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圆桌论坛: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评价新思维 |《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lassIn 高校 Author ClassIn 高校


本期分享 | 主持,薛正辉。嘉宾,栗苹、邵进、李霞、曹庆华、黄国华、宋军波

导语12月30日,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圆桌论坛部分,多位教育专家与领导以《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评价新思维》为主题,围绕“云端教育”、“云端教学评价”、“元宇宙”展开了深度的探讨与分享。


本文为《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系列第5期。




薛正辉


01

如何看待云端教学的创新?



栗苹


第一,云端教学是一种主动求变。疫情催生了线上教学,整个教育系统积极应变,在主动求变的过程,以提高整个教育质量,来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云端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生态。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可能仅是云端教学的初级形态,真正云端教学涉及到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家校评价的改革等。 

第三,云端教学和传统教学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教育规律没变,但对象变了,教学资源变了。首先,现在的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从小接触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从知识能力、情感到价值塑造等等一系列层面,从而导致教学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对多”,以教师为中心,一位教师面对多个学生,现在尽管也是“一对多”,但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形态甚至变成了“多对多”,课程上可以是一位真实的老师或多位真实的老师,也可以是多类虚拟的教学资源,同时面向多位学生,这种教学形态下,我们一定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创新。


邵进


云端的“云”主要是云储存、云计算、云技术,“端”是指各种智能终端,包括PC、平板、移动设备。我关注的重点是“端”后面的教师端、学生端和管理端。云端教学的创新,更多是人的创新,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创新,当然技术的创新也非常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讲,栗副校长的观点我特别赞同,“多对多”的概念不是指云端教学双方都是多对多。事实上,云端教学的很多老师都在单打独斗,很多学生也是孤独学习者,虽然有在线团队学习,但也会有部分学生出现耽搁学习的行为,所以有必要从教育改革当中更多关注这些问题。

前段时间教育部推出的虚拟教研室组建设,特别适合促进云端教学进一步的改进,教师端可以通过虚拟教研组的方式实现老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共同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推进教学改革,甚至可以组成跨专业、跨区域、跨校区的虚拟教研团队;学生端我们可能更多要关注研究型学习,更多关注怎么加强学生团队的学习,形成一个问题导向、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另外,云端教学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简单的播放录播视频;二是很多老师做了很好的慕课,但后面的教学知识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学生体验感差;三是不能简单的只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传统课堂搬到网上。


李霞


云端教育有三个明显特征。

第一,更加便捷。云端教学克服了时空限制,老师“教”和学生“学”已经不再局限在一个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必须老师、学生、教室都具备才能实施教学活动;而云端教学,学生随时可学,老师随时可教。

第二,更加直观。比如化学实验的过程,在现场可能一两秒转瞬即逝,云端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整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第三,惠众。传统教学中一个老师只能教授一个班级,云端教学一个老师可以教授一个、十个、甚至上百上千个班级,名师教学的理念可以在最短时间传达给更多学生。


曹庆华


我对云端教学有三点思考。

第一,干扰与专注。传统的线下课堂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一种有组织群体性的教与学,对学习者和教学者干扰比较少;而云端教学基本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是个性化、开放式的学习,比较考验学习者的自律能力,所以在云端学习的教学设计里,应该符合一个人本身专注度的心理认知规律。

第二,情感与温度。在课堂上,老师跟学生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其实附有情感的交付与传递,有效的、良性的情感传递更有利于教与学两者之间知识的有效传递。如何隔着屏幕,也能传递情感和温度,是是在新形态云端教学里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到底是减负还是增负。想要讲好一门课,老师的付出是非常大的,当我们把知识获取的前端前置到预习环节,把更多问题的交互放在课堂上,紧跟着一串测评环节,作为学习者的负担也是增加的。如果说云端教学在大学里变成课堂常态化,学生有效承载度有多少。所以当我们在思考云端教学,,要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信息技术到底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什么样的助力。


黄国华


我深有所感,也有以下三点体会与思考。

第一,什么是云端教学?疫情前的教学形态主要有三种,课堂教学、慕课和翻转课堂,疫情后,在线教学开始流行。在线教学可能是一个形式,云端教学是一个形态,如果它是一个形态,我们就得考虑它从哪里来,它是什么,未来又会有什么新的发展。

第二,云端教学的创新到底在哪?我觉得创新主要的核心在于它的呈现形式。形式上,原来的教学是师生同时,重点是教,不是以学为主,现在核心改成了师生共线。资源上,原来的教学课程变成了资源化,一方面是稳定了,另一方面是使用效能提高了。

第三,云端教学创新的内核是什么?刚开始,我们是为了应对疫情,解决难题。我那么当疫情结束后,回归正常的教学状态下,云端教学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需要我们继续思考。


宋军波


站在一个纯粹的互联网角度,从三个特性谈云端教育。

第一,联通。互联网可以联通到我们原来无法想象的资源。在互联网有个概念叫联通即创新,联通即土壤。当我们具备了联通的可能性,且联通工具所提供场景的温度达到一定阈值(哪怕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阈值),它的表现性也会突破。比如,微信。微信可能在表达力上达不到专门的音视频的温度,但是它本身的表达力有它独到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产生全新的联通。再比如说,现在的一些中小学会引进博物馆的课程,博物馆的老师可以在博物馆现场对着学生授课,这种联通产生的价值非常大。联通另外一个很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跨界性,它的联通资源不一定来自于我们所习惯的领域,不一定来自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地方。

第二,融合。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今天,每个人都同时处在线下空间和线上空间。例如我们面对面聊天时,用微信发送一张名片,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了个人的空间。在线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在线空间找资源,也可以把线下教学的很多元素,储备或融入到在线空间,不断丰富,不断融合。从技术的角度,我认为融合有三点作用。一可以形成每个人的数字化空间,二可以提高效率,三可以实现线下教学的数字化。

第三,聚合。聚合就是把很多东西汇聚呈现,形成新的场或域,改变原有的供求关系,甚至产生裂变。在线教育的温度和表现力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会出现全新聚合的东西。比如在美国有一个青少年在线学习平台Outschool,很多老师在平台开设了自己的课程,它的课程教学形态不是通过传统的慕课,而是融合多种形态,从而从混合式的形态中裂变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老师与学生的选择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02

如何将云端教学与云端教学评价同步?


邵进


我们一直讲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评老师,老师就怎么教,你怎么评学生,学生就怎么学。关于云端教育评价这个全新的话题,我有三点判断:

第一,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资源建设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有这样一个支撑度,整体基本面是不错的。

第二,疫情以来,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参与度、投入度等各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江苏为例,据初步统计,去年上半年有7万门次的在线开放课程,约6万人以上的老师直接参与,超过400万人次的学生参与选修,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我们并没有做到量质同步提升。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在跟踪一些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发现,存在大量的刷题、刷分等情况。我们通过仔细的调研、座谈,发现很多老师都是匆忙上岗,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导致在“虚拟世界”中不能很好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够适应云端教学,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就有很多课程被堆在了面前。这些问题导致线上线下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第三,大部分高校对于云端教学评价还是基于已有的经验,但云端教学有它独特的规律,对于如何系统设计高校的云端教学评价,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下一阶段的云端教学评价,我有三点思考:

第一,云端教学评价要更多关注过程性评价。无论从技术还是实际做法当中,希望能够采用OBE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也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也可以用到云端教学过程当中,最终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第二,建立分类评价概念。云端教学很复杂,不同的教学主体,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课程目标,不同的学习对象,其评价尺度和标准都是有所不同,所以更需要有精细化的评价要求和标准。

第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比如对于教师教学投入度、学生学习投入度、满意度等等,光靠技术是不能完全实现的。


栗苹


云端教学跟线上教学并非一个概念,我认为云端教学是一个主动的教学行为,云端教学评价方式在线上教学的基础上,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组合状态下新的评价体系,所以今天叫首届云端教学发展大会。


李霞


任何的教育评价方式都要以目标为导向。国家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教育评价就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教育的目标是要推动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云端教学评价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最后一定要看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掌握的好不好,是不是拥有了知识,掌握了知识后,是不是拥有了能力,是不是全面提升了素质,这就是云端教学评价最主要的目标。

此外,我认为云端教学评价有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及时评价。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是先发问卷,然后收上来,再进行汇总才能出成绩。而在云端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即做即评,及时快捷。

第二,更加精准。云端教学利用大数据的技术,记录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所有的过程,包括老师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行为也能够及时记录。并且,它这种精准还体现在老师能够通过数据的分析,很快掌握到授课过程中哪一章节讲得不好、存在哪些问题,从而精准授课;也可以及时发现哪些学生学得不好,精准辅导。

第三,全程留痕。教学平台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基本上实现了全程的留痕,对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更好的改进“教”与“学”,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正如徐雷校长的观点“一切的创新中,变革育人成效是核心”,所以云端教学评价一定是以育人成效为最终的目的。

那么,云端教学评价现在有哪些难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记录,目前大多还是停留在“术”的层面。比如我提交了多少次作业,什么时候开机,什么时候学习,回答了几次问题,有多少资源等等,这些都是表象“术”的方面,当然这些也是能够衡量课堂质量的标准,但它只是看出一些显性的数据,还有一些隐性的因素,比如说老师是否真正把精力投入到课堂上,对平台的应用是否非常到位,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是否非常流畅,这些从显性的数据上就不一定能够很好的体现出现,这也是未来云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

第二,很难保证它的完全真实性。比如说老师在课堂上有一个小的测验,在线上授课中学生如果不在老师身边,旁边就是手机和电脑,那么这个结果就不能够完全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可能统计出来的成绩是90分,但真实情况只有60分、70分。

如何评价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通过系统记录、大数据分析,线下引入传统教学督导员的方式,让教学督导员到线上听课,线下评价。教学督导员可以通过人为方式,对课堂“道”的效果、成效进行比较有效评价,这样也许能够比较有效的做好云端教学评价。

另外,云端教学评价需要管理支撑,管理实际上是学校行为,现在所有大学生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所以无论学校愿意不愿意,老师愿意不愿意,实施云端教学都是未来的方向。要做好这一点,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硬件的支撑。包括先进的设备、流畅的网络等等,这是实施云端教学最基础的条件。

第二,匹配相关政策机制。鼓励老师使用云端教学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奖酬金、绩效考核以及评优方面对老师进行激励。

第三,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云端教学需要很多的资源,老师可以出思路,但是真正的实现需要更多保障。。


曹庆华


我只谈一个维度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测。

评测包括很多范围,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成效的评测包括多个层次,比如说像一流本科课程,关注是高阶思维的达成,云端学习在这方面蕴含了很多机会。。事实上云端学习经常是一种大规模的学习,比如有的慕课课程有数万的学生。这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能不能把线上的学习社区的活跃度、贡献度、有效度作为了解学生真正的高阶思维的评测维度?哈佛大学有个研究报告,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效度里面,“自己学习之后教别人学习”的学习效度能达到90%。所以当我们充分利用云端线上社区,让学生能够互相评价,而且是有效的、客观的互相评价,甚至能够达到跟老师的评价达成一条线,这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会很强。


黄国华


我想谈一个感受和三个建议。

一个感受:我们对待评价到底是整体评还是微观评?整体评是对这门课程科学性的折射,如教学效果如何,过程收获如何,但我们需要认清的是,要把评价放在微观上,即评教,评教师。

三个建议:

第一,线上教学开始“教师评学”,评这个学生学得怎么样,付出了没有,他是被动学还是自己学等等。很多学生把设备一打开就跑去干别的去了,甚至学生特别喜欢早上躺在床上就可以听课,所以首先要评学。

第二,由评教师的教学转为评课程,特别是评该课程新的教学方式。

第三,评价一定要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相结合,通过数据对比剔除异常的数据。


宋军波


我想从工具的角度,谈谈云端教学评价。

第一,我们ClassIn会记录在线课堂上的所有数据,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仅呈现数据而不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教学这个事情真的太复杂了。在我看来,数据就是数据,我们只做数据,这是ClassIn一直坚守的底线。

第二,我们也在开发一套评价系统,参考了国内外最先进的评价体系,结合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据我们了解,美国评价系统也不断在变,要么复杂到老师都接受不了,要么最后数据都不知道导去哪里。我们会提供工具,但具体这个工具如何使用真的很复杂。因为好教师之间各不相同,很难知道一堂课是好是坏。比如学生上课走神,但你怎么就判断走神不对,他可能在想象。所以我们提供数据和工具,评价的最终结果交给老师。


03

谈一谈“元宇宙”


曹庆华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造纸术、印刷术改变了教育,多媒体、PPT的出现也改变了教育,而时至今日,从互联网、人工智能再到元宇宙,我相信真的会对整个教育生态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元宇宙是一个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相连接的纽带,如今天的会场是否可以搬到元宇宙虚拟世界里,未来多群体的师生、生生共同体是否有温度、有情感?,现在我们讨论云端教学,便是在畅想未来。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全面性和多维性都会得到极大提升,也会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邵进


元宇宙这个话题太时尚,太超前了,对于这一概念我自己有三个观点:

第一,要做好准备去研究元宇宙。新事物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元宇宙来的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一定会对教学或者学习掀起一场新的变革,甚至可以称之为学习革命。

第二,要应对元宇宙技术对于教学颠覆性的革命。我们缺少跨界的人才,特别需要一批对新技术如更高级别的人工智能,元宇宙了解的人才,我们大部分都是搞教育教学,而跨界的人才才能够协助我们更好应对元宇宙时代的到来。

第三,不要过度夸大。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我们在研究元宇宙的时候也不要过度夸大,或者还没有研究清楚时就轻易用到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的研判,技术再怎么变更,都不能替代传统教学,不能替代人和人、面对面、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虽然在元宇宙号称已经实现虚拟世界一对一联系,但我们还是要用相对保守的眼光来看待。


宋军波


我对元宇宙保持着警觉,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虽然我自己不太懂,但我美国的一些优秀的投资人朋友最近都在看元宇宙。

第二,原来做比特币的那群人,会感觉像玄学家和“疯子”,但现在做元宇宙和web3.0的人,几乎都是数学家和顶级程序员。

第三,我也有看到一些很有想象力的项目,比如虚拟校园,每个人可以发起自己的学习小组,建立一个“学习计划”。那个学习计划并不是他本人臆想的,而是从已有的课程模块里选用的,那些课程模块也都是经过科学缜密的学理分析,背后是有科学理论支撑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勋章,这个勋章是数据自动生成的。我看完这个项目之后感到很震惊,觉得非常有想象力。这个项目也许不一定会活着,但是它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空间。所以关于教育元宇宙,我会始终保持警觉,也会密切关注其发展。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备注来意)

观看课程回放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群内有学界、政界、企业、学校等多领域的朋友,大家想进群的也可以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王老师微信(备注来意)。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