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混合式教学落地案例——重庆行远小学 |《OMO学习周》

邹贤莲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期分享 | 重庆市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书记、校长  邹贤莲


介绍:重庆市中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市第二届“最美校长”,重庆市优秀少工委主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评审专家,重庆市家庭教育质量监测专家、《全视界·教育》编委,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即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理事。


导语2021年12月3日,在OMO混合式教学学习周上,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书记、校长邹贤莲分享了题为《OMO混合式教学案例:重庆行远小学》的精彩内容,通过9个行远小学的课程视频案例展示了学校是如何在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践行“万物养正,登高行远”的办学理念的。


本文整理自《OMO学习周》第5期线上分享。


我们现在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疫情之前,大家可能都没有想过云端的交流和分享会成为一种学习常态。


当我们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之后,课堂也将面临极大变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或者是否已经意识到,这场课程改革的浪潮都已经向我们席卷而来,一条面向未来的“以新技术赋能教育”的课改之路也越来越清晰。

当纯线下教学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可能应该思考一下,教与学的技术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将会进行怎样的革新?师生的角色又将拥有怎样的新解读?伴随着新技术的普及,一些原本难以想象的情境会不会进入我们的课程?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作为教育人的我们真正跨入深水区去审视和叩问,并且尽力去挖掘新技术的巨大潜能。

行远小学也正在挖掘新技术、新平台的巨大潜能,进行课堂的结构性变革。今天我将跟大家重点分享一下我们对多课型混搭的探索,以及双师双线融合课的一些落地之策。



01

云端+实体共建行远小学


首先让我们走进行远小学。大家可以先通过几个小视频具体了解一下行远的智理中心、行远银行、开合班组、线上线下融合空间以及智学自学区,这些视频呈现的是行远小学三维全景的虚拟校园,我们把它看作云端加实体共建行远小学1.0。
 

扫码观看“云游行远”视频

行远小学是2018年9月才开始办学的一所新学校,处于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提出并践行“万物养正,登高行远”的办学理念,创新实施雁群矩阵发展模式。
 


在建校之初,我们提出了三类课程,要实现学生例行课程、教师修养课程以及家长共进课程的并驾齐驱,期待以人的成长影响人的成长,并形成共进的良性循环。
 


在组织架构方面,学校采取的是雁群矩阵发展模式,左边是课程研发线,右边是常规管理线,一个部门一门课程,从而实现常规管理与教育科研深度的融通。


学校创办一段时间之后就遇到了疫情,在这个时期,我们提出了家、校、社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主要是以人的智慧发展为内核,提出云端加实体共建和线上加线下共融两条路径。
 


现在在家、校、社三空间融合的智慧教育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五智”行动探索,分别是学生的智学、教师的智研、家长的智陪、学校的智理、社会的智联,我们期待能够促进学校的高效能运转和内涵式生长,推动学校整个教育形态的变革。

 


02

多课型混搭的生长之路


接下来,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行远小学在多课型混搭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关于多课型混搭,大家可能会存在一些疑问,比如,怎么理解多课型混搭?为什么要进行多课型混搭?学校现在有哪些课型?都是什么样态的?那么,大家先通过一个视频来感受一下我们学校的几种课型:
 

扫码观看“多课型混搭”视频
 


视频中清楚地体现了我们目前的几种课型,比如单班辅导课、室外探究课、开合班组课、线上直播课、双线双师融合课等等,多课型混搭是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学习基础等,在大班额基础上尽可能实施定制化的教学方案,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灵活多维的对话交互,努力走出“讲就是教、听就是学、考试就是评价”的误区。

现在能够形成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样态,我们也确实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探索之路。大概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线上课程推送
 


第一阶段的探索源于疫情的倒逼和课程改革的呼唤。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学校快速响应,从0开始探索线上课程,2020年1月26日我们就成立了行远智课堂的项目组,两天后行远智课堂的第一期正式上线。另外,针对当时的局势,我们还研发了“智斗大魔王”“比起病毒谣言更可怕”等13节人生大课,也提出了“1+N+1”的线上课程模式,其中第一个“1”是听老师讲,第二个 “N”是自己动手做,最后一个“1”是爸妈一起来。

在这个阶段,我们深刻领悟到了课程内容顺应时局情势的重大意义,也更新了整个团队对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深度理解。

第二阶段,线上课程直播

伴随着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们开启了第二阶段的智课堂研讨,尝试运用线上直播平台进行教学。根据居家学习的特点,我们响应家长需求,优化作息时间,延展增加了亲子共进时光,在班级群、学校群为家长提供了相互启迪交流的平台和时间。
 

▲图/线上教学的操作指南清单、公约规范,云端会议、论坛、教研等典型案例

那段时间老师们的确是摸爬滚打,最后理清了直播课的系列操作清单,拿出了很多具体案例和做法。我们也提出了“工作高效能,成长靠智慧”的线上协同办公理念,逐步习惯用清单思维、设计思维、审美思维、问题导向思维等引导工作。

 ▲图/操作清单和案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阶段老师们通过智慧众筹,已经实现一位老师同时链接同年级6个班进行直播,德育处的老师也能照常组织全校进行升旗仪式,召开家长会。我们惊喜地发现,突破时空的线上直播课,不仅能很好地运用线上优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于是老师们排表轮流上直播课,每个老师每周精心打磨一节课,大家的感觉都不错。

孩子们倾听思考,教师线上辅导,家长督促陪伴……三个月的居家线上学习效果不错,孩子们并没有因为缺少面对面教学而无所适从,老师们没有因为把课堂由线下搬到线上而望而却步,家长们也没有因为孩子线上学习而过度焦虑,真正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突破,也带来了教师思维方式的升级和迭代。

面对这次疫情复发,拥有了去年经历和经验的老师们录制了一段教学准备的视频,分享给大家:
 

扫码观看“线上学习准备”视频

就是在这样的倒逼中,老师甚至家长的信息技术素养都得以提升,大家的眼界格局拓宽了,思维方式升级了,人的智慧也生长了。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为我们后面的探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OMO智理

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线下复课之后我们回到了实体教室,这时就需要思考,要一成不变回归传统教学的原点,还是运用已有的线上直播教学基础进行升级和优化?尝到直播课甜头的老师们理性地认识到,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线上教学基础,纵深探寻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于是学校提出了云端加实体共建、线上加线下共融两条路径,一场突破线上线下时空边界、课内课外内容边界、校内校外围墙边界的“智慧”混搭课堂探索就这样全面展开。

我们再来看一个当时探索期的小视频,老师们在学校通过ClassIn线上线下共同组织学生晨读和午休。在晨读时光和午休时光中,除了一年级的老师需要到教室陪伴孩子,在二、三、四年级的每层楼各安排一个老师就可以了,其他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进行研讨或者休息。
 

扫码观看“智理”视频

第四阶段,双线双师融合课初探

经历了之前的探索,老师们充分感受到了ClassIn教学平台延时低、互动性强、课程资源丰富等优势,也意识到用教学平台进行多个班级的混合式教学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我们提出探索“双线双师融合课”。

“双线”是指在互联网和教学平台的加持下,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双师”是指1名集体线上导师和各班N名线下助教的无缝配合。

当时提出“双线双师融合”的想法,主要想运用互联网和ClassIn极强的互动功能,实现一个老师同时给多个班级上课的目标,这样一个老师就可以用一周的时间精心打磨一堂课,既省力,课堂质量也更高。

但是探索初期,我们遇到了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甚至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尴尬情况。比如,线上导师和线下助教角色定位不清晰、没有明确分工;线上主播老师缺少隔空组织教学经验,出现指令不明确的情况;线下老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场景,在课堂中忍不住插话,孩子们云里雾里不知该听哪个老师,处于游离状态等。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组织骨干老师全天扎进课堂,并精心思考线上导师与线下助教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专注倾听习惯,如何筛选优质的网络资源吸引学生,以及怎样的课堂流程才能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时间等等。
 


聚焦这些问题,经过两个多月的研讨,我们的双线双师课开始逐渐走向规范,学校的教学秩序也走上了正轨。我们从下面的视频看一下“双线双师融合课”的场景样态:
 

扫码观看“连线国家会议中心”视频

第五阶段,多课型探索

经过之前的探索过程,老师们也领悟到,需要走进学习区、敢闯潜能区。我们倡导人人都做信息技术教师。但老师们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学科、内容都适合双线双师课。课堂教学改革,要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就需要对课堂进行结构性范式变革。于是我们开启了第五个阶段,开始进行多课型探索。

应该如何理解课程的结构性变革?大家知道,课堂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其中有老师、学生、教材、时间、空间等等,它是一个包含多个要素的复杂系统。学校课堂的结构性变革,需要把已经固化的东西进行拆分、重组和更新,让每个要素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灵动智适应,每个个体都产生价值和功效。因此,基于课程内容、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等要素,我们对不同课型的探索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归纳起来,我们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循,通过“多课型混搭”重塑课堂组织方式,通过“大单元整合”重组学习内容,通过“项目式学习”重设学习方式,通过“伴随式记载”重构综合评价。总结起来就是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型,各个学科组从单班辅导课、开合班组课、双线双师课、室外体验课这些不同的课型入手,努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灵活多维的对话交互,努力摆脱“讲就是教,听就是学”的僵化套路。

比如,语文组老师们认为单元导学、识字、写字、写话适合双线双师融合课,精读课文适合单班指导课,练习、阅读适合开合班组……

 ▲图/语文组多课型探索
 

 ▲图/周总课表

▲图/语文组智慧众筹四部曲

课型探索出来之后,我们智慧众筹分工协作,采取周总课表的方式保证多课型的有效落地。上面就是我们的周总课表,每周教研的时候,我们就要针对下一周进行集体备课,从主题、内容、目标、课型、负责人几个方面落地,最后汇总成一张全校的周总课表。从其中可以看出,要真正实行多课型混搭,需要进行更加精准的老师分工,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协作研讨。



03

双线双师融合课的落地之策


接下来,我们开始探索具体怎样保证“双线双师融合课”的有效落地,这是现在老师越来越喜欢的一类课型,老师们尤其喜欢在主题融合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学科的教学当中使用,再给大家放一段小视频感受一下:
 

扫码观看“神州十二发射”视频


我们的“双线双师融合课”通过ClassIn智慧教学平台,根据需求链接多个班级一起授课,比如以年级或者整个学校为单位一起上大课,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链接不同学校一起上课,线上老师也可以进行远程授课。一名集体线上导师,每个班一名线下助教,以及N名线下学生就搭建起来一个学习共同体。同时在技术平台赋能的前提下,我们的课堂也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

一般情况下,每个班都是两名导师,教学时,线上导师聚焦于一个主题进行板块设计,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活动精讲精导,同时各班线下助教也通过辅助和组织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的双轨交互和多维对话。这样的课程,不仅老师们喜欢,孩子们也特别喜欢:
 

扫码观看“双十一旧书拍卖”视频
 


如今“双线双师融合课”已经成为学校常态,平时课程部也都会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组建灵活的备课组。对于课后延时服务时段的主题融合课,比如升旗仪式、劳动课程、党史学习教育等这类需要自主研发的课程,老师们都喜欢选择“双线双师融合课”。因为只需要一个老师精讲、精备,其他老师进行辅助、伴学就可以了。
 

扫码观看“劳动课”视频

这样可喜的教学样态是如何形成的?我将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

1、技术支持:双线融合课的支撑与延展

首先,行远小学也是一所公立学校,和大多数学校一样,没有高精尖的设备,只配置了电脑、一体机、网络等信息化基础教学设施。在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师生都是以自愿为原则,陆续自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等智能终端,同时我们也通过校企合作定制开发了行远智慧办公平台,确定将ClassIn作为智慧教学平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用活现有的平台、设备,在有限的条件下物尽其用。

而且,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也共研共商,营建了学校智慧教学新秩序,比如,拟定系列公约确保智慧教学的科学规范。

  ▲图/行远小学公约
 

▲图/行远小学公约


▲图/行远小学双线双师融合课操作清单


第二,我们还组建了一个团队提供技术支撑。教师技术素养的提升非常关键,对于年龄比较大或基础技术素养不高的老师,学校技术部门、信息技术特长教师、智慧平台公司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支撑小组,进入各部门、各教研组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助老师们尽快熟知各项新技术,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第三,智慧原创部每天会给老师们发布一个小任务,技术素养高的老师花费三五分钟就可以完成,技术素养稍差的老师可能会花费十分钟完成。这样日积月累的练习也提升了老师们的技术素养。

第四,老师也喜欢自己研究一些平台和新技能,并且互相分享、互相学习。

上周,有位老师上了一堂“技术+创”的双线双师融合课,一起来看一下:
 

扫码观看“公开课”视频

在这个视频中,可以看到技术真的可以为课堂教学赋能,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我们的课。

2、学习形态:双线融合课的选择与考量

接下来是双线融合课的选择与考量,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搭建学习共同体。在选择课程形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双线双师融合课组织形态灵活,考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师资情况等多种因素,随需搭建年级、年段、混龄、校级、校际五种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重构内容。可以突破学科本位,对目标和内容进行有效提取,在大课程观的引领下,采取综合性、多样化的视角,从学科内整合、多学科统整和跨学科融合三条路径展开对课程内容进行建构与重组,重塑开放的、综合的、立体式的课程结构。

此外,我们还常常探究跨学科统整,从而关联学科特性,延伸课堂内涵;进行超学科融合,实现链接真实生活,挖掘内容深度。

目前很多基层学校都被要求将安全、宪法、消防、环保、交通、劳动、党史等内容安排进课堂,但是哪有这么多时间和专职老师呢?我们就把这些内容统统作为融合课进行系统设计和常态化推进。

3、角色定位:线上导学和线下伴学的画像和修炼

在角色定位中,双线双师融合课的线上导学和线下伴学各自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和修炼?
 

▲图/线上和线下老师的作用

在上面这个表中,我们从授课内容、作用和时间三个方面,明确双师角色定位,让双师各司其职,双线有机融合,课堂有序有范,孩子们听得进、听得懂。

线下老师的主要工作是熟悉流程、调试设备、观察学情、实施调控,他是落实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学情的具体反馈者,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引领者角色。线上导师的必备素养和技能是,信息素养、教学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心理素养、应急能力、有儿童化语言等等。

我们正是通过将空间、时间、教材、素材、师资内容等课程资源进行重组、重构、共享,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型,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从而实现真正的多课型混搭。

无论是哪一种课型,也无论走到哪一个阶段,我们关注的都是技术背后的育人本质,我们始终关注的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我们也将更多地让家长参与进来,比如将晚上7:30-8:30时段作为亲子共进时光,召开云端家长会,不断提升家长对于教育教学和育子观念的理解。

未来,我们将继续从“五智行动”中去探寻五智育人的模式,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分享,“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新时代,让我们共研、共享、共成长。”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观看课程回放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群内有学界、政界、企业、学校等多领域的朋友,大家想进群的也可以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王老师微信。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