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程院院士、北理工校长张军:“互联网+”视角下的云端智慧教育 |《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lassIn 高校 Author ClassIn 高校



序言


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于2021年12月30日13:30—17:00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数据驱动教学创新 技术助力教育担当”为主题,多位领域专家贡献了自己的前沿思考。


据悉,本次大会是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翼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ClassIn提供技术支持,共计151万人次在线观看了本次活动直播。


以下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为大会所作的开场致辞: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肩负的使命更加重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擘画了未来发展的远景蓝图,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把教育放在两个大局中来考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目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域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着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为促进全民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机会与可能。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学校中传统教学场域的变革,我们所熟知的课堂结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乃至整个教学流程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混合式学习、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的产生,促使我们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的具体路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发展,是构建精准、个性、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之需,也是实现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可持续的教育生态之需,更是时代之需。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和传感设备,打通了课内外数据壁垒,促进了线上线下课程的无缝融合,实现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换。
创新点亮教育,科技引领未来,我们在看到现代信息技术强大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通过因势利导,合理利用,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多地为人类社会发展谋福利,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赋动能。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保驾护航,助力高等教育发展行稳致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作为专家荟萃、学者云集、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学术社团,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凝聚各方力量,跨界融合,在开放中寻求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在发展中提升质量,共同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目录


第1期/张军

双向赋能:“互联网+”视角下的云端智慧教育


第2期/徐雷

云端教学的变与不变


第3期/王志军

在线教学的新知识观和新课程形态


第4期/韩玉娟、刁善玉思佳

疫情下的马来西亚教育与未来的可持续性教育


第5期/邵进、曹庆华、柯昌剑、李霞、黄国华、宋军波

圆桌论坛: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评价新思维



第1期 张军



本期分享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张军

导语12月30日,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以《云端教学的变与不变》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张军提到:“‘互联网+’赋能教育,未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工业化向智能化的进化过程中,教育将从标准式走向定制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本文为《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系列第1期。



01
“互联网+”赋能教育变革

一、时代变革催生教育变革


农耕社会以人力为主;到了工业社会,以“power”为主;到了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现在,则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

在社会进阶的过程中,教育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的教育,分年级、分班级,遵循的是“复制(copy)”的思想,这种模式是工业化的产物。到了信息社会,分年级、分班的教育还合不合适?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怎么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下,总书记要求我们把握两个大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时我们要看到,科技前沿与产业变革目前正处于交汇期,教育也进入了由快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这都要求我们对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要再认识、再思考。

尤其,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要培养4类人才,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卓越工程师。总书记专门提到,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总书记还提到,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这是总书记对“双一流”大学提出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整个变化中寻找新机。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变革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如果我们把“互联网+”赋能到教育中,使教育产生新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将更加精准,教育的学习方式将更加自主、个性。另外,在“互联网+”条件下,我们会处于“群智协同”的状态,每个人都在赋能。

所以,“互联网+”赋能教育,未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工业化向智能化的进化过程中,教育将从标准式走向定制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上图的视角是传统的教育学视角,“人-机-物”,“人”是教育主体,即学生和教师,“机”是信息技术, “物”是知识。而有了“云”之后,学习空间发生了变化,更容易实现以人为中心,机物云协同的生产关系,这时候的“机”就由信息技术变成了“互联网+”条件下的新技术,“物”就是我们构建的新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智慧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智慧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软件和系统。同时,当教育模式转换成新的生产关系后,在云端更容易实现更多教育方式,这种条件下就会产生许多革命性的变化。


第一,产生“智慧教案”。

有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移动互联后,教案将是什么样的?依照我自己的理解,将是一种融媒体支撑知识融新的教案。

慕课以后还是不是45分钟?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原来的上课方式是写板书,用笔记记录,45分钟比较恰当。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材不再仅仅是书本,每个慕课教材都将是一个“大片”,原来需要45分钟来讲的知识点,它可能用15分钟就讲完了。剩下的30分钟干什么?15分钟进行讨论交流,15分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争辩,这就是新的“智慧教案”。慕课绝不是简单地把PPT音像化、视频化。

第二,产生“智慧教材”。

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已经不再是书本教材,而是数字化教材,它有可能就是一个光盘。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非常好的作品,但作者是怎么想到要构思这幅图的,以及是如何把它画出来的?为什么用500倍的放大镜还能看到画中的蜡烛是点着的?

如果把《清明上河图》从设想到制作的过程都用音视频制作出来,它就可以作为“智慧教材”。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都能在其中看到,还能衍生出新的知识。所以在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提出,要加强数字教材的建设。

第三,达成“智慧管理”。

不再像现在这样,学生考评老师,老师考评学生,而是从入学开始,就要给每个学生生成数字图谱,在成长过程中,赋予他知识图谱,再根据他所获得的素质和知识得到他的能力图谱,最后因材施用,找到他最合适的工作岗位。

这都是智慧教育对人的整个培养过程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

北京理工大学对智慧教育的新理解可以总结为“三智”。

第一个“智”是“赋智于人”。将智慧赋能到人的发展。我们提出,每个学生在学校要实现有价值的成长,每位老师在学校要实现有价值的成就,我们要赋能于人的培养。

第二个“智”是“融智于校”。将智慧教育的理念、技术和手段融入治校理教全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第三个“智”是“强智于国”。人工智能是北理工非常重要的学科优势,我们要努力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国家建设发展的动力,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做出贡献。


02云端智慧教育新技术

一、云端智慧教育概念


“泛在、智能、普惠、精细”,这几个词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通过云端智教,我们可以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知不在”,其中最重要的是“无知不在”,所有知识都存在于互联网上。

二、云端智慧教育作用

有了这一概念之后,云端智慧教育到底会有哪些变化?

第一,解放空间。学习地理空间不限、学习空间自由、教学空间扩展,真正实现全域、混合、移动、虚实,空间扩展、无处不在。

第二,解放时间。时间广度延展、学习时间自主、教学时间灵活,实现轨迹、路线、陪伴、习惯,达成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第三,解放知识。以我自己的学科方向电气工程为例,电气工程最核心的是三个方位,路、场、系统。戴维南定理是电路里的基本定理,到香农定律,再到“场”里面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这都是在知识维度上在每一个阶段中学的专业课。


但如果我们把它串在一起,往底层上串,就是摩尔定律、量子理论,往变换上继续深入,就是小波分析、神经网络。我们要知道前期的课程,也要知道后续的课程。那应该怎样实现知识点的衔接和互动?

云端教育就可以实现非常好的联系和传递。我们可以通过它实现知识的增值、迁移,甚至可以做到知识创造知识。

我注意到,阿里巴巴达摩院这次公布的“2022十大科技趋势”,第一大趋势就是AI催生科研新范式。一个物理公式或者物理现象能不能通过人工智能二次发现?这是人工智能对教育最大的影响。因为在学校里学习的是知识,而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信息转变成知识。在知识的增值、迁移和衍生的过程中,如果能让人和机器之间互动,对教育模式的改变是革命性的。

另外,解放知识会实现跨领域。“熵”的理论最早诞生于热力学,热力学是有规律的运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减熵的过程。到了信息学理论,“熵”是信息,是存在和不存在的量度。比如,我们今天说外面高温40度,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时熵最大;如果我们说,外面下雪了,大家会觉得有可能,熵就比较小。


如果我们把熵减的过程用到不同的领域,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比如用到生态领域,就是总书记提的生态文明;用到社会学领域,就是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如果我们把熵实现跨领域的衔接,同时又通过各个领域中的前沿技术进行引领,就使得知识实现了跨领域的增值。这恰好是跨学科知识最重要的着眼点,所以云端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解放时间、解放空间,它最重要的核心是解放知识。

三、云端智教核心理念——五维教育


因此,我在两年前就提出,智慧教育的核心是五维教育,除了空间的三维加时间以外,还要实现知识的穿越。

第一,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要高质即时,也就是要实时发现知识,实时温故,所谓“温故而知新”;第三,要融感联动;最后,出现积淀衍新,要利用定理和公式把成功的部分固定下来。同时,要通过群智协同不断衍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跨越。这是五维教育最核心的思想。

四、云端智教特征

有了智慧教育下的五维知识,教学组织就由固定且传统变得交叉并灵活,学习空间就实现了联动与融合。于是会达成三个字,第一个字是“融”,它指的是贯通知识平面,知识融合获取。第二个字是“群”,它指的是实现泛众协作教育和知识的开放关联。第三个字是“衍”,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一个字,即知识繁衍更新,使得教育生态真正实现演替。我们正是通过融合、协作和衍新,使传统知识教育体系发生革命性变化。

五、互联网+智教新动能——智联网


为了实现“互联网+”下智慧教育的变化,我提出了四层架构,前面三层都比较好理解:感知、传输、计算,最重要的是最上面这层——智慧服务。有了这四层框架,就可以由信号到数据,由数据到信息,由信息到知识,最后实现智慧化的知识的赋能。

这样的架构会对智慧教育产生哪些影响?在感知层,是教育元素与对象的全维感知;在网络层,是泛在多尺度的教育信息网络;在计算层,是教育数据的挖掘与知识繁衍;在服务层,是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定制服务。这是智联网对整个智慧教育的支撑。最后实现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协同、教育智学。

具体来看,感知层包括学生行为感知、全景监控、教师动作捕捉、教室环境感知等等,多元多尺度、持续全方位监视。

网络层,现在5G应用得比较广泛,包括远程教学授课、远程讨论与互动等等。


计算层,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充分,它主要包括多元数据挖掘和支撑教学全链条的计算。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三个,一是学生知识图谱的构建,比较传统的方式是提供培养方案,但现在整体教材中知识点的衔接有差距,所以要做到把知识图谱变成学生的成长图谱,德智体美劳都要贯穿。评价学生最后到底做得怎么样,就得到了学生的能力图谱。有了知识图谱、成长图谱和能力图谱,就可以对学生全素质培养的全阶段、全过程进行精准计算,实现全周期学生成长计算和数据驱动的科学评价。

服务层,通过大数据和智能计算驱动,提供多元、准确、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其中也包括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智慧学习伴侣、精准学习内容推荐等等。ClassIn现在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得非常好。

智慧教育条件下,实践教学怎么办?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难点,但是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觉得很简单。为什么在飞行模拟器上可以训练飞行员?所以,智慧教育完全可以跟双创教育相结合,因为所有飞行员的训练,都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实现的。千万不要忽略实践教学,智慧教育将会影响课堂教育,甚至将会影响需要动手的实践教育,最终会影响到双创教育。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种新业态、新模式条件下的人才培养。

这恰恰是智慧教育走进误区,没有跳出来的一个很大的瓶颈。智慧教育怎么跳出陷阱?要智慧定制,满足个性需求,真正做到精准、个性化。

我列出了典型应用,比如智慧教育物联网,通上物联网之后,学生不再需要每天打卡,到底做了哪些活动,都监测得很精准。有人提出,这是不是会影响到学生的隐私,我们确实要保持一定的“度”,但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教育物联网可以记录学生状态分析仪、智能教鞭、考勤、虚拟现实等等的信息。达摩院公布的十大趋势中,第十条与XR互联网相关,达摩院认为,XR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就是智慧教育,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XR互联网可以让所有停留在书面的知识“活”起来。

我们也在探索智能安防、智慧心理测试。有一位教授,通过学生的步态就可以对抑郁和心理异常进行筛查,精准度已经非常高,可以达到80%以上。

另外还有虚拟教室,我们原来经常说虚拟教室都是智慧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做到穿越时空施教、全景沉浸式学习和知网衍生创新,真正实现学生跟老师之间的互动,才是我们追求的智慧教室,这是非常大的目标,目前来看还在摸索中。XR互联网实现之后,可能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智联网教室。


03北理工智教实践与思考

一、北理工智教理念

我们的核心是“三全三强”,“三全”指德智体美劳全人化培养、全链条改革、全方位激励;“三强”指强协同(包括学科专业、学院书院、教学科研、课上课下的协同)、强双创(包括专业设计、课程体系、平台支持、双创导师、机制保障)、强智慧(无处不在、高质即时、融感联动、积淀衍新)。在这样的体系下,真正做到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教与学的互动和师生相长。

我们以“报国担当”为使命,“融合创新、智慧赋能”为驱动力,培养领军领导人才。

二、北理工智教实践

第一,“全”人化培养

北理工搭建了全国高校首个智慧思政智能交互、沉浸式的学习平台。我们是延安时期建立的中国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有81年建校史,现在我们正在做让徐特立老校长讲校史、讲党史的活动。

我们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徐特立老先生上到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感受中国的变化。这都是由学生自己做的。真正让学生既学习党史,又通过自己的双创接受思政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建立了第一个国防文化广场,学生可以驾驶抗美援朝时期使用的坦克。

除此之外,我们还联合抗战时期在延安地区办学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延安大学,专门成立了“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这是一个红色育人联盟,开展“七个一”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一组红色资源项目、一套红色资源教材、一个红色资源共享平台等等。

第二,“全”链条改革


北理工的核心教育理念是16个字,“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人才培养模式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通识博雅+专业教育”“智慧教育+实践创新”;培养体系是“五化”,专业大类化、课程优质化、教材谱系化、实践体系化、教学智慧化;教育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领导人才。

我们是如何做的?我们独创了“寰宇+(SPACE+X)”人才培养新模式,“SPACE”来自专业体系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建设、教与学激励机制五个方面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专业体系是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双创是在“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打造北理工自己的品牌;另外,我们结合智慧教育实现课堂革命;最后,通过智慧教育进行全人培养过程中的精准计算,实现教育学激励机制的变化,统称起来叫做“智慧+”。


全链条改革,另外一个具体做法是全体系、全链条、全过程的课堂革新,第一,我们是第一所让学科责任教授同时担任本科生专业责任教授的高校;第二,我们重构了专业培养方案;第三,考虑知识图谱、素质图谱和能力图谱,对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第四,开展新的教学手段,包括思辨课堂、批判课堂、翻转课堂等等;第五,实现双创教育;第六,慕课成为课程“大片”;最后,实现智慧评价。智教贯穿全链条,塑造一种新的教育范式。

第三,“全”方位激励

我们有教师荣誉体系,包括荣誉讲席教授、核心课课长制、青年人才导师;有懋恂终身成就奖,“懋恂”是徐特立老先生的笔名;有“三柔”学生培养机制,学生进学校时经历的是柔性选拔,所以北理工近些年招生情况很好。我们提出,让学生有价值成长,让教师有价值成就。

另外,我们瞄准双领人才培养,持续推进教育模式改革。王越院士任校长时,1994年起,提出在机械、信息等方向开展贯通实验班改革;胡海岩院士任校长时,2009年试行“本硕博贯通”培养,还设立了“徐特立英才班”;我到北理工任校长之后,推进的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同时我个人也担任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的院长。我们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三任校长接续干”。

第四,“强”协同育人


北理工提出了“科教互哺,智慧相融”。上图右边展示了近十年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转化成的优质教材,我自己的国家一等奖成果也转化成了教材《现代空中交通管理》。我们把重大科研成果赋能教学实践,产教协同服务国家战略。

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方面。我们现在有9个交叉培养大类,15个跨专业实践平台,3000名三全育人导师和5000平米书院社区空间。王越先生、优秀教师薛庆、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焦开河先生,都是我们的学习导师。实现学院书院共育,智慧管理熏育。

第五,“强”双创实践


 “领、育、促、引、护”,实现智慧双创,把“大科研”的优势转化成人才培养的胜势。第一,优选优质,我们要把大学生的双创延伸到中学,把那些真正动手能力强、素质高、有家国情怀的人吸引到像北理工这样有报国担当的学校做事;第二,明理精工;第三,竞技揭榜,在学校的平台竞技,到“互联网+”“挑战杯”比赛的平台上揭榜;第四,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担当、社会责任。

北理工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独捧两冠;走出国门,在阿布扎比全球机器人挑战赛上,面对MIT、帝国理工的学生,北理工蝉联冠军……实际上,在双创中,已经形成了北理工品牌,只要是参加过双创的学生,就业率极好。

第六,“强”智教理念


我们提出了“研学北理”端平台,“智联教室”边平台,“延河课堂”云平台,“精品资源”课平台,“5G+”新平台,让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也让信息系统成为人才培养的新工具。

核心是实现“六位一体”的综合智慧教学体系,多资源整合开放是为了实现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多模式混合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方法变革,多层次知识图谱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智慧引领,多维度教学评价是为了实现科学评价精准引导,多路径跨学位培养是为了多样培养个性成长,多语种文化交互是为了实现全球视野互鉴互促。

我们有“乐学”平台,实现教学互动、思辨研讨、整个课堂的服务管理;有云录播,实现课堂直录播、融媒体虚实增强、沉浸互动;还有云课堂,搭建虚拟教室,获取海量资源,实现知识增值。

我们现在做到了六位一体,共享资源、自主学习,瞄准的是全球化人才的培养。最后,把智教归纳为学本名师、智联融动、育教衍新、明德精工。

“五维教育”理念现在在国内外也获得了高等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我们要继续在北理工做好实践。

三、北理工智教成果

现在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具体体现在三个“提升”,在培养理念上,要从“育才”到“树人”;在培养模式上,要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在实践创新上,要从“重实践训练”到“强创新驱动”,我们确实也是按照这个来做的。

我们最后的培养效果还是不错的,培养了两位985大学的校长和党委书记,以及其他很多优秀校友。今年北理工本科理科的录取分数线也升至“双一流”高校第11位。超过三分之一的北理工毕业生投身国防领域,真正做到了“顶尖人才精专报国,青年才俊薪火相传”。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备注来意)

观看课程回放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群内有学界、政界、企业、学校等多领域的朋友,大家想进群的也可以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王老师微信(备注来意)。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