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杂志创刊号回顾与展望
编者按:
《文献》杂志创刊号于1979年12月出版,该创刊号第一篇文章为恩格斯著、李逵六翻译《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至今(2019年11月)仅差一月即将届满四十周年。为回顾刊物走过的历程,向刊物前辈作者与编者致敬,本刊特别策划该专栏。
专栏第一篇系对李逵六先生的采访,李老先生回顾了翻译《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背景和过程,梳理了《信条》和《共产党宣言》的关系,为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理解这篇经典文献提供帮助。
专栏第二篇揭示2018年国际上新发现的马恩致《资本论》法文版发行人莫里斯•拉沙特尔的一批信札,新文献规模之大,为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献发现史上的唯一一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鲁路研究员对信札的解读,充分展现马恩在《资本论》法文版翻译出版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李逵六先生访谈录
《资本论》法文版翻译出版始末钩沉——基于一批新见马恩信札的研究……鲁路
内容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致《资本论》法文版发行人系列书信的新发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献发现史上的一件盛事。它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版翻译出版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识,同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书信在马克思主义文献总体中无可替代的价值,即它对于我们熟悉经典作家的创作活动、解读经典著作可以起到有效作用。
关键词:《资本论》法文版 书信日期考证 翻译出版过程
作者简介:鲁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资料考据。
·建馆110周年纪念之典籍旧事·
从国图敦煌本《维摩诘经》系列残卷的缀合还原李盛铎等人窃取写卷的真相……张磊、周思宇内容摘要:通过对已公布的敦煌本《维摩诘所说经》写卷进行普查,比定写卷内容、书风、行款、裂痕,笔者在前贤的缀合成果之外,又将255号残卷新缀合为95组;在此基础上,以两组国图所藏《维摩诘经》系列残卷的复原为例,考察李盛铎等人盗窃、撕裂经卷的手段。作者简介:张磊,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敦煌学、汉语史。周思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中国古代自从有了书籍,就是“写本”,无论是写在简册、缣帛还是纸上,总是用中国文字写在一定的载体上。而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已出现了刻石,东汉的“熹平石经”,三国时期的“正始石经”,始于隋代的“房山石经”,都是刻在石头上的书。唐代发明了印刷术,但到了五代时期才用来刻印国家最重视的书籍“九经”。北宋时期国子监继续雕版印刷经史要籍,校勘编辑工作都是国家大事,皇帝亲自过问。我们把雕版印刷以前的书籍基本上靠抄写流布的漫长时期称为“写本时代”,着重研究“写本时代”书本的学问叫“写本学”。而进入雕版印刷的时代(大体上是五代及其后)叫“版本时代”或“印本时代”。当然,在印本时代也同时产生了大量写本,这些写本包括作者手稿本、誊清稿本、一般抄本(也包括名家抄本)。研究“印本时代”之前的“写本时代”书籍的专家队伍,和研究“印本时代”书籍的专家队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界限分明的。这两支队伍都可以叫“文献学家”,但研究“印本时代”书籍的这支队伍又称为“版本学家”。“版本”一词产生在北宋,指的是用雕版印刷的书本。当然,“印本时代”的其他印刷形式产生的印本(活字本、套印本、石印本等)以及这一时期产生的数量庞大的写本书籍,也在“版本学家”研究的范围内。流传到今天的“印本时代”的写本连屋充栋,数量极大,远较“印本时代”以前的写本传世为多。这当中“印本时代”的“稿本”有相当大的数量,这是“印本时代”以前的写本所罕见的。稿本的鉴定,稿本的识读,稿本价值的讨论,稿本是否刊刻过以及与刻本的关系,都是研究的难题。韦力先生收藏的翁方纲诗集稿本,开头部分即与刻本多有差别,全稿情况尚待研究。俞樾《群经平议》稿本一部分在国家图书馆,一部分在华东师大图书馆,友人孟巍隆副教授曾用俞氏家刻本通校,也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发表了论文。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海淀中国书店购得清代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王氏自刻本,其中夹有活签七十多条,是清末归安沈锡胙对《句读》的补正成果。我在八十年代后期参加业师王绍曾先生主持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参考过台湾“中央图书馆”的《清代稿本百种汇刊》,其中有《尔雅义疏校补》一卷,归安沈锡胙稿本。打开一看,也是一批签条构成的。可以断定原签条夹在郝懿行《尔雅义疏》内,“中央图书馆”把这些带签条的页抽出影印,就形成了《尔雅义疏校补》一卷稿本。那么我买到的《说文解字句读》里头的夹签实际上是沈锡胙的《说文解字句读校补》稿本。这部稿本与翁方纲、俞樾稿本不同,属于“未刊稿”,独一份,有特别的价值。至于“印本时代”的抄本,也十分复杂。《永乐大典》存世的残卷是明中期嘉靖、隆庆间重抄本,底本是永乐时期的原抄本,底本当中的《水经注》来自宋刻本。宋本《水经注》仅有残卷存世,因此乾隆间修《四库全书》,馆臣戴震只能用《永乐大典》当中的《水经注》校明代刊刻的《水经注》,有效区分了“水经”和郦道元的“注”,同时发现了郦道元的自序,这就形成了新的乾隆内府抄本《四库全书》本《水经注》。北宋石介的《徂徕石先生文集》现存的雕版印刷本有康熙刻本《徂徕石先生文集》、光绪山东尚志堂刻本《新雕徂徕石先生文集》。根据尚志堂本的序可知根据的底本是明代抄本,这个明代抄本卷首尾书名《新雕徂徕石先生集》,书中遇“构”字作“今上御名”四个小字,说明这个明抄本来自南宋高宗赵构在位时期的刻本,可能是一部明代“影宋抄本”。这样,一个光绪刻本就有特别价值,因为渊源于宋刻本,而在光绪刻本与宋刻本之间,有一个桥梁,是明代的影宋抄本。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印本时代”的抄本,研究起来也许更为复杂,而大量这一时期的抄本还没有经过这样细致的考察研究。刻本的研究虽然面临的文献数量十分庞大,但前人用力较多,无论是鉴定编目,还是考察版本流变,校勘异同,都硕果累累,由此总结而成的“版本学”、“版本图录”也十分可观。因此,相对于“写本学”,“版本学”也许成果更突出,从业人员更多。刻本的研究,版本较为繁多而复杂的是儒家经典,再就是戏曲小说,尤其是小说。相关的版本、目录、校勘、考证,有不少方面已形成“体系”,针对单部名著的“某某书版本研究”文章和专著都很丰富。日本庆应大学中文系主任高桥智教授研究《论语》版本,尤其是和刻本,据访问过他的中国友人说,堆满了书房。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版本(其中包括抄本)研究几乎成了“红学”的分支学科了。不过,由于中国古籍的版本数量极大,研究的空间也可以说是无边的,学术界的新发现层出不穷,不断丰富着已有的知识宝库,也不断订正补充已有的结论,使研究更趋于精确。《文献》杂志社特别选定12篇论文,组成一组,叫“写本与印本”,实则所研究的对象都属于“印本时代”。我仔细拜读了这些关于稿本、抄本与刻本的论文,认为这一组论文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在方法上也有可贵的探索。以下仅举例说明:管仁杰的《台湾藏宋刊〈反离骚〉为嘉定十年本〈楚辞集注〉残卷考——兼论嘉靖袁褧本〈楚辞集注〉出自嘉定十年本》,通过版式、刻工、注释比勘,推翻张钧衡、缪荃孙、张寿林等版本学家的旧说,提出台湾藏《反离骚》是罕见的嘉定十年南康军刻本残卷的新论断。又通过结构对比,否定姜亮夫对于明嘉靖袁褧本的底本出自宋端平二年(1235)兴国军刻本说法,认为袁本直接翻刻自嘉定十年本。可见,即使是在前人已用力甚多的版本研究领域,仍有不断推进的可能性。而某些不常见的古籍版本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永乐南藏》存世稀少,除山东省图书馆所藏较多外,各馆所藏至多一两部,在无法利用多种《永乐南藏》进行详细对比的情况下,很容易将其误认为一种新的大藏经。郎菁《陕西榆林市星元图书楼藏〈永乐南藏〉述略》一文介绍馆藏该书清初时期印本的特征,并附有详尽的施经人、助刊人等资料,为更全面的认识明末清初《永乐南藏》的续刻、补版与递修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也为之后《永乐南藏》清初印本的鉴定提供了可以凭借的依据。在刻本研究实践中,早期刻本、足本通常更受重视,晚出刻本或残本则容易被认为价值不高。解扬《国图藏〈天游山人集〉残本价值辨证》一文,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儒杨应诏《天游山人集》四卷残本与日本内阁文库藏二十卷足本及该书被选入《明儒学案》的文字作对勘,认为残本所存胜于足本中的相应文字,并判断黄宗羲编纂《学案》时所用为国图藏残本之原书(或同版)。本文的研究提示我们,对于存世文献的残本与足本,使用时当有辩证的眼光;对于每一部存世文献,即使它是残本,也万勿忽之。金晓刚《两种〈宋元学案〉黄璋校补稿抄本再认识》首次对分藏于两岸三地的《宋元学案》黄璋校补稿本作综合研究,辨析校补稿本与王梓材、冯云濠校订刻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考察在作者黄宗羲之后的几位修订者学术史观之不同,与反映于浙东学派内部传承中的发展轨迹。让我们了解到《宋元学案》这部儒学名著的生成与浙东学派学术思想史的交织演进。杨珂《国图藏抄本〈辨志书塾文钞〉与李兆洛别集流传》考察的是李兆洛身后,其别集的汇集、编纂,内容及版本上的渊源递嬗。在传统文本比勘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本发生学的理论,发掘不同文本所体现出的作者本人的意志或“整理者的声音”。既有扎实的版本流传考察、文本异同比较,又运用西方理论探讨文本差异所蕴含的隐藏信息,这是本文值得借鉴之处。正是由于这些稿本、抄本与刻本的同时存在,使得我们对创作者意志与编纂者加工的复原成为可能,使得对于著作生成过程的立体性描述成为可能。以上这些研究思路与方法,希望不仅仅对全面与深入认识“印本时代”的书籍史有帮助,如能对“写本时代”书籍之研究也有所启示,则是我们深深的期待。真正串联起目前看来还俨然各立门户的先秦两汉简帛文献、吐鲁番敦煌写本文献(传世唐写本也纳入其中)、石刻文献(主要是汉至唐五代)、印本文献这几支学者队伍,让各领域专家有更多共同探讨的机会与交流的平台,正是作为“文献学科”专业期刊的《文献》杂志,应该也正在做的。重庆图书馆藏郑氏注韩居抄本《慈湖春秋传》考说……黄觉弘内容摘要:重庆图书馆藏郑氏注韩居抄本《慈湖春秋传》十二卷,实为《永乐大典》辑佚本。其证有三:其一,《注韩居书目》卷一著录此书系“四库馆抄出”,《永乐大典书目(残本)》著录“杨简《春秋传》”;其二,郑氏注韩居抄本《慈湖春秋传》中僖公、襄公合三十五年经传皆阙,而这是《永乐大典》辑佚本《春秋》经解著述内容上的共同特点;其三,更重要的是,《永乐大典》残卷今存《慈湖春秋传》原文十一条,而此十一条皆在郑氏注韩居抄本中,文辞几乎全同,仅有数字讹脱之异。特别是郑氏注韩居抄本所载双行小注,尤为其从《永乐大典》辑抄的确证。同样是《注韩居书目》卷一著录“四库馆抄出”的敬铉《春秋备忘》,亦当为《永乐大典》辑佚本。关键词:杨简 《慈湖春秋传》 郑氏注韩居抄本 《永乐大典》辑佚本作者简介:黄觉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春秋》学。内容摘要:清嘉庆十二年(1807)额勒布主持刊刻的藤花榭本《说文解字》,是清代第一部依宋小字本行款翻刻的《说文解字》。根据《说文解字》的版本系统、行款比较、文字比勘可知,藤花榭本的主要底本,当为刊刻主持者额勒布旧藏的宋本《说文》。藤花榭本刊刻时,并未依底本的板心刻工、大小字数、避讳翻刻,既保留了底本的一些讹字,同时又据通行的汲古阁剜改本校改篆形和说解,并间有据段玉裁《汲古阁说文订》所言的“宋本”校改说解之例,形成了复杂的文字面貌。考察藤花榭本的校刊情况,一方面可以明确乾嘉时期宋本《说文》在汪灏、鲍漱芳、额勒布处的递藏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深化对清代相关仿宋刊本的认识。关键词:《说文解字》藤花榭本 《汲古阁说文订》 额勒布 仿宋刊本作者简介:董婧宸,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说文》学。内容摘要:上海图书馆藏有《语石》稿本一部,系作者手稿誊清,后来又经叶昌炽本人批改,张炳翔校阅。《语石》稿本的文本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保留了《语石》撰写、校改、刊刻等多个阶段的痕迹。本文以此《语石》稿本为中心,结合《语石初稿》《缘督庐日记》等相关材料,全面考察《语石》从撰写到刊刻的整个成书过程,进而揭示这部稿本对于《语石》文本研究的重要参考价值。作者简介:姚文昌,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目录版本学、石刻文献学。内容摘要:明儒罗钦顺撰著的《困知记》是程朱理学脉络下的经典读本,存世的版本众多,版式内容互异。本文在现阶段可掌握的文献范围内,逐一梳理其四卷本、六卷本与节本等不同传刻系统。在此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四卷本在明嘉靖年间的广泛流传是出于罗钦顺与其同志的刻意推广,意在对抗声势日盛的王学。此书后续的增补,乃至不同版本六卷本的面世,则是后人借此书发声,同样具有针砭王学的现实意义。随着王学在晚明清初的式微,此书的层累过程才告一段落,其在清代虽也数经刊刻,内容则大体相同。作者简介:林展,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学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明代思想文化史。内容摘要:对比两种《宋元学案》黄璋校补稿抄本与通行百卷刻本,可解决一些遗案,亦能纠正相关讹误。余姚本共有学案五十七个,非五十二个。傅图本大体以余姚本誊抄而成,不过内容互有增删。百卷刻本在学案署名上存在前后抵牾及误判,而傅图本对一些案语的归属,也有疏误。稿抄本的存在,有资于增补、校勘通行本的讹罅,也有裨于观测学术史轨迹的变动,对重新认识《宋元学案》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宋元学案》 《宋儒学案》 《元儒学案》 黄璋 王梓材作者简介:金晓刚,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文献学。内容摘要:北宋本是《淮南子》已知古本中最重要的版本之一,刻印于宋仁宗朝(1023-1064),是一种混有许慎注和高诱注的拼合本。两宋时期,流传较广,并开始为藏书家收藏。元明时期,却渐成孤本,被锁于深闺。清代前中期,其传播迎来活跃期,不但相继为曹寅、黄丕烈等名家收藏,而且走出深闺,日益凸现其校勘价值。晚清民国以来,一度活跃的北宋本又跌落冷宫,封藏在杨以增家族的海源阁达70馀年。1929年为日本人购得,转藏大连图书馆,后来可能被转运至前苏联,或毁于战火。就其渊源看,北宋本与日本所藏唐钞本及苏颂所见七本,在祖本上应存在关联。就其流变看,其影响有限,仅有三种影钞本,即顾广圻本、陈奂本和刘履芬本。前两种是影写原本,后一种是影写陈奂本。作者简介:李秀华,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内容摘要:经初步整理,榆林市星元图书楼所藏《永乐南藏》计有88部1098卷1107册。该残藏起“寒一”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六一,终“鱼十三”号《密云圆悟禅师语录附年谱》末卷,包含明永乐所刻正藏、万历刻续藏、及最后增入的清顺治续藏一种,正藏部分有明清补版。清雍正五至六年(1727-1728)陕西榆林定慧寺请印,江南陈龙山经房印装。榆林保存的这个大藏经版本,为《永乐南藏》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重要资料。关键词:《永乐南藏》 江南陈龙山经房 榆林市 定慧寺 星元图书楼作者简介:郎菁,陕西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籍整理研究。台湾藏宋刊《反离骚》为嘉定十年本《楚辞集注》残卷考——兼论嘉靖袁褧本《楚辞集注》出自嘉定十年本……管仁杰内容摘要:台湾藏宋刊《反离骚》一卷本,长期以来都被当作嘉定六年章贡郡斋本《楚辞集注》残卷著录。今通过比勘,发现前人的判断有误,此宋刊《反离骚》实际应为之前未见流传的嘉定十年朱在南康军本《楚辞集注》之残卷。据此,可进一步推定明代嘉靖十四年袁褧本《楚辞集注》即出自嘉定十年本。通过对袁褧本的考察,反映出嘉定十年本《楚辞集注》在结构编排以及文字内容等方面更接近朱熹遗稿原貌,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关键词:宋刊《反离骚》 朱熹 《楚辞集注》 嘉定十年本 嘉靖袁褧刊本作者简介:管仁杰,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内容摘要:关于王绩集三卷本的来源,学界普遍以为陆淳所删,将王绩集三卷本与陆淳《东皋子集略》二卷本等同为一。事实上,王绩集三卷本与陆淳《东皋子集略》矛盾重重,将王绩集三卷本收录作品、诗题、异文、编次与王绩集五卷本、各总集、类书等比对后发现,王绩集三卷本乃后人缀辑而成,并非源于陆淳《东皋子集略》。由王绩集三卷本的版本体系可揭示其多个版本来源,这与明清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相关,也是当时好尚辑佚的风气使然。作者简介:郎瑞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代文学。内容摘要:本文以明儒杨应诏《天游山人集》在国家图书馆藏四卷残本、日本内阁文库藏二十卷足本与该书被选入《明儒学案》的文字对勘。认为国图藏《天游山人集》虽为残本,但收录文字更为严谨精炼,刊刻亦精;二十卷足本的目录却与收文并不全然吻合,卷中各篇文末也有行文粗疏之弊,因此残本所存更胜于足本中的相应文字。用《明儒学案》与两者互校,可知黄宗羲所用为如今国图藏残本原书,辅以《学案》对杨应诏思想的判断,更旁证了《天游山人集》残本原书更胜于内阁文库足本。据此,本文认为对于存世文献的残本与足本,在使用上当有辨证的眼光。选用文献,不能凭借其残篇或全帙就遽断优劣,而应该根据研究对象,合理判断选用。作者简介:解扬,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明史。国图藏抄本《辨志书塾文钞》与李兆洛别集流传……杨珂内容摘要:李兆洛作为阳湖文人群体的领军,生前未曾整理刊行自己的诗文,殁后由其弟子高承钰、黄志述等辑录遗文,先后纂成道光本《养一斋文集》、咸丰本《李养一先生集》及光绪本《养一斋集》三种。今国家图书馆所藏抄本《辨志书塾文钞》十六册,为李氏别集的一个早期初稿,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却长期为人忽略。通过考察此书与道光本、咸丰本、光绪本诗文集的递嬗关系,得见现存四种李氏别集的文本差异与各自的优劣得失,从而便于为李兆洛诗文的整理工作选定底本,亦由此可知李氏弟子作为整理者在李兆洛别集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关键词:李兆洛 《辨志书塾文钞》 《养一斋集》 别集版本考作者简介:杨珂,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清代文学与学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格斋赓韵宋贤诗》文献价值初探……赵昱内容摘要:朝鲜时期孙肇瑞的《格斋赓韵唐贤诗》《格斋赓韵宋贤诗》,以高丽时期流传至朝鲜半岛的《唐贤诗范》和宋贤七言绝句选集为基础,增入孙氏的逐一次韵之作而成。此二书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合编《格斋赓韵唐贤诗宋贤诗》一册,为海内孤本,价值珍贵。本文着重考察了《格斋赓韵宋贤诗》的版本、体例、内容、影响等,指出它所依据的宋贤七言绝句选集或编成于南宋初年,且很早就流传到了朝鲜半岛,成为域外佚存文献;书中较多保留了北宋诗人诗作的早期文字面貌,并有49首宋佚诗,在校勘、辑佚方面皆可重视;同时,还揭示了孙肇瑞次韵原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旨趣,以期呈现其作为域外佚籍的文学及文化意义。关键词:《格斋赓韵宋贤诗》 孙肇瑞 朝鲜汉籍 总集 辑佚作者简介:赵昱,武汉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古代小说网”,谨此致谢!
编辑:虚文
排版:大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