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手机写作5年300万字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成长之路(8)

齐帆齐 齐帆齐 2024-02-21



01


出书是打造个人品牌的标配,关于出书的文章,我之前写过一篇长文《文字爱好者有哪些出书方式?》作为新人作者有机会出书的时候,积极争取,这是自己对写作路的最好回馈和激励。


著名作家莫言,陈忠实,海子等等,他们早期的前面两本书都是自费出版,后面书写得越来越好名气也大了,自然会有更好的出版条件,再把前期自费的书加印,反正版权在自己手上。


只不过我们现在这年头自费出书成本太高,据说要五六万元,如果你没有渠道去卖,这样出书是不划算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文字还不够成熟,可以等一等。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先签约出版电子书,全网上架,这也是打造影响力的很好方式。


2017年5月,我就是和简书平台合作,出版了《我的草根奋斗故事》上架了豆瓣和亚马逊,那时候平台是可以投稿出版电子书,书上架时候会给作者宣传,也因此有了后来签约的机会。


当年很多出版电子书的人都成为了平台的签约作者,有的因为电子书吸引了出版纸质书的合作。

如简书签约作者沐丞的《我在深圳10年买了三套房》就是通过简书先出的电子书,在很多平台曝光,被出版社看中深度合作,他当年还被头条邀请签约每个月1万块钱保底,主要以写理财为主。


上一篇有提到我和一家公司合作代理出版,如果是一起策划的选题,通过了并签约,会扣取相应的提成,作者不用掏钱,如果谈的版税10%签约,代理公司会扣一部分下来,这样大家都划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来做,你只要安心写文章就好,有人帮你负责对接渠道,各种环节把关,若是我的学员,我也会全力宣传。


02


今天突然想到,在我写作的初期,是如何迷恋上文字?还有哪些比较难忘的事情呢?

2008年,我曾在《读者》杂志上看到很多雪小禅老师的文字,有一篇文章写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8个字让我非常的神往,感受到文字的美妙之处。那时候会把类似的句子随手抄下来反复去看,去记。


还有印象深刻的是林徽因所写的《山西通信》:

“我们看看这里金元重修的,那里明季重修的殿宇,讨论那式样做法的特异处,塑像神气,手续,天就渐渐黑下来,嘴里觉到渴,肚里觉到饿,才记起一天的日子圆圆整整的就快结束了。


回来躺在床上,绮丽鲜明的印象仍然挂在眼睛前边,引导着种种适意的梦,同时晚饭上所吃的菜蔬果子,便给养充实着,我们明天的精力,直到一大颗太阳,红红的照在我们的脸上。”这是那篇文章的最后一段。


林徽因的文字温婉清丽,她这篇文章我多次阅读,大致都能背得出来。在我16年做公众号的时候,有转载到我的微信公众号。


一个作者的文字可以穿越时空与我们的灵魂碰撞,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走上写作之路,这就是文字的神奇之处。


还有张爱玲的散文《听花落的声音》简直是天才式的语言表达,充满了文学性和艺术性。

还记得张爱玲曾经讲过,人生有三恨,鲫鱼有刺,红楼未完,海棠无香。


张爱玲和林徽因都是民国拔尖的才女,貌似也只有她们俩才可以相提并论。


03


2008年,在温州鹿城区的黎明工业区门口做早餐,我的左边是一家江西做麻辣烫的店,我的右边是一个阜阳人做煮面条生意。所谓的店铺就是一排铁板房,简易棚那种。


那一排人家,也只有我下午忙里偷闲会看杂志,有时候去旧书摊淘点书回来看。

温州被称为三不管地带,在那些年里非常混乱,我一年丢了五部自行车,有一次中午从店面回住房,门被人撬开,电视机都被人搬跑了,这些片段在我以前文章中也有提到过。


亲眼见过一个女孩边打电话边走着,后面一个人骑摩托车,把她的手机一夺,摩托车飙走了,女孩反应过来,摩托车只留下一溜烟。


我娃奶奶的一副金耳环,被两小伙子从背后摘走,一个耳朵还拉出血了,她开始以为熟人开玩笑,一回头,两个人飞快地跑了……


这些如同电影里面的片段,完全是事实存在过,我曾在知乎上这样回答问题,如实提及当年的所见所闻,却遇见三位网友私信我,让我把地区改为匿名,说怕影响不好,于是我把地名改成“沿海”。


04


我说的是我记忆中的样子,这么多年肯定是有很大的改观。


如同当年我们坐绿皮火车去福建,一路上人挤人,人踩人,有一次我和同事把家里带的腊肉干货被迫全部扔掉,不然挤不上去,那时候被踩伤出事的大有人在。


还亲眼见过车厢里面小偷偷东西。当年火车一路停无数大小车站。还有一年没买上坐票,我们都是站着,累得人发慌,一路上不敢喝水,否则上厕所太麻烦了,过道里全是人……


还有一次我们14个老乡,从福州下火车再上大巴车,半路上被司机一伙的几个人硬要我们每个人额外再出100元,他说谁要不给,让谁嘴上痛快,皮肉受苦,我们都没吭声给了钱,有两个是其地方的人,没有给居然被司机把他们嘴巴打流血,放在半山路中。


现在回想这些如同是前世啊!也就是18年前,又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这些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都成了我笔下的素材,我曾写过《记忆里的绿皮火车》等文章。


05


2007年,我在温州茶山大学城一个女装服装厂上班,厂里是做内贸品牌,质量要求非常严。我一个从外贸出来的人换这个厂,开始返工返得人想哭。


还记得女装厂里的墙壁上写着,“既要争分夺秒又要针针计较”。


那个厂还有难忘的事情,每次下班铃一响,一群人往食堂方向疯跑,就像是饿牢里放出来,只因为去早一点,就会有小青菜,大打铁桶汤里可以多捞点细小的西红柿紫菜。


这个厂比我以前福建厂里工资要高不少,每天晚上10:30下班,每周单休,听说厂里在全国各大城市专卖店,海外一些国家也有店。估计这些年有所没落。


达芙妮,美特斯邦威,森马这些年都在走下坡路,服装行业竞争残酷。


我07年在温州厂里做的工序主要有拼肩缝,上裤腰,上衬衫袖口等等。利润最好的工序都是领导家属的份,其他人只能眼馋。


回想起那些遥远的过往,真的是生活阅历丰富呀!怎么会愁没素材写,我写的《过去的十年》,就有写到在这个厂里的一些情节。这篇文章在掌阅仅留言达到4000多条。


那年夏天有一个中年大姐,从车间里中暑晕倒,领导冷静地让人抬出去,不知道最后是怎么安排的,车间里很快再次恢复工作模式,仿佛那是习以为常,或者说是一种漠不关心,也无力关心。


06


初出门的几年,我们经历过用邮递汇款单寄钱回家,信封里面夹钱一起寄回家,还有年底结账时,大家用缝纫针把钱缝在最里面衣服的荷包里,板在裤腰一块儿。


当年福建厂里楼梯口有一个小黑板,写着:“今日来信”,同事们来回都会看一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再后来经历过插卡打电话的时光,那时候的通话费真是贵呀!想说的话得提前打好草稿,必须长话短说。


我在记录个人的回忆,也感受到我们社会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是叫飞跃式发展,瞬息万变。


有文章说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是任何西方国家所没有的,他们可能需要200年的速度。


如今通讯如此发达,通话费干脆都不需要了,微信随时随地通话视频,语音红包转账,一部手机可以走天下。


2004年下半年,我拥有了第一部诺基亚手机,那真是短信红火的年代,每每看到好的短信,我都会记录在笔记本上,记得我最高峰时收发短信一个月800条,每次存上70条短信,内存满了必须要删,删除之前把文采好的抄在日记本上。


这些都是热爱文字的苗头吧!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发现文字能带给我的心灵上的感动。


07


我的家族里有几个对文字都是比较敏感的,我的小姨读书虽然不多,但是她出口喜欢讲一些谚押韵顺口溜那类话,我小姨家的表弟,还是我小舅家的表弟,他们的文采都是非常好。


我的微信公众号《齐帆齐微刊》开张第一篇文章《粽叶飘香》用的是我表弟QQ空间的日志,表弟现在在县城做公务员,因为会写作领导对他欣赏有加。


我小舅家的小表弟,同我女儿年龄相仿,多次在学校作文比赛中获奖。


我的奶奶虽大字不识一个,但她很会讲一些朴素的语言,也充满生活的哲思,记忆力极好。

奶奶曾跟我说,我的老爷爷是位10个铜钱都数不清的人。


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老爹爹老太太,这几代都是文盲。那是时代和家庭原因没有机会给他们读书,不代表他们骨子里没有文字基因或者其他特长。


我奶奶生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人死得,穷不得”可见她的人生因贫穷带来了多大的屈辱和伤害啊!


我觉得奶奶的一生是多苦多难的一生,个人的命运,时代的命运,让她无能为力,只能被迫接受命运的安排。她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


如果她生在今天这个时代,应该能做一番事业。她曾和我们聊天,说她年轻的时候去街上卖柴,很多男人都挑不过她,在那种物质匮乏的时代只能靠力气来换得生存,也许这些片段是她生命中骄傲的事情吧!


所以时常和我们讲到,她说不管做家务还是做外面的事,她都不差于任何一个人。我只知道奶奶五官长得很不错。


任何人的命运都是和时代息息相关。如同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那如果是出生在中东地区的一些人民,他们在战火纷乱中随时可能命悬一线,朝不保夕,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个人再有能耐又如何?


我记得樊登读书里面讲到过,每次走在人民烈士园附近,内心就应该感恩前辈先烈为今天的和平所付出过的心血。


不管是我的母亲,还是我的奶奶,或者说无数类似的人们,他们在他所处的环境下是没有多少选择空间,只能硬着头皮把日子过下去,要不然又能怎么办呢?


08


几年前,我看过祖籍重庆后定居英国的作家虹影所写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他们家每个人命运都是很坎坷,充满着传奇性,悲剧性。


她在36岁那年写了《饥饿的女儿》被翻译成世界20多国语言,她也成为享誉世界文坛的知名作家。


她这部小说看得人非常震撼,那样一个多苦多难的家庭,她的姐姐,她的母亲命运都是浮浮沉沉,艰难困苦,却又内心强大。


虹影读书爱上自己的历史老师,并主动把自己交给老师,但是老师却在wen革中轻生,虹影在18岁那年才知道自己是私生女,认为自己是个耻辱,果断离开家乡,直到6年后才回重庆……


她曾到复旦文学院学习,还去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过,后来到国外,她最先从写诗歌开始起步,我看虹影的自传体小说,心想,这一大家都是现成的丰富好素材,还这么曲折动人,这样的家庭不出一个作家简直不符合逻辑。


每个写作者走上写作之路,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源头,一切是偶然也是必然。我还记得一句话,“从来没见过哪一个笑口常开的人,能写出什么好文章。”


09


我们中国有14亿的人口,自媒体作者和小说网文作者,总量应该达到五千万左右。


如何能在这些人中生存得很好,不但考验我们的写作能力,运营能力,推广能力,以及是否能坚持下去。


如果一个作者能会写又能很会运营,情商又高,人脉关系特别好,那么,他的路自然会越走越宽。


能持续写两年的人都能打败98%的作者,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会越来越少……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未完待续……



 往期精彩推荐:


成为自由写作者成长之路(1)用手机写作5年走上自由写作者成长之路(2)
用手机写作5年300万字到成为自由写作者成长之路(3)
齐帆齐:从写作小白到成为自由写作者的成长之路(4)
用手机写5年300万字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成长之路?(5)写作5年300万字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成长之路(6)
用手机写作5年300万字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成长之路(7)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和点个“再看”哦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用手机写作5年300万字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成长之路(8)

齐帆齐 齐帆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