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_KKAA北京工作实习经历实录

2016-09-08 ​棋子1001号 UniDesignLab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这篇文章将首先带领大家初步了解下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及其作品,随后正文我们将与大家分享L同学的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工作经验总结(访谈形式)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经典作品双手奉上



Water / Cherry, East Japan, 05/2012.Photo @ Mitsumasa Fujitsuka



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 Japan, 09/2010.Photo @ Takumi Ota



IRORI& Paper Cocoon, Milano, Italy, 2015. Photo @ Takumi Ota



Casalgrande Ceramic Cloud, Casalgrande, Italy,09/1010. Photo @ Marco Introini



Starbucks Coffee at Dazaifutenmangu Omotesando,Japan, 11/2011. Photo @ Masao Nishikawa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期的采访内容。



棋子1001号:L同学,你好。首先我代表UniDesignLab团队谢谢你接受本次邀请,与大家分享你在KKAA(Kengo Kuma & Associates) Beijing的工作经历。说到这个KKAA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我想很多建筑汪们一定对于KUMA先生非常了解,但对这个事务所所知甚少。所以你可以先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吗?

 

L:说起KKAA,其实在刚选择建筑专业不久就有所了解,从创办初期的20世纪的Water House亀老山展望台再到10年让人震撼的高知县梼原木橋ミュージアム项目,可以发现KUMA先生的设计在慢慢变化,但不变的是想将建筑消融,不追求象征意义,不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思想,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这种将建筑和周围融为一体的感觉,而不是像现在城市建设中不断涌现的那些大体量高层建筑。有幸在上学期间,拜读过KUMA先生的基本著作,不过直到进入KKAA工作,才发现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没有公布在外。(由于公司隐私,并不会提到同事和项目的细节)在工作中发现KKAA这些年对空间材料渐渐也开始了大胆尝试,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棋子1001号:在你没进KKAA之前你对这个日本建筑事务所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工作过了一段时后,这个印象有什么变化吗?这段工作经历对你个人能力上的提高有没有什么帮助?

 

L:对于KKAA的印象没进之前, 单纯的向往(毕竟没去之前刚毕业=。=)进入之后应该是处于痛并快乐着的状态吧(毕竟一周工作六天还要每天加班。。在北京这个城市会感到压抑),因为之前在上学期间也有过几个其他公司的实习经历,深刻记得第一天去KKAA的时候,简要说了一下情况就开始进入了工作状态,接着同事就给了我两份快500页的项目CD, DD要求熟悉项目,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啃那些图纸真的是无比痛苦,很多缩写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同时因为KKAA对细节,对每个节点的把控都是极其的严格,特别是我所说的这个项目,即使小到一个项目里的Signage也会做很多Research然后设计。其中有两个礼拜都在研究项目里Balustrade上的Joint该如何做,怎样修改能对视觉和人的体验上做到最好,于是每天都研究到凌晨,到家都差不多3点左右。之后的工作慢慢开始得心应手,在这一年里做的时间最长的是一个四合院改造项目,在参与中也弥补了我在国外学习,没有对中国传统建筑太多了解的薄弱环节。当然,最感谢的还是同事在工作中对我的教导。而相比较之前介绍过的UNstudio和SHL,KKAA对于建模上要求没有那么高,更多的是节点,材料啊这种的细致思考,其实我还是很羡慕高超的建模技巧的=。=(介绍过的UN和SHL工作的同学是大学的舍友,但我在rhino上的水平差的太远。。所以我现在也在不断学习orz,D老板Z大师带带我)


Kengo Kuma & Associates Beijing @L





棋子1001号:KKAA的工作氛围如何?员工们平时交流的怎么样?广大建筑汪们都想知道KKAA的福利待遇怎么样?平时有举办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吗?

 

L:工作氛围的话,刚进去的时候有点压抑,不过到后来渐渐的正常了起来,由于工作室人不多,吃饭什么大家都是一起,所以关系都十分紧密。至于办公环境的话,今年会搬,并不知道之后办公室最后的样子,但是也是我参与了大半年的改造项目,还是很期待的(暂定七月去看一下,快造好了)。至于业余生活,这就要看你是怎样的人啦,看多了日剧,加班过后去喝一杯开个趴应该才对,不过有时太累,那就直接回家休息吧。我在北京的时间有些被城市的压力弄的有点不适,可能以前住的太舒心了,导致一些活动没能参加和工作态度上的变化,这也是让我很后悔的一点,感谢和我合作的同事的包容,这和我刚进大学什么活动都要掺一脚的样子变化太多。所以活动,还是看个人举办吧,公司并不会提供太多机会



张同事家四合院开趴 @L





棋子1001号:KKAA在和东京总部的协作关系中独立性大吗?

在你看来KKAA这个事务所的整体风格是什么?你能给大家讲讲你在实习阶段主要职责是什么吗?

 

L:KKAA北京在我看来独立性已经很大,但是因为是个人事务所,不能说和东京本部的协作关系,而是和KUMA先生的精神传递,为了风格的统一,每一个决定都会邮件KUMA先生以确认,经过确认的决定才能进行下去。

 

KKAA特色,那一定就是KUMA先生本人的特色了,乍一看起来没什么性格,风格也是简单表现在材料和样式上,于是很多人会武断的说KKAA就是一个玩弄材料的公司,但其实并没有那么随意,对于Organic Form和Natural Pattern的追求,这种自然和谐的概念,KKAA将其融入设计当中。在工作期间,我有去了一趟日本,参观了不少KKAA作品,对此感悟颇深。比如东京的根津美术馆,就很好的与后部环境融为一体,在建筑外会觉得建筑的形态被模糊掉了,但人对于建筑的空间秩序的认知还是存在。我想对于这些的体会,还是多去实地考察参观一下才能感受到。现在时代在变化,KKAA的风格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表现最突出的是Interior的探索,感兴趣的可以去官网看一看。比如てっちゃん是14年的一个饮食店室内,我想大家看到这个项目脑海里对KKAA印象一定是颠覆性的。在工作中的项目我就不仔细表述了,只能说KKAA对这种概念的追求在Concept和细部上花费了寻常人所想象不到的精力,做到了极致。




棋子1001号:KKAA的团队工作模式是什么样的?公司人员流动大吗?

 

L:由于不是东京本部,中国部的人比较少,所以每个团队都会身负好几个项目,在Concept阶段和学生时代一样,各自想Idea,同时Kuma先生或是北京负责人也会给一点思路建议,在综合讨论后来决定,当然思路上的确定肯定是从上而下的。项目的话一般一个项目根据项目大小1-3位Architect和实习生。在工作中,实习生可以接触到所有部分,在我看来已经超出了一般Intern的范畴,更像是Architect Assistant。然后略有奇怪的是,中国部不怎么做模型,对于一个日本事务所来说,比较罕见。每天项目推进之后都要和所在地负责人有一个交流汇报,然后不确定的细节再以邮件形式发给KUMA先生,等待第二天答复来继续推进。除去东京总部和其他分部,北京部门其实人员流动算挺快的,很多人就待一段时间就跑了,可能忍受不了加班以及生活在北京的压力吧。(但是北京这么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真的是很有意思,相比于上海,北京更有趣





棋子1001号:KKAA平时在工作方面用什么软件?用法和学生时代有何不同?

 

L:软件的话主要就是Rhino, CAD, PS, ID, 针对项目的不同,SU, AI也会用到,特别是古建方面,就会用到SU,虽然很多人对SU有一些偏见,但熟悉SU的各种技巧后,其实这也并不是一个那么糟糕的软件,它能最快速的表现材料和空间的关系。而在Rhino里就会稍微麻烦一点。因为每天KUMA先生都要确认无数份文件,所以图面表达的精准简单是十分重要的。不然就会使得项目进度停滞,然后就会被骂了:D。因为对建模技巧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虽然基本的必须要熟,所以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建筑本身应该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这很好的纠正了学生时代一些盲目追求技巧华丽而忽视建筑本身的行为。至于CAD,SD, CD, DD里面就要做到完全的精准,看到自己每一个画出来的东西到最后能成功没偏差的做出来不失为一种成就。





棋子1001号:一年的KKAA工作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你有什么感悟

这段经历对你个人对建筑的理解产生了什么影响吗?你有考虑过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吗?

 

L:在KKAA的这一年,因为对于我来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Gap Year,KKAA的一整套思考模式和节点把控使得我对于一个项目的进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前的我在建筑设计上还是比较肤浅的关注体块造型形势操作上,但现在认识到了材料等因素和人的感官联系的重要性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建筑为主体对应环境为客体,不盲从现代建筑的趋势,不将整体分割,不激进不保守,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小时,来思考设计一个人,建筑和环境共同组成的和谐场所。虽然可惜由于国内市场的局限性,很多项目的Concept或是一些想法并不能得到实施,不过这也是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和甲方沟通也是建筑师的一项必要手段吧。(其实能说的还有很多,这只是冰山一角,仅提供鄙人一点经验以鼓励大家前行)

 

转行,唔,其实是有想过啦,在这一年熬的那么多夜,想想对身体其实满不好的哈哈哈,但一定不会偏离设计这个行当,生活中每一个遇到的不足,不也是一种惊喜么,让你能迸发灵感来改变它。说不准以后可能会试试Workshop做一些产品设计吧。





棋子1001号:再次感谢L同学与大家分享他在KKAA Beijing的工作经历和感悟。如果有机会UniDesignLab将会再次邀请L同学给大家详细说说他接触的实际项目。




身在国内的我们可以欣赏到KKAA的哪些精品项目?



Beijing Tea House, Beijing, China, 2010-12/2014.Photo @ Koji Fujii/Nacasa & Partners Inc.

北京茶室,北京



China Academy of Art’s Folk Art Museum,Hangzhou, China, 09/2015. Photo @ Eiichi Kano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杭州



Z58, Shanghai, China, 07/2006. Photo @ FijitsukaMitsumasa

Z58,上海(没错,就是小时代中。。。XX老板住的那个楼)



分享经历,只为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看上一期分享的UNStudio Shanghai工作经验分享。


也欢迎,为我们分享你的故事,UDL有偿征稿。请与公众号主页菜单中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