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物|《文献》2021年第1期

徵文考獻 2022-03-18



·甲骨文献研究·


由一类特殊的占辞刻写现象谈甲骨刻辞的重刻

——从《合集》1075中的刮刻谈起

方稚松


内容摘要:甲骨文典宾类刻辞中存在一类正反面刻有相同占辞的特殊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反面占辞是实际占卜过程时应验之前的记录,先于正面占辞刻写,而正面相同内容的占辞则属于应验后的重新录刻。

关键词:甲骨文  占辞  文例  重刻

作者简介:方稚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甲骨照片(合集1075正)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甲骨图片


书道博物馆藏甲骨照片(合集94正)


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残片补考

李爱辉


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图藏十一片甲骨进行缀合和考释。第一组甲骨缀合后出现一条新的卜辞,这条卜辞可进一步加深对“登”字字义的理解,也纠正了旧有考释中的误识。第二至四组均涉及国图未曾著录过的甲骨。这些甲骨本身既是新材料,缀合后又提供了新的研究信息。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  甲骨  缀合  考释

作者简介:李爱辉,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甲骨文与殷商史。


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新缀

刘影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共有35651片,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对这批甲骨进行整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本文对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碎片进行复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包括“告日”的问题,以及“”字的释读问题。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  甲骨  缀合  告日  

作者简介:刘影,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


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已公布部分)著录整理

展翔


内容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数量极为丰富,《甲骨文合集》和《甲骨文合集补编》仅收录其中部分藏品的拓片。本文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拓片数据库·甲骨拓片”业已公布的甲骨拓片和彩照为研究对象,进行著录整理。具体包括甲骨残片缀合15组、复原13组,并对742版甲骨做出著录情况的对勘。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  甲骨  缀合  复原  著录对勘

作者简介:展翔,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甲骨文研究中心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甲骨学。


大维多利亚美术馆藏一片卜甲再考

吴丽婉


内容摘要:大维多利亚美术馆藏甲骨中,有一片内容很重要的商代卜甲,其研究价值在于:一、有两个新见字,可进一步丰富对甲骨文字的认识;二、可系联旧有卜辞,帮助辨认以前未被识别的模糊字形,纠正对相关卜辞的错误释读。

关键词:甲骨文  考释  新见字

作者简介:吴丽婉,中山大学中文系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大维多利亚美术馆所藏卜甲


·写本文献研究·


谈谈汉简草字的考释方法

李洪财


内容摘要:汉简文字主体是隶书,但目前出土的汉简材料中也有非常多的草字,更不易识读,整理者释文中掺杂不少未释、误释的情况,是研究与利用汉简资料时的障碍。这类草字出现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释读方法,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文通过归纳汉简草字的误释情况,总结考释汉简草字的六种方法,为研究和解读汉简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简  草字  考释方法  误释  补释

作者简介:李洪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汉代出土医药文献中的“分”

杨勇


内容摘要:“分”是汉代度量衡单位之一,使用极为普遍。从出土材料来看,“分”还是病方中主要的度量单位之一。作为单味药物计量单位的“分”,表示的是重量,而不是等份之意。所谓汉代“两”以下无“钱”与“分”之说并无依据,将出土病方中的“分”均理解为等份之意是极大的误读。出土病方中“两”、“钱”、“分”等衡重单位并存,相互之间存在着换算关系,当与汉代通行的衡制一致。

关键词:汉代  病方  分  衡制

作者简介:杨勇,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秦汉史。


鸠摩罗什失传《贤劫经》译本的新发现

——比定自日本书道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吐鲁番写经

李灿


内容摘要:《贤劫经》是鸠摩罗什不见传于世的三部译作之一,该经的传世本为竺法护所译,而鸠摩罗什译本早在6世纪便已亡佚。本文通过藏汉平行文本、语言等内外部证据,从日本书道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吐鲁番早期写经中比定出两件残片,推定其应该正是早已佚失的鸠摩罗什本《贤劫经》的珍贵遗存。这两件残片也是鸠摩罗什译经研究史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一次佚作重新发现,为研究五世纪佛教史和翻译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鸠摩罗什  《贤劫经》  吐鲁番写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书道博物馆  佛典翻译

作者简介:李灿,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梵语巴利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初期大乘佛教、佛典翻译史、佛教仪式文献。


日本东京都书道博物馆藏SH. 152-6号残片


缀合与敦煌残卷的定名

——敦煌残卷缀合的意义之一

张涌泉


内容摘要:敦煌文献以残卷或残片为主,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残卷或残片往往没有标题;即使相对完整的文本,也常有缺题的情况;部分写卷虽有题名,但也每每存在题名歧异的情况。所以如何为残卷定名是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先行工作之一,也是敦煌写本研究中的最大难题之一。最近十多年,我们的学术团队发现很多残卷或残片其实是由同一写卷撕裂的,可以缀合。缀合以后,有的写卷的题目便失而复得;即便缀合后依然残缺不全的写卷,由于完整度大大提高,也可以为进一步的准确定名创造条件。所以残卷的缀合对写本的定名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就此从六个方面举例展开讨论:确定未定名残片的篇题;确定缺题残卷的文本系统;确定缺题残卷的具体卷数;纠正前人定名的疏误;补充残卷定名的证据;明确具体残卷的性质。

关键词:敦煌文献  残卷  定名  缀合

作者简介:张涌泉,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资深教授。研究方向:敦煌学、汉语言文字学。


从撰铭到书丹:董其昌《项墨林墓志铭》与《项墨林墓志铭卷》

李万康


内容摘要:《项墨林墓志铭》系项元汴次子项德成请董其昌撰写的碑文。项氏家族曾两次请董其昌照原文书丹,第一次为制墓志铭碑,第二次为制神道碑。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项墨林墓志铭卷》书于明崇祯八年,是项元汴季孙项禹揆为镌刻神道碑请董其昌书丹留下的碑文墨迹。该铭概述项元汴的生平懿行与志业成就,是研究项元汴的基础文献之一,原文收录于《容台文集》卷八,墨迹本在原文基础上有所改动。该书迹是极少数证据充分的董其昌遗存真迹之一,也是体现董其昌取法创变和践行其书法美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关键词:董其昌  书迹  项元汴  墓志铭

作者简介:李万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书画鉴藏史、美术考古。


董其昌自题


明清契约文书篇末绝止符号研究

——以“行”形为中心

郭敬一


内容摘要:石仓契约文书篇末有“行”字及“行”形符号,其他地区明清契约文书也有类似情况。明清契约文书篇末的此类符号与敦煌契约文书绝止号一脉相承,是符号文字化的具体表现。其来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

关键词:明清契约文书  敦煌契约文书  “行”形符号  绝止符号

作者简介:郭敬一,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写本文献学,近代汉字学。


清水江文书“数目”类词语特殊标记法考略

苌丽娟


内容摘要:民族地区民间写本文献中的“数目”类词语存在多种特殊标记方式。这种特殊标记法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书写符号“”及筹算数码的使用上,其次体现在合文、连笔、省略、羡馀四种特殊书写形式所造成的文字单位不确定性、字词关系的非一一对应性。本文以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苗侗村寨各类文书为研究中心,辅以同时期的瑶族、仫佬族、白族等民族地区民间汉文写本资料。结合典型文例,对清水江文书“数目”类词语的特殊标记方式进行解读,同时对特殊标记法产生原因略作剖析,以期为写本文献的正确释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清水江文书  民间写本文献  “数目”类词语  识读

作者简介:苌丽娟,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民族文字与文献。


·古籍保护·


考古资料所见简帛时代书籍装具

汪桂海


内容摘要:为了收存和保护书籍,中国古代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装具。简帛时代经常使用箧(竹笥)作为装具,讲究一些的用漆奁。传世文献中对简帛时代的书籍装具记载不多,自二十世纪以来,战国秦汉墓葬出土了很多简帛书籍,其中有不少在出土时伴随装具遗存或包裹织物的残迹。由于这些书籍装具遗存大都腐朽过甚,有的甚至属于盗掘品,原来的装具仅存残片,而且相关信息分散于诸多整理简报中,不易寻踪,除了个别发现曾引起书籍装具研究者的注意外,大多数材料则未能进入书籍史研究者的视野。本文收集历年发现的简帛书籍装具资料,按照竹笥、漆奁和帙三类分别梳理,结合传世文献记载,分析、总结简帛时代书籍装具的特点及其对书籍保护的意义,同时希望引起书籍史和古籍保护研究者对这部分资料的关注。

关键词:古籍保护  装具  简帛书籍  竹笥  漆奁  帙

作者简介:汪桂海,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古文献学、秦汉史、简帛学。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古代小说网”,特此说明。感谢《文献》编辑部提供信息!


编辑:西子

排版:大隐


相关资讯

刊物|《文献》2020年第6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