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信息化100人】实践者亲述:一所学校里的教育信息化是如何推进的?

信息化编辑部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3330

读完共需

10

分钟



“这个时代,教师一定要学习更多的技能吗?恰恰相反。他们更需要融入到大环境之中。”在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教育信息化负责人施剑锋眼中,教育信息化的落地既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长,又是一种需要人为干预的艺术。


口述 | 施剑锋
整理 | 信息化编辑部
原创 | 教育信息化100人


施剑锋主任用自己多年的观察与实践经验,向我们展示了上海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蓝图一角。
 
2018年,上海出台《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文件,在文件的指导之下上海的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上海市所有公办学校及民办学校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惊人,浦东新区一年的硬件设施和网络设施投入达到数亿,而我所在的学校——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亦投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大势之中。
 
“顶天立地”,是教育信息化在我们学校里的推进状态,顶的天是国家政策,立的地是学校实际。而在“天”与“地”之间,亦有着很多细节不可忽视。在我看来,信息化在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的推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层 顶层设计:政策稳定是技术稳定的前提;

第二层 校长领衔:以成立小组的形式在校内推进信息化;

第三层 满足需求:满足小需求也要权衡方方面面;

第四层 落地实践:只有新老教师共同“融入”技术,教育信息化才会真正落地。
 

01      
顶层设计层:政策稳定是技术稳定的前提

现代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学校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适应未来50年乃至100年的变化呢?顶层设计在其中尤为重要。
 
顶层设计是我们学校推进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我们这群实践者,见证了技术在学校一步步搭建的完整过程,深知如果在技术落地前已有顶层设计的支持,那这件事情就做成了大半。技术想要呈现出能稳定开展的状态,顶层设计必不可缺。
 
近一两年,在用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方面,体育课堂是我看到的学科里效果最好的。十年前我还未来到这所学校时,曾和一家公司达成合作来制作体育课堂上的技术产品,当时的学校只能在询问医院专家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合作方依照标准制作体育课上能测量学生心率的技术产品。但在合作一段时间后,学校不得不承认这一项目失败了,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标准、设备不稳定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效果。

201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印发,自从国家制定了明确标准之后,技术赋能教育所引发的变化令我惊喜。国家的统一标准使技术产品有了科学性的依据,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依照标准寻找合适的公司制作。前一段时间做相关产品的几个公司来跟我洽谈,我受到了震撼。没想到当初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但结果差强人意的项目,如今已经做到这么好了。
 
其实,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技术的稳定性问题,而技术的稳定首先离不开国家政策的稳定统一,当一个技术能够稳稳呈现在教师和学生的面前时,这一技术就是最好地技术。
 

02    
校长领衔层:以成立小组的形式在校内推进信息化

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架构是以校长为主导,成立了专门的推进小组。要想使信息化在学校内顺利推行,一定得有校长或学校高层首当其冲、主动推进。
 
在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是一套英国的管理平台,我们用了一年时间在校内推进普及,目前已经收到了教师们很好的反馈。
 
之所以选用这一平台,也有一些我们学校的考量。受疫情影响,英国取消了一些大型期末考试,当地对于学生的成绩测评更多来自于日常的过程性学习。我们选用这一平台,是因为如果学生在国内通过在该平台学习可以获得过程性评价,最后所取得的评价表也可以得到国际认可,利于学生走国际路线。
 
另一优势是平台中的数据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可以给到教师非常多的帮助。教师可以基于数据进行及时的教学调整,制定新的教育设计和教育策略,推动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
 
我们选用这一平台之后,需要在学校范围内推广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时差问题,时差的存在给国内外双方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第二,根据整个平台的架构特点,学校管理的所有过程性内容,都要在这个平台当中形成一个流程,流程中不同要素之间还会产生联系。诸多的构成部分都增加了平台搭建的复杂性。
 
最终,平台顺利地投入到我们学校的日常化应用中,而校长领衔、小组化推进的形式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了这一教育技术地引进任务。
 
校长层面首先起头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接着沟通技术部门实现具体操作,进而逐步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结果。整个推进过程,就是教师们实时记录数据、使用平台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推进校长对平台的认知,推进管理层要达成目的和技术层最终实现结果的统一。
 

03    
满足需求层:满足小需求也要权衡方方面面

推进信息化的需求来自管理者的管理需求,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也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技术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才可能最终落地。
 
学校实行走班制,于是又跟信息化发生了一段新的联系。
 
走班制是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走班制之下,学生可自由选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因此,给学校的排课系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到现在为止,整个上海市找不出一家公司可以给我们学校特制一个排课系统,而没有一个合适的排课系统,学校管理者的管理需求、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都很难满足。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排课系统是我们自己量身制作的。最初的想法是请外部企业帮忙制作系统。但是在和企业方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企业一听到我们的这个“小”需求,便一一表示拒绝。我们其实也可以理解,这个需求过于个性化,而公司研发完成之后若没有其它学校使用,便无法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所以,最后经过了不少的曲折,在多方合作之下我们的排课系统才有了一些突破。
 
有时,学校就像是一个放大镜,一个大字,会把小问题放大,尽管只需满足一个需求,但也要考虑方方面面。
 

04    
落地实践层:只有新老教师共同“融入”技术,教育信息化才会真正落地

技术在学校落地之后,每天伴其左右的是教师。
 
目前来看,技术在教育中的最大作用就是,技术可以给很多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参考,信息化用数据来告诉教师可以用一种什么样的策略更好地解决此刻问题。在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信息化可以增强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看来,这就是数据对教育最大的作用,这些新时代的教师们,这些新时代的落地实践者,也在一步步地掌握技术、运用技术。
 
现在学校,年轻人居多,有经验的人少,但有了标准化,有了统一化的工具,前人的肩膀就能够帮助撑起教师的成长。
 
但在这个时代,教师一定要学习更多的技能吗?
 
我认为,恰恰相反。新时代的教师对于技能的掌握不能称之为学习,而应称之为融入。“学习”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专注力的过程,较为困难,“融入”则不然。
 
社会发展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学习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如此。现在大家上手制作音频、视频,几乎是全都能搞定,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还需要“学习”这些技术吗?不需要,他们需要的是融入到大环境之中,需求来了,技能自然就会长出来。

现在参加工作的这批年轻人基本都是90后、95后,他们这代人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控本领比现在很多老教师要强得多。在学校里,以前是老教师带新教师,现在反而是老教师在年轻教师身上学习新技能,年轻教师会给老教师分享很多好用的教育软件。渐渐我们发现,新老教师在沟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达成一致,共同融入到技术当中,而这一共同融入的过程,正是教育技术真正落地的过程。
 
融入技术的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实践者。


| 受访者简介,施剑锋,上海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信息化主任。

| 作者,信息化编辑部焦晓娣,本文为“教育信息化100人”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我们。


“教育信息化100人”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持续关注专家观点、最新资讯、前沿报告。我们正在寻找 “中国教育信息化100人”,希望被采访或者对教育科技感兴趣,可以添加我们微信:jiao2101708013,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提升智慧教育境界,引领未来教育发


北京市教委黄侃:努力打造多元融合的智慧教育新业态


华东师范大学杨晓哲:什么才是教育新基建


北京师范大学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创新方向


江南大学王志军:“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反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