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阶段数字教育的中国方案

魏娜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3135

读完共需

11

分钟

导读:9月1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教育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会上,受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委托,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心主持工作负责人魏娜作了题为《基础教育阶段数字教育的中国方案》的主旨报告。魏娜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阶段数字教育。

观点 | 魏娜
整理 | 教育信息化100人
来源 |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论坛


 以下内容据大会分享整理
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时候,我看到有的专家从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的角度,认为人类社会迄今经历了渔猎时代、农耕时代、工业后工业时代,目前正处在数字时代。可以说,每一次里程碑的背后都是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如今,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作为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明确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同志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研究表明,在数字时代成长的儿童不会自然成为数字原住民,他们天生并不具备对数字技术的掌控能力和自信,而且很大程度上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校外休闲活动。
世界上很多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数字教育。欧洲绝大部分国家将数字素养内容纳入了中小学课程。课程怎样规定关系到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关系到国家如何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中国也格外重视通过课程来落实数字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为此,我们通过课程修订加强了顶层设计,并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

01
加强课程修订,做好顶层设计

早在8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关注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982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五所高校的附属中学开始计算机选修课程的实验工作,计算机课程正式进入了中学。
1984年,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得到广泛关注,全国的重点中小学开始推广和普及计算机教育。同时期,原国家教委相继颁布了《中学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软硬件的使用作为重要目标。
2001年,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取代了计算机课程。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含信息技术和普通用技术两部分。在信息技术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等。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实施的重要手段,强调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设置,提升了信息技术在高中阶段课程的学分占比。
2022年5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进一步做了调整和优化。一是名称上将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二是将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3-8年级单独开设,其他年级有机融入。三是与高中相比,更加强调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是对学生从技术初学者到数字原住民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帮助学生应对数字化环境,在未来谋求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体来看,围绕数字教育,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修订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信息科技课程的地位日益显著。从选修课成为必修课,从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到独立设课,课程名称也实现了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再到信息科技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国家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
二是信息科技课程的价值转变。经过30年的发展,信息科技课程逐渐从重操作、重知识的工具导向转向重科学、重能力的素养导向,从培养学生的单一技能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聚焦信息技术的使用扩展到信息素养、数字伦理的养成,这与数字时代培养数字素养的整体趋势需求同频共振。
三是信息科技内容与时俱进。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主线,设计了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与跨学科主体,统筹安排小学低年段、高年段和初中学段学习内容,体现进阶性。
数字素养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横向能力,在所有科目中都可以培养,所有学科教师都有责任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这一点在此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中有鲜明体现。
一是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均设计了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中数字素养的培养是重要主题之一。
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励教师合理创新使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比如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利用数字地理资源,如地理数据、数字地图、视频素材、数据可视化图等,以及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等。
另一方面提供丰富的数字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比如英语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英语。此外,还鼓励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
比如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学习中,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

02

开展实践探索,加强行动研究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高校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教育部在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以选择性必修的形式设置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在第四学段7-9年级设置了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内容模块和互联智能设计跨学科主题。
课程教材研究所作为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研究平台和智库,坚持以政策为引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先行先试,开展实践探索。
2022年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同开展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项目。项目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为目标,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教学创新的实践范式。项目覆盖东中西17 个实验区,193所学校,参与教师、教研员395名,成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37个教师工作坊,每个教师工作坊配备了两名导师全程跟踪指导。自5月启动以来,先后开展了4次通识培训、5次分学段培训、三轮教师工作坊,100多场教研活动,一半以上的教师开设了课程,收到了275位教师的教学设计、82份教学视频材料。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实践,多数教师建构了对人工智能的基本认识,了解了人工智能的意义义和价值,并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实践,专业水平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形成了一批典型教学案例,为其他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接下来课程教材研究所将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继续努力,共同培养骨干教师,着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逐步建立基本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形成符合区域学情的课程资源库,进一步加强培训教研支持、资源投入、统筹管理,为教师创设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争取在三年的周期内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03
展望未来之路,深化实践探索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专项培训等方式,继续推进数字化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各地区、各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学校数字教育教学水平和治理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实验研究,帮助一线有效实施数字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挥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价值。
总之,开展数字教育,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影响甚至决定现在和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行动。
注:课程教材研究所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简称教材所,是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专业研究平台。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课程教材研究所。

《教育信息化100人》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的智库型媒体,关注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要“让优质的信息和知识更快被看见” !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交流群

联系我们

焦晓娣: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jiaox1008

张沉浮: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西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谈:教师如何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智慧教育平台这样用 |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应用

深度 |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深度 | 华东师大顾小清教授:智慧教育是什么?

报告中文版 |《混合式教育、学习与评价指导框架》发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