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诗必备知识】诗词中的“合掌”

诗论大观 千家诗词 2022-01-14

诗词中的“合掌”

郑万才

 

所谓合掌,就是把两只手掌合并在一起。因此又叫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法,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表达恭敬的意思。佛教中的合掌,包含着很深层次的含义,是个大的范畴。因此,在此只探讨诗词中的合掌问题。

合掌,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相对。不相对,是不存在合掌的。它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必须两两出现的,是对立的。这就象人的两只手,要合并在一起,必须是两只,一只手是不能合在一起的。因此,合掌一般是出现在对偶之中。也就是说,离开对偶来谈合掌,是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

在对偶中,如果上下句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就说是合掌了。可见,合掌是出现在对偶之中的。因此,格律诗中的合掌,大多出现在律诗的腹联。

合掌,是诗病的一种。因此,我们在创作中,一般是应该避免的。宋之问《初到黄梅》有句云:“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的确,途中和马上,暮春和寒食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是合掌的。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及《蔡宽夫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归纳“两句不可一意”。可见,在宋朝就有人重视合掌的问题了。但具体合掌最初是谁提出,因手中资料有限,笔者也就难以去作考证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元明清几朝,就已经很盛行合掌之说了。

我们平时所见的格律诗中的合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字面的合掌,二是意境的合掌。而最常见的,也是最被人们所重视的,也是最好理解的合掌,当属第一种合掌,即字面的合掌。如: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长空和广宇,意思相同;展翅与翔云,所指的也大体为同样一件事情。这必然形成下联是上联的重复,不但浪费了文字,显然也形成了合掌。

又如,毛泽东《冬云》有“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一联,“英雄、豪杰”意思相近,“虎豹、熊罴”也一样,这是当今学术界普遍认可为的合掌。

在格律诗中,这样字面合掌的例子很多,无论是名家,还是大家都出现过这样的合掌。尤其是虚词的合掌,往往是明知而故犯。一般来说,虚词的合掌,是允许的。而有些合掌,作者也知道那是合掌,却也不避。如华夏对神州,三江(五湖)对四海,逍遥对自在等等。还有一种字面的合掌,是作者把一些并列的合成词分开于上下两联中。这样的词有如调查研究、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光辉灿烂、庄严肃穆、雄伟壮丽等等。关于字面的合掌,有不少诗人在创作和阅读中都十分重视。在此就不多谈了。

而关于意境的合掌,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理解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有些抽象,作起来则更难。这也是大家时常争论不休的。而在这样的争论中,往往因为思维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学识的不同,谁也无法说服谁,彼此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自己的就是真理。记得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为合掌的文章,观点十分明确,但在网络上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一些人认为这不属于合掌,而一些人则认为属于合掌。两派各占山头,谁也无法说服谁,甚至发生言语上的相互攻击。但就“春蚕”一联来看,笔者的观点是属于合掌。上下联所写的意境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当属于意境合掌的范畴。

又如聂绀弩《林冲》诗组中《休妻》一诗,有“谁知落雁沉鱼者,竟是招灾贾祸人”一联,从对联的形式来说,上联属于因,下联属于果,是典型的流水对。但就意境来说,上联“落雁沉鱼者”和下联“招灾贾祸人”,写的是同样一件事,都是指因为美貌而引来的灾祸,都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事情,这就属于意境的合掌。关于创作中意境的合掌,个人是持肯定观点的。

除了以上二种合掌,还有一种是结构的合掌,也就是结构的雷同。结构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诗的中二联出现。也就是说,中二联的结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给人感觉十分呆滞。如《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中二联: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显然,两联的结构是雷同的,这就是律诗中结构的合掌。在此诗中,中二联四个句子的第三字,都可以看作是“诗眼”。因此,也犯了一些评论家所说的“摞眼”病。结构的雷同,在创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初学者,往往都不注意结构的雷同。当创作好后有人说结构雷同了,再回头去修改,那麻烦会很大,修改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创作中,在构思时,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在中二联,以及全诗中求变化。

在以上几种合掌中,字面的合掌以及结构的雷同都比较明显,是用眼可以看出来的。但意境的合掌,则是需要用心去分析的。有时甚至需要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的背景等。在字面中是看不出来的。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联,上下联皆以闹写静,以声衬寂,表达的意境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当属于意境合掌的范畴。又如“苏武杖节”和“汉卿牧羊”,字面虽然不同,但所指是同一个典故,因此为合掌。再如东晋刘琨《重赠卢谌》有“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一联,上下联都是指鲁国人在西境猎获一只麒麟,孔子知道后为之流泪,感叹他道行不通了的事情。刘琨在这一联中用的是同一件史事,显然就属于合掌的范畴。因此,看是不是合掌,只看字面是不够的,还得结合上下联的意境,创作背景等全方位去分析,去考虑。

既然合掌是病,那么,在创作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合掌的问题。甚至应该刻意避开合掌对。当然,有人可能会问,合掌既然是诗家联家所忌讳的,那么在创作中是不是一无是处,完全不可行呢?就笔者个人观点而言,回答是否定的。有的合掌联,合掌诗,甚至成为千古绝唱,成为经典。比如以上所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及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的例子。再如我们熟悉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都成为经典。因此,能否在创作中运用合掌,关键看自己对诗词美学,对对联美学的理解,以及文字驾驭的能力而论。当然,一般情况下是应该避免的。

以上观点,即为笔者对合掌的理解。由于学识有限,也是一己之言,偏激,甚至错误都是难免的,恳请广大方家批评指正!


2017411日再稿


郑万才,77年生,云南彝良人,网名狂野孤狼,号三迤狂客。中华诗词论坛云南分论坛创始人。历任中国诗词、诗选刊、中华诗词等十余家论坛首席版主、总版主,中华诗词论坛高级管理员学术部副部长等职。现为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狼社社长,《诗论大观》主编。曾参编《当代诗词三百首》任副主编,《当代中华诗词精选》任主编等。获全国诗联大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一百五十余次,获“首届聂绀弩诗词奖”提名。


 >>上一篇      >>下一篇

千家诗词

李学彦刘南陔李凤志王琨丁翠华衡巨芝曾鸣林锦杰王耀华宋轼霖闵希侯尹碧静、王洗尘梁青华杨海波文中华张承训宋锡慧楚成杨冰陈水冰于建奎梅凤云傅占魁伏滚罗金华王述评王培森张桂珍牛永维石海天高寒王少刚吴文彦李军王景珍王春艳张小红张秀娟王学美吴  戌张春义王惠玲殷国利蒋淑玉邵红霞田素东高海生姚泉名何  力韩秀松孔繁宇刘能英武立胜朱礼刚李传领石艳萍罗  芳代古成江彩平王献力刘敬娟张耀斌其他诗词:孤狼五绝孤狼酒诗


长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公众号:shilundaguan

投稿:44348553@qq.com

主编:狂野孤狼(郑万才)


狼社欢迎您(点击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