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大苏永康:教师如何拥抱混合式教学必然趋势 |《OMO学习周》

苏永康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期分享 | 混合式教学创新者联盟创始人 苏永康


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运行主管;混合式教学创新者联盟创始人 ;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上海培训中心主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及普渡大学访问学者。


导语2021年11月30日,在OMO混合式教学学习周上,混合式教学创新者联盟的创始人苏永康老师分享了题为《教师如何拥抱混合式教学必然趋势》的精彩内容,为教师指明了什么是混合式教学,以及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


本文整理自《OMO学习周》第2期线上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今年11月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的发言曾被全文转发,当时引起了很大关注,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中国顶级大学新生比斯坦福新生优秀,但4年后被斯坦福毕业生超越。”中国从高中进入国内顶尖高校的这批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但4年之后,这批中国顶尖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比不上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学生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要求,是培养计划出现了问题,还是老师的教学出现了问题,亦或是学生的学习出现了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湖北某高校一位老师在朋友圈的感慨也同样引人深思,他写道:“本周听了两位年轻老师的课,老师讲课很用功,备课也很充分。但学生认真听课的寥寥,相信下课后他们能记下的内容也是寥寥。”
 
湖北另外一所高校的某优秀学生在课程结束一年后,和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的智能设计课结束已经接近一年了,今天突然想回忆课程内容,却记不起什么了……也很难想起我当时大作业的内容。”
 
老师在课堂上非常认真地讲课,甚至一些教学名师在课堂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经过一两年时间,学生可能会把老师讲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忘掉。对于老师而言,可能需要思考我们的教学目标到底应该注重什么?
 
“上课耽误了我的学习。”我也曾见过学生这样吐槽。
 
今天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我们也处于疫情时代。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学到底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我认为,混合式教学将是未来的常态。
 

01
在线教学好不好?



2020年春季,也就是去年疫情期间,所有学校都开展了在线教学,不仅仅是中国,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现在回看当时,我们应该怎样定义这段时间的在线教学?我觉得可以定义为应急在线教学。因为说实话,在疫情之前,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好切换到在线教学的准备。

期间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国外一位退休教授在录课的时候,因为教室里没有人听课很无聊,便用玩偶做听众。这个事情被传到网上之后,老教授也瞬间成为了网红。
 
我们有必要回忆去年学生在上录播课时的状态,对于上课,学生可能本来是比较重视的,但当发现是录播课之后,可能瞬间就失去了兴趣。
 
上直播课时,很多老师基本不会让学生打开摄像头。据我所知,国内的一批顶尖一流高校,实际上学生的摄像头都没有打开。在中小学也是如此。老师看不到学生,也就不会知道学生的学习状态到底如何。我们其实很清楚,学生打开摄像头跟不打开摄像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我们把去年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定义成应急在线教学,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在线教学。什么叫应急在线教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它只关注老师怎么教,很少关注学生怎么学。而常规的在线教学一般会做很多优化的教学设计。
 
如果到了后疫情时代,或者说疫情变成常态,我们开展在线教学可能就需要考虑摄像头双开的机制。同时,我们还需设计更多优化机制以减少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交互影响距离。
 
在线教学到底好不好?

 
去年疫情期间教师对在线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在线教学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不过我建议,老师不要整天想着比较在线教学跟线下教学到底哪个更好,因为线上与线下都只是一种传输媒介。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很难简单比较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到底哪个更好。退一步说,现在的线下教学也不一定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其实就是希望老师能够还原线下教学的场景。今天再去看这一要求,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跨越实质等效这一步。老师不要想着还原线下,而应该更多地思考,在在线教学的新常态下,技术的融合到底有没有促进教学实质创新,我建议老师们能够跨出这一步。
 
知识到底是什么?
 
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可能把海量知识全部掌握,老师也是一样。比如我们如果快速翻朋友圈,经常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因为信息量太大。
 
教师做教学设计,需要深入思考某些知识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到底是什么,以及知识本身更重要还是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等问题。

 
从教育技术的历史以及知识载体的变迁来看,知识的载体由语言到书本,再到今天的音频、视频、虚拟、元宇宙等多种形式的载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其实我们更应该思考知识的变化带来了什么。
 
语言是最早的知识载体,孔子、苏格拉底等都是直接用对话跟学生进行交流。在《柏拉图的对话》一书中提到苏格拉底讲的一个故事,古埃及神修斯(Theuth)是字母及书写的发明者,国王萨姆斯(Thamus)曾经批评修斯说:“你的写作发明将使学习者遗忘灵魂,信任外部文字,不再锻炼记忆;同时写作免除了教师的传授,带来一种智慧的表象,而不是真理。”但其实写作给人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进步。


02
在线教学新常态
 

回顾世界大学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的那烂陀大学。而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她是欧洲“大学之母”、“四大名校”之一,于 1088年建立。后来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相继建校。

 
这张图是德国人亨利于1233年在博洛尼亚大学上课的场景,当时亨利捧着一本书阅读给学生听,台下的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睡觉,有的在聊天,当然也有人在认真听亨利读书。亨利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授课?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在13世纪,大多数书籍极为罕见。它们是僧侣们精心制作的手工插图,通常取材自古希腊或罗马时期的早期或极为罕见和珍贵的古卷的片段或集合,或由阿拉伯语文献经翻译而来。因为在西罗马帝国陷落后的黑暗时代,许多文献在欧洲被毁。结果,一所大学通常只有一本书的副本,而且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可用的副本。因此,图书馆及其馆藏对于大学的声誉至关重要,教授们也只能借阅图书馆的藏书,从字面上读给学生。英文“Lecture”一词就来源于拉丁语“Legere”(阅读)的过去分词形式“Lectus”。
  
仔细看上面这张图片,我们会发现,今天的授课场景跟亨利上课场景十分相似。如果正在睡觉的那个人穿越800年来到现在的这个世界,他可能会发现上课没什么变化,只是由阅读书变成了阅读PPT。我们有必要反思, 800年过去了,高等教育为何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从教学的角度,今天是什么时代?我想可以定义成在线教学呈现新常态的时代。

Hinssen在2010写过一本书,他在书中对新常态做了一个定义,他认为:“新常态是社会数字化的一个阶段,这时某项技术将不再被视为新技术,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数字化变革进程刚刚过半,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Norberg在2011年写了一篇文章,他当时在文章中做了一个判断:“在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将是教育的‘新常态’”。
 
今天是2021年,从今天往回看20年,20年前网络教育刚刚兴起,那个时候还无法想象在线教学可以有如今的成就。从今天再往后看20年,那个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我觉得,可能那一天混合式教学这个词会消失,因为所有人都在开展混合式教学。就像今天很多人不再讨论什么是智能手机一样。
 
我期待混合式教学这个词能早一天消失,到那时,信息技术将不再被视为技术,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混合式教学天然发生,我们已不再讨论在线或混合。
 
在线教学新常态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不能再从教学过程出发,而是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开展设计。我们需要基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学习的完整过程,如下图所示,什么时候有指导,什么时候看视频、做作业、学习材料、参与讨论等等。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来达成教学目标。
 



03
在线教学新常态下的教育范式变革

我今天谈的教学改革其实就是教学范式的改革。托马斯·库恩曾在1962年对范式做了一个定义,他认为范式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它可以为实践者提供主题、工具、方法及前提等。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理念与方法都需要加以改变,而且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范式变革的内涵是什么?我基于香港郑燕祥教授的《教育范式转变:效能保证》做了一定的迭代。传统教育范式的特征是场所为限的,学生必须来到学校及教室才能接受教育。而未来的教育具有全球化、本土化、个性化和混合化四个特征。

全球化指,现在国家的发展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不太可能脱钩世界而独自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变得越来越小,交叉、融合、借鉴越来越多。 
 
本土化指,要扎根中国大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全世界范围内好的理念、方法都可以借鉴,但本土特色还是需要坚持与弘扬。 
 
个性化指,人工智能给个性化教学带来了技术上的可能。我们可以分析并判断每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心理情感状态,平台可以基于数据给学生做个性化推送,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开展分层教学。 
 
混合化是我在郑燕祥教授范式变革基础上所添加的一个趋势。我认为在线教学新常态下,未来的教学可能就是混合式教学。
 
下图是教育范式变革的主要变化:
 
 
日本重大的教育改革有三次:第一次是明治维新初期的教育改革,第二次是二战结束后的教育改革,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实施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今天我想重点提在日本发生的两件事情。

1971年,日本发布纲领性文件《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其中提出四个发展目标:构建终身化教育体系,注重个性化学习,强调教育国际化,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四个目标和我今天所提到的教育范式变革的几大特征十分相似。 
 
2001年,日本出台“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曾经引起一些争议。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20年时间,日本拿到了20个诺贝尔奖。日本的教育改革有没有效?现在看来可能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我们再看E-Learning这个词,其最初指的是电子学习,即Electronic-Learning,Elliot Masie是公认的这一词汇的发明者。当然,大家对E-Learning的概念一直存在一定争议。到了今天,E-Learning也有了更多含义,这些含义构成了混合式教学生态的概念。
 
 

04
拥抱混合式教学
 

从去年开始,我们有一个非常深的感触:未来无法预测,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我们如何避开数字化陷阱?
 
课程的终极目标能不能做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极为重要的。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终身的,给学生带来思维能力的变化或提升。
 
去年,我定义了一个新的名词——终身点。终身点就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未来10-20年有需求的点(核心素养)。我认为每门课程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终身点。

基于以上分析,课程教学设计的长期目标包括:聚焦核心素养、交叉学科设计、精准数据画像、真实场景问题、个性化多元化、课程没有终点等。
 
John Hattie做过一个长期研究(可见的学习),结果表明,在252个与学生成就相关的影响因素里,教师能效排在第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在线教学新常态下,教师角色要发生重大的改变,要从指导者至少变成同行者,最终变成学习的激活者。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诱发学生产生新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能要注意,能否尽量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今天的教师,绝对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因为这部分功能可以用人工智能替代,老师更多承担的是学习激活者的角色。
 
如果教师想成为学习的激活者,应该怎样改变?我认为有两点十分重要。
 
第一,老师要从固守知识点当中跳出来,不再执着于一定要把所有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可以将知识点整合成一个体系给到学生。同时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老师首先要拥抱技术,然后再跳出技术。技术工具只是教学的辅助,不应该支配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开放性的工具或平台来支持教学、整合教学、创新教学,但是教学设计本身应该跳出技术,围绕教学的本质即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来展开。
 
我做过七年的师资培训,在和很多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线老师,教学管理人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当然,仅仅依靠老师个人来做数据驱动的教学设计还是很难的。未来的生态圈里必然有一些角色来支撑教学,比如教学设计师。教学设计师在欧美国家已经很常见,但遗憾的是我们国家目前还很少。

在国外,学习工程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一些高校提供了相关的硕士学位,下图列举了部分学校。
 
 
我期待有教学设计师、学习体验设计师、学习制片人、学习工程师等这类角色支撑老师开展数据驱动的教学设计。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未来的智慧教室可能不仅仅叫智慧教室,而是可以定义成学习实验室。基于一些技术、平台、工具,老师可以在教室里做教学实验。目前来看教学实验室很少,但5-10年后说不定大量的教室都可以具备这样的功能,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行为数据、表情数据、心理数据、学习状态数据等,然后基于这些数据构建模型,并反馈、迭代、优化,最终生成一个合理的教学模型以支撑老师的教学。

 
数据驱动的教学设计大概是一个闭环迭代的模型(如上图,源自卡内基梅隆大学):从学习理论出发,构建一个专业的模型,开展教学设计及开发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产生数据,数据反馈回模型,模型进一步迭代优化。


05
怎么做混合式教学?



什么是混合式教学?
 
我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是:自由的或同步的线上学习+定点、有指导的线下学习+整体性学习体验。其中,整体性学习体验是最为重要的。不是说教师有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活动就是混合式教学,其线上或线下有没有讨论,两者是不是互补及融合,能否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能否产生整体性体验,这些都很重要。
 
教师如果想开展混合式教学,需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学习科学、认知理论领域的相关原则,以下我简单梳理几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反向设计
  

反向设计是指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学(学习)目标而设计学习体验和选用教学方法的过程。
 
第二,建构一致性
 

建构是指学生主动建构意义,一致性是指目标、评价、内容、活动保持对齐,互相支撑。每一门课都有课程目标,单元有相应的教学目标。目标需要和评价、活动、内容保持在同一个水准。比如,某个老师特别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那么课程的评价体系就应该支撑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的课程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比80%,这样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目标确定之后,首先要考虑如何评价,然后再考虑活动和内容,这才是比较合理的过程。目标、评价、活动以及内容确定好以后,还需要再回头看看四者是否做到了保持对齐,互相支撑。这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第三,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的现有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指导)之间的差异。它决定了一门课的难度到底应该在什么范围。
 
从同心圆这张图可以看出,课程的合理难度应该定位于黄色区域。老师要了解学生,做合理的学情分析,进而知道学生的现有水平基础,才能明确课程的合适难度。
 
第四,教学支架
 
 
布鲁纳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教学支架的概念,教学支架是指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结构或流程)。教学支架在混合式教学里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各种支持,帮助学生如同爬梯子一样一步步往前走,实现从课程低点到高点的攀登,这个梯子就是教学支架。
 
第五,探究社区模型
 
1996年,R. Garrison等首先把探究社区模型引入混合式教学。实际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是最早提出探究设计模型的,但将其限定于自然科学家团体。后来皮尔斯的学生杜威将这一模型扩展到教育领域,而儿童哲学创始人李普曼又对杜威的研究做了更为系统的拓展,比如李普曼认为教室就是一个探究社区。如今教师考虑混合式教学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将教室、宿舍、校园作为一个探究社区?我觉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以从盲人摸象这张图中体会探究社区模型的重要性,图中的四个盲人如果不合作、不探究、不分享,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大象到底长什么样子。但如果这四人能够互相讨论、分享、合作,可能就会不断接近真相。
 
Garrison认为探究社区模型包括社会存在感、认知存在感、教师存在感三个方面,Martha后来加了一个情感存在感,我认为还应该加上评价存在感。评价存在感是指随时或定期感受到来自教师、同伴、平台的评价及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基于这五个存在感构建的社区可能会是一个更有效的社区。
 
在混合式教学的生态圈里,如果学生不主动学习,混合式生态是没法构建的。

那么这个系统的发动机是什么?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是什么?学生为什么会主动学习?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这本书中提到了三个重点:目的、自主、专精。
 
第一,现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需要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比如把这门课的目标、每一项活动的目标非常清晰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有用性,这应该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第二,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开展个性化学习,要有针对性的反馈,甚至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可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让学生感受到其对学习有控制权,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只有深度学习才能使混合式教学达到专精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混合式教学绝对不是各种表面花哨的活动,它的核心目标是要达到深度学习,在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各个维度实现深度讨论。
 
 
混合式教学有一个明确的创新路径:教师教学理念有重大改变,课程找到终身点,解决在实现终身点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反向、一致、动态、清晰、真实的原则构建教学支架,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生态社区。
 
 

结语



我认为,混合式教学在未来5-10年会迅速发展。

我经常把混合式教学比喻成一杯鸡尾酒。鸡尾酒是一种混合饮料,一般颜色层次非常分明,比如可能有红色、橙色、青色、蓝色等多种颜色。班固在《幽通赋》里有一句话:“道混成而自然兮,术同原而分流。”我认为这句话很适合来描述混合式教学这杯鸡尾酒。
 
“道混成而自然兮”,教师将合适的认知理论、学习策略有效、自然地混合在一起,用于教学设计当中。“术同原而分流”,就是我们可以借助技术工具得到学生各种层次的数据,如视频、作业、讨论、项目、问题等各种数据,并能够开展有效分析。
 
说起这杯鸡尾酒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如果你让一个从来没有学过鸡尾酒调制的人来现场调一杯鸡尾酒,可能很难调出一杯好的鸡尾酒。我一直认为,只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而不是简单地加平台加工具),教师才有可能做出相对合理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现在做一个总结,教师如果要开展混合式教学,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跳出知识点,锚定终身点。第二,要拥抱技术,然后跳出技术。第三,角色要多变,老师可以是设计师、工程师、策划师,亦可以是学习的激活者。第四,要基于学习理论优化教学设计。第五,要积极创新,打造混合生态社区。
 
美国未来学家罗伊·阿玛拉曾言:“人们总是低估一项技术所带来的短期影响,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在线教学新常态已经到来,并且可能会长期影响教学,我们需要做好迎接并践行混合式教学的准备。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观看课程回放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群内有学界、政界、企业、学校等多领域的朋友,大家想进群的也可以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王老师微信。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