是多经历,一个60岁的人,他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单纯地比我们多看了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反映时间在他人生刻度上留下了印记。而有的人只需几年就能走过另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
时间是关于选择的艺术 ,正确赚时间的重要法则是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
那我们就要去多见不同的人,多体验不同的生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多看书开始,脚步不能带我们到达的,书本可以带我们去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现在做起吧!
重新认识关系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恋爱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亲戚并不意味着亲密。
蔡叔的这个观点,也是对我们固有思维的打破,父母并没有那么伟大,许多父母喜欢说“我总是为你好。”“孩子是生命的延续,跟我是一体的”。一旦子女的反应与他们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就会愤怒。
是因为父母把一个孩子从小养到大,付出的情感过多,付出的心血越多,情感总值就水涨船高。
做父母的得多提供孩子为父母做事的场景,不要以为这是压榨孩子,其实,一味对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为对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悦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就是自私,但我们教育却把这自私说成无私,实在是荒缪。
想起我身边就有很多,为孩子一味的付出,恨不得大小事包办,孩子养成了妈宝男,没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凡事依赖母亲。还有位亲戚还特意去女儿读书的大学边工作,她说要每天看到自己的女儿,要给她做合口的饭菜。
看到蔡叔的观点,分析下这类父母其实就是自私,她们自己离不开子女,反而大众以为那是种高高在上的无私爱,这是种道德绑架。
蔡叔还提到关于社交,社交有两个账户: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每个人出去社交,都至少带着一个。消费账户负责消费,比如用时间买快乐等。工作账户负责工作,比如用时间达成利益交换等。
重新认识人生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很多人说:“等我有钱我就幸福了。”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当你有钱时,你的圈子早已不同,你要的东西早已不同,你的比较对象必然也不同了。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以为的,我总觉得自己物质条件再好点,能在大城市有套房子就美了。以后我真实现了这个愿望未必就有多幸福,还不如现在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只要努力下去,该来的总会来。
文中说到,一个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人,他在一生之中累积的幸福感,远远没有一个从底层一无所有到最后功成名就的人累积的幸福感多。
这么说来,像我们这样的普罗大众幸福感会更强的呀!幸福取决于你自身,而不是你的客观状态。
想起我初出门打工时,厂里工资是年底一次性结清,平常只能借支生活费,50元或100元,用于吃饭零花,我常从里面省20元放在信封里一起寄回家(最多的放过50元)。
记得妹妹们说,那时打开信件看到有20元钱真是开心,母亲嘴角都是笑。现在就是发200红包给妹妹们,肯定都没有当年那种幸福感。
这么梳理下来,幸福感和金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于主观感受。未来,我若真实现了现在的梦想,未必就会比现在幸福感强。
同情心是一种更高级的优越感,同情这个行为本身就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的回报,因为我们选择了更弱的比较对象,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接受别人同情的。
原来同情别人是给自己带来优越感的,作者蔡叔实在是把人性分析得太透彻,他把我们固有僵化思维打破,把人们逃避的问题,统统拿出来深度剖析,让人折服惊叹。
希望更多的人读到这本《认知突围》,全方面重新认识自己,提高认知,愿我们更好地成长。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一方面互联网带来了无数的机会,塑造了不少的新贵,每一个行业都在被改变或等待被颠覆;另一方面,中产阶级无比焦虑,缺乏安全感,媒体天天营造上升通道被关闭的悲凉氛围。我相信我们正在经历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文艺复兴,我们无比兴奋,却又无比焦虑。我们好似有无限机会,又不知道如何抓住它们。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认知。――陈立飞
-END-
往期推荐: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别忘了分享朋友圈和点个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