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义教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路线

熊璋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5000

读完共需

15

分钟

导读:“信息科技课程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的要求,抓好落地是成败关键。”


近日,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国家义教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教授分享了题为《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路线》的主旨报告。

观点 | 熊璋

来源 |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

整理 | 教育信息化100人
 以下内容据熊璋教授的视频分享整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落地是一个伟大的目标,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知道要如何走这条路。
我今天的分享包括三部分的内容:
一、国家意志与教育数字化战略
二、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路线
三、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框架

01

国家意志与教育数字化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3年以前,当我们提出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中必须有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服务小朋友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时候,是有反对的声音的。今天来看,假若今年4月份公布的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没有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没有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目标,我们如何向全国人民交代?又如何称得上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素养与技能有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如果没有信息意识,没有计算思维,没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没有信息社会责任,我们又如何成为学习型社会?如何成为学习型大国?这就是信息科技课程和国家意志之间的关系,这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千丝万缕的强关联。
可以说,我们只有有了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才能够做成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够推进教育数字化,才能够成为学习型社会,才能够成为学习型大国。我们的信息科技课程就是有这样的地位,就是有这样的作用。
在开展1+3+X培训的时候,我坚持要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时代意义,当时有反对的声音。有人质疑为什么信息科技课程要讲育人价值,我回问:什么课程没有育人价值?有人质疑为什么信息科技课程要讲时代性,我回问:信息科技课程不是一个传统的课程,如果我们不讲时代性,那其它课程又怎么讲时代性。

服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信息科技课程首当其冲,我们身处第一线,正在做让全国人民满意的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时有专家反对信息科技课程讲探索、讲创新。今天来看,如果信息科技课程不讲创新,那哪个课程在讲创新?义务教育阶段要培养小朋友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有了新课标以后,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担子非常重,任务非常艰巨。

信息科技课程的时代性,我们必须强调;信息科技课程的中国特色,我们必须强调;信息科技课程的中国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强调;信息科技课程的中国话语权,我们也必须强调。一个课程要有担当,国家所有的意志都应该在课程里有不同的展示,有不同的体现,这是我们在设计课标时自己的精神追求。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精神追求,而是去复制某个国家,那永远是在跟着别人走。

信息科技课程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的要求,抓好落地是成败关键。

中国所有的人工智能课程计划都嵌在一个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课程计划里,执行者、开发者、推广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全世界有193个国家,现在全阶段开设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国家少之又少,中国是其中之一。
全世界第一个公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计划的是中国,中国公布之后的第二年年初法国才公布,法国公布的时候说,如果不公布,我们就会落后于中国。第二年年底美国公布,美国公布的时候说,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计划,我们就会落后于中国和法国。
新一代人工智能中国是走在前头的,我们的国家发展计划也是走在前头的,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也走在全世界的前头吗?不管教什么科目,不管教几年级,我们所有的行为是在代表国家执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是在为国家未来10年、20年、30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够做好我们的工作。

教育数字化战略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也是教育部在强力推进的。我们一定要理解,没有教育数字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数字化就没有教育创新,没有教育数字化就没有教育质量的实质提升。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教育创新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抓手。

教育数字化战略有三个层次:教育治理数字化、教育模式数字化、教育内容数字化。
第一个层次是教育治理数字化,现在推出了很多智能教育、数字化教育的平台,这都是教育治理数字化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层次是教育模式数字化,我们现在有非常多的线上讨论会、线上研讨会,我们的教育模式也必须数字化。
第三个层次是教育内容数字化,这也是大家正在做的事情。信息技术在普通高中阶段落实,信息科技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这就是教育内容的数字化。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经济、贸易、商业、法律等等学科,哪一个学科现在不关注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哪一个学科不想讲一讲大数据?哪一个学科不想讲一讲人工智能?
教育治理、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三个层级的数字化,决定了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重要地位。

02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路线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路线是什么?这是各个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的校长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有了新课标之后,我们要齐头并进地推进三件事儿:新编教材、教学资源、教师培训。我们几乎要同时开始做一些课堂实践的研究、探索,抓紧学业评价,及时发现好的地方,也及时找出问题,进行反馈迭代,争取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教材、更好的教学资源、更好的教师培训。当我们找到一个好的建设方案、一个好的教学模式、一个好的模块,一个好的教案、一个好的案例、一个好的主题,那么就可以优化交流推广。
信息科技课程和其它的课程有太大的不同。新课标发布以后,其它所有课程都是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之上做小的改动,就可以继续往前走,新课标和旧教案之间的差距没有那么大。
但是信息科技课程不是这样,原来的教法并不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素养教育,一线老师有非常大的困惑和挑战,原来的教案、原来的教材几乎都不能使用。这就是最近我一直在强调要重视课程建设的原因。

新课标是起点,但不是课程建设的全部,它相当于给我们确定了目标,画定了跑道。目标确定之后,我们还要冲向终点,我们要行动,而非站在原地。新课标是指导性的,是相对宏观的,这就是我们要进行解读的原因。
  • 教师培训

信息科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原来综合实践分类下的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应试教育,而现在则是素质教育,改变非常之大。
各地基层学校的差异非常大,对于现在的课标,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老师理解起来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的,老师过去或多或少还开展了一些信息技术课。而宁夏、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老师过去可能就没有开展过这个课。
教师不是信息背景的不少,可能从未接触过物联网、互联网等概念,如果教师没有信息背景,过去没有讲过这个课,那么看新课标的解读可能就像是看天书。

我把教师培训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课标解读、1+3+X
到现在为止各种层次的课标解读,我已经做了几十场。另外教育部也开展了1 + 3+X培训,“1”是指我讲整个课标的理念、课标的追求等,“3”是请另外3位老师讲相对宏观的3个点,我们现在正在研究“X”, “X” 是一个未知数,不限数量的,课标组的所有老师可能都会去做各种各样的解读。
一个好消息是,4月份课标公布以后,教育部密切关注关于课标的舆情,信息科技课标在社会的好评度是最高的。
第二个阶段:过渡、刚展开
中间是一个过渡阶段,我把由出版社组织的培训、由资源开发单位组织的培训等活动定位为建设道路的研讨。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说服各个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说服各个学校的领导,去安排课程、组织活动,努力把课程开好。
第三个阶段:针对教材、资源
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教材、资源,假如1 + 3+X培训结束,针对教材、资源的培训又开展不了,那一线老师应该怎么办?所以我一直认为教师培训非常重要。
我给国务院领导写信,最重要的诉求是要设立一个国家级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老师的专项培训计划,希望通过3-5年的培训,能够打造一支全中国专业的信息科技教师队伍。当然是不是要展开,还是需要国家来统一部署。作为一个专家、一个学者,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教师培训是整个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重中之重,越早展开越好,绝不能走教学实施走偏再纠偏的错误。
举两个例子。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发布以后,教材相对滞后,山东一个特别好的教学集团邀请我参加他们的研讨。我发现虽然有了新的课标,但研讨使用的全部是老教材,因为省里的学业考试仍然依照的是老课标,这就是路走偏了。
我最近也听过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我们虽然有了新课标,但老师们还是拿老教材、老讲义在讲课,讲的也都是老教材的内容,我认为这也是路走偏了。
我们绝不能走偏,纠偏是很困难的。没有教材、资源是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非常大的客观阻滞。没有教材、资料,培训无法开展,老师们没有抓手。一线老师现在能拿到的就是课标和专家对于课标的解读,但这解决不了他们上课的问题。
  • 新编教材

我把新编教材的“新”放在第一位,因为所有的旧教材都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有一个“一刀切”的观点,新课标绝对不能用旧教材,老师也绝对不要指望接着用自己原来的教案。普通高中阶段已经犯过这样的错误,义务教育阶段绝对不能在建设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义务教育阶段比普通高中阶段的挑战更大,到现在为止道路、方向、目标等都还不明确。
当然,一些普通高中的教材距离新课标其实是有一些差距的,我认为是那个时候关于新课标和教材编写的培训开展得不够。好在按照教育部的计划,明年年终会开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修订,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普通高中阶段新教材的初始版本有很多老教材的影子,那个时候我对很多教材的编写者也不怎么客气,指出了一些非指出不可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是致命的。

对于新编教材,我们要考虑两个角度,一是教材的内容,二是教材的呈现。
新教材的内容是实质,新教材的呈现是形式。比如我们有一碗肉,这是内容,我们要把它做成红烧肉还是小炒肉,这便是呈现。

从新编教材的实质来讲,有四个要求:
第一,一定要符合新课标的思想。
第二,一定要在教材的组织上摒弃所谓的系统性,按主题式来组织,这是中小学教材和大学教材最大的差别。
第三,一定要坚持弘扬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不要一上来就讲算法,讲算法这个词的由来。信息科技课程不是语文,不是文学,也不是词汇学,对于信息科技课程来说,算法就是个名词,就是个概念。我们并非一定要列举美国、英国、德国的情境案例,中国同样有很多非常好的情境案例,我们一定要弘扬中国特色。另外,所有的案例都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但农村的小孩子每天看到的就是农田,可能没去过高铁站、机场、大型超市,我们也一定要坚持地方特色。
第四,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前几天我听过一堂课,老师给初中生讲蒙特卡罗,但事实是大学生学完4年都不一定能够学会,初中老师又怎么可能用一个小时、一个单元给学生把蒙特卡罗讲清楚,这需要多少的数学基础?这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蒙特卡罗和初中生的距离太远了,是非常空洞的内容,对学生基本上没有帮助。

从新编教材的呈现形式来讲,纸质教材是目前出版社唯一的盈利模式。我跟很多出版社的负责人聊过,我建议他们一定要去找新的盈利模式,不要死抱着纸质教材不放,纸质教材总是要被淘汰的,数字化教材一样可以盈利。《纽约时报》作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都已经不再印纸质版的了。
我一方面同情这些出版社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确确实实知道现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读纸质教材。但是无论如何,数字化教材肯定是发展方向。信息科技课程有先行先试的机遇,我们要积极地去尝试。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在线社会,纸质教材并不符合在线社会的需要。出版社、老师、学生可能会面临阵痛,但我们需要变革。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落地之所以面临困境,跟教材的呈现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信息科技课程建设不能耽搁,如果因为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材之间的较劲耽搁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落地,那耽搁的将会是一代人,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
  •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信息科技课程所独有的,其它课程未来也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走,我们有先行先试的机遇。教学资源解决了什么问题?
第一,动态性:静态到动态。
比如你有一个三维模型,这个三维模型可以在空间内转动,这在教材中是看不到的。同样的一个情境,同样的一个案例,在纸上写和画,与在资源上制作动画相比,效果是不一样的。另外,动态性还包括不能永远使用的是一二年前的旧案例。
第二,公平性:单模到多模。
什么是多模?比如列出10个类似的主题,由当地老师选择使用。
第三,支撑性:主题、项目、活动
教材上只能列出5个项目,而教学资源则可以提供50个项目或者更多,这便体现了教学资源的支撑性。
第四,支持性:平台、工具、资源
我一直主张,未来的教材建设跟教学资源建设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会是一个平台,不断有人来奉献,不断有人来利用,不断有人来优化,不断有人来迭代。
第五,示范性:优秀案例,参考案例
教学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优秀案例、可供参考的案例。
  • 课堂实践

到底怎么讲信息科技课程?一线老师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我认为,即使面对有课标、无教材的情况,我也建议一线老师不能用旧教材,如果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取得好的课堂实践效果,那就能够引领语数理化生等其它学科的教学改革。

根据课标,我们能不能推出一个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教案模板?每一个活动,每一个主题,我们要把核心的内容都记录下来,致力于提供优秀实践案例,反馈到教师培训、教材、资源,反馈到各级教研,反馈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 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不是简单的考试、简单的知识点,我们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提升度。我们不仅仅是要检验学生学得如何,重要的是要检验教师教得如何。
  • 反馈迭代

通过反馈迭代,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培训是不是足够,看到教材是不是适用,看到情景和案例是不是真实,贴合当地实际,看到教学资源是不是丰富,让老师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 优化交流推广

不同人员、不同范围、不同层级之间都可以交流,我们的关注点更应该是那些欠发达的地方。不同学科、不同地区应该逐渐实现从交流到合作,共同开展一些课程,相互观摩、相互研讨、相互教研,合作教研,合作示范。教育科技课程要在全国普遍开设,服务于所有青少年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

03

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框架

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框架可能是一线老师最关注的部分。老师拿到课标之后,没有教材,资源也没有成体系,那么应该如何开好这门课?

如果一个一线老师要设计一个模块、设计一个主题、设计一个项目、设计一个任务,那应该考虑哪些要素?我把它叫做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框架。

育人要素、数字素养与技能、学科逻辑、关注、课程核心、课程内容、情境和案例、跨学科、评价,只要一线老师掌握了这九点,那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这一条路就不会走偏,信息科技课程就能得到很好地建设。能够使信息科技课程变得栩栩如生,你就是一个好老师。
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视频回放。
“教育信息化100人”由媒产学研联合发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焦晓娣: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jiaox1008

张沉浮: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
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信息素养与信息科技课程
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信息科技课程建设

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熊璋: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