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大苏永康:混合式教学在未来5-10年内会迅速发展

焦晓娣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4917

读完共需

15

分钟


“我个人希望混合式教学这个词消失得越早越好,教学即是混合式教学。”在上海交通大学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运行主管苏永康看来,技术增强了教育教学中的互动性,以深度互动为媒介来打造学习生态圈的混合式教学在未来5-10年内会迅速发展。


观点 | 苏永康
作者 | 焦晓娣
原创 | 教育信息化100人


01    

到底什么是混合式教学?

 
在线教育已然发展到了一定阶段。2020年初突然爆发了COVID-19疫情,促使我国开始大规模全面开展在线教学。截至当年的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
 
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的显著成效,表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改革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目前,我们可以用“新常态”来概括在线教学的发展现状。
 

第一,各个学校有基本的条件能够做在线教学,但要看学校是否愿意大力推行。


第二,在线教育的发展方面,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新常态之下,未来5-10年混合式教学会迅速发展。

我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是“线上学习+线下学习+整体性学习体验”,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能够产生整体性学习体验,构建学习共同体。混合式教学更底层的逻辑在于综合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工具来搭建物理的和虚拟的空间,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使整个社区的液态网络运转地非常顺畅,不断打破边界,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己的思想碰撞提供条件,强化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近年来我国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了网络、平台、工具、课程等资源。这些资源如何落地肯定是未来的重点,而混合式教学将是这些资源落地的第一选择。
 

02   

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别不只是技术

 
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我们以前一直在讲技术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比如扫码支付。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也是一样,比如教师可以不用到现场授课,通过在线教学即可。知识传输媒介方式的差别是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差别。
 
首先,教育技术增强了教育教学中的互动性,互动性是现在教育技术较明显的一个特征。混合式教学能够建立一种真实与虚拟之间的互动,这是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很大的区别。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互动是学习共同体的媒介。
 
第一,技术可以实现全覆盖的互动效果,教师以前提问学生,能够提问到几个学生就已然很是不错。但现在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各种工具,就可以实现全覆盖的互动,让全部学生第一时间回答问题。
 
第二,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现在的技术可以支撑分组讨论、弹幕、头脑风暴、随机点人等。
 
第三,技术对于互动的过程管理很有效,以前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较难记录,而且很难完整的记录每一个环节。现在借助工具,教师可以把互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实现有效、科学的过程管理。
 
第四,互动分为两类:同步互动、异步互动,技术使得这种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之间的关联大大增加,使得学生的整体性学习体验增强。
 
其次,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时间,构建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平衡学生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综合利用学生的时间。学生的学习需要互动、需要社会化场景,我们要尽量减少让学生一个人独自学习。混合式教学有线上和线下,有各种互动活动,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验。
 
再者,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育人效果存在差别。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知识点讲授,单向灌输较多,导致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混合式教学把教师从单纯讲授中解放出来,聚焦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然传统教学有自身的优势,传统教学讲授的传输效率很高。混合式教学实际上包含了传统教学,这两者不冲突、不矛盾。混合式教学并不是抛弃了传统教学,而是融合了传统教学和线上教学二者的优势,重构教学流程。


03  

混合式教学的信息化困境及对三个主体的要求

 
混合式教学将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但其发展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将面临很多挑战。,目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混合式教学的前进步伐。
 
第一,很多学校停留在信息化初始阶段。现阶段学校的信息化推进主要是以硬件为主,有智慧教室、网络、平台等。但是硬件背后的软件、应用、工具等,还没有真正的落地,没有融入教学。我们现在其实经常在调侃智慧教室不智慧,智慧教学也不智慧。经常出现一种情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智慧教室里面经常发生的是传统教学。一个学校花费几百万买入一批设备或者建设智慧教室,但是相关部门没有合理的改革推进措施,教师仍然是用念PPT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改革没有改变教师的教学,也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我认为,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分析清楚学生的学习过程,围绕学习过程来展开教学设计。我们一定要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到底是什么,进而理解如何支撑学生的学习过程,这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具来支撑。
 
第二,师资培训存在问题。这两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师资培训,可以明显感觉到,学校和教师的理念其实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传统教学的理念还是根深蒂固。虽然我们现在很多教师的理念已经在扭转,但是这个扭转的过程比较缓慢,只有少部分教师在做教育与技术的真正融合。师资培训没有顶层设计,散点式的平台工具使用、课堂技巧、案例分享等培训活动,无法真正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明显。虽然说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但是当然还是需要继续弥补各种差异,地区差异、校企差异、包括个人之间的差异等等需要关注。
 
第四,数据安全问题需要重视。数据安全相关的个人隐私等问题目前没有定论,未来数据是否安全?我们收集什么样的数据?学生的表情数据在教室里面是否应该收集?其涉及伦理、隐私、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后续进一步解决。
 
全国学校都在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那如何评价融合的成效?在我看来,深度融合的评价标准就是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我们如果想要使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少不了教师、学生、学校三个主体的共同参与。

在教师素养的提升方面,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转变。面对快速发展的、未知的、无法预测的未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为应对这个无法预测的世界做好必要的人性素养和能力准备,加强培养人的想象力、勇敢、发散性思维、谦逊、终身学习、有效沟通、有效互动、批判性思维等,释放人的潜力,使其具有“思想”。教师要能够聚焦学生未来10年至20年的需求,课程目标要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发展,要能够长期、终身的影响学生。教师需要找到课程的“终身点”(能够让学生重视受益、未来10-20年有需求的目标点)作为课程的终极目标,教师要能跳出知识点,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实现一流课程要求的“高阶性”。

第二,教师对技术的态度需要转变。教师首要要积极的拥抱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同时拥抱技术对教师来讲只是第一步,之后还需要能够跳出技术,聚焦于教育本质做教学设计。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只是赋能教学设计,教师更需要关注教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一般来说,教师可能需要学习一些学习科学、认知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等。,结合技术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技术的花哨应用,我们看不到教师从拥抱技术到跳出技术的“一小步飞跃”,没有看到教师对“教育”本质的反思,我认为其算不上“优秀”的教学设计。

第三,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教师以前是知识传授者、引导者,现在教师要变成学习的激活者。整个过程当中,教师既跟学生同在,又能抽离在学生之外,不断引导学生产生新的学习。
 
在学生素养的提升方面,一方面,00后一代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网络和技术设备,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或者说有主动学习的习惯。目前看,情况不太乐观,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两极分化严重。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学校的推动方面,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相应改变,学校对教学的重视、对教学改革的态度、对信息化教学的关注度等,都体现在管理制度上。学校可以设立首席信息官(CIO),可以整合技术、网络、教学发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部门,共同支持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培训也是一个重点,我们的教发中心、教务处等需要对教师的培训做顶层设计,做系统化的信息化教学、教学创新、技术如何支撑教学等方面的培训,把培训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04 

未来的大部分教学,我觉得都是混合式教学

 
2021年7月所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到了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这六个重点方向,推进这六个重点方向的建设,为教育搭建一个数字底座。

新基建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而技术本身是不断迭代发展的。几年过后,某种技术可能会完全被抛弃掉。而教学一直持续存在。我们把技术融入教学时就需要谨慎一些,要基于教学的本质,谨慎融入技术。
 
教育技术公司在开发工具及平台之前,需要有一批懂得学习科学、认知理论的专业人员来构建教学模型,基于这样的模型来设计其平台和工具。教育技术公司需要能够真正的沉下心来研究学习过程及教学本质,基于此来开发其平台、工具,同时推动教师做数据驱动的研究型教学设计。
 
我希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公司与学校能够成立紧密的产学合作联盟,联盟里包含公司、学校、管理部门、教师等。产学合作联盟基于学习科学、认知理论等底层架构,通过学习工程使学习科学真正落地,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育教学,这样教育技术公司才可能会走得更远。前段时间“双减”政策出台,为何很多在线教育公司会生存艰难?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从教育本质的底层来构建技术平台和工具,谈不上真正的“教育”。
 
在政府、企业、学校等多个主体的共同推进教育新基建建设的背景之下,教育范式一定会发生改变,由“以场所为限”的传统教育,变成具有“全球化、本土化、个性化、混合化”特征的开放教育。
 
全球化:现在国家的发展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不可能脱钩世界而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变得越来越小,交叉、融合、借鉴越来越明显。
 
本土化: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全球好的理念、实践我们都可以引入,但本土特色还是需坚持与弘扬。
 
个性化:技术实际上给个性化教学带来了可能,我们可以分析并判断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平台可以基于数据给学生个性化推送。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开展个性化教学。
 
混合化: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将是未来的新常态,我们未来要基于技术来构建完整的学习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既包括真实的,也包括虚拟的。
 
新基建能够更好地支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教育范式的改变,混合式教学将是新常态。一旦所有的教师都做混合式教学,那么混合式教学这个词本身可能就会消失,所谓“教学”就是混合式教学。我希望混合式教学这个词消失的越早越好,但它目前还是处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信息技术跟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度融合,学校加大开放,混合式学习普遍发生,最终我们将看到真正的终身教育。我相信,教育的未来终将是导向终身教育的混合式教学的未来。


| 本文作者为信息化编辑部焦晓娣,为“教育信息化100人”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我们。

| “混合式教学创新者联盟”成立于2021年4月,总召集人为苏永康(上海交通大学)、冯菲(北京大学)。其宗旨是促进形成“一批志同道合、热爱教学、善用技术、勤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线混合式教学创新者”的交流生态圈,系列在线沙龙及公益讲座都将通过微信公众号“逍遥思维”发布。


“教育信息化100人”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持续关注专家观点、最新资讯、前沿报告。我们正在寻找 “中国教育信息化100人”,希望被采访或者对教育科技感兴趣,可以添加我们微信:jiao2101708013,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北京大学朱郑州:基于数据的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华东师大祝智庭:智慧教育永远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华南师大柯清超:“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底层逻辑与推进路径


北师大黄荣怀: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实现规模化教育的个性化培养


朱永新:用教育新基建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四个建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