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尔夫特学BUILDING TECHNOLOGY是什么体验?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也许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放弃很多欧洲名校,选择代尔夫特?为什么会在例如“Architecture Theory” 、“Advanced Parametric Design”、 “Interior Architecture”等种种方向中走向Building Technology的道路?
让我们从头说起。
在大五最后一年,当来自不同大学的offer纷纷飘入我的邮箱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你也许将来也会面对的问题,即每个学校都各有优劣,自己却恰恰没有真正明确的目标。在那一段时间内,我的内心做了很复杂的斗争,之所以最终选择了DELFT,其实还是有两个最主要的考虑原因。第一个是因为TUD提供给学生非常多的建筑学方面的道路。这所学校著长于多元化的交流与多向多方面的选择性,他不会限制某一个学生的兴趣,也不会指引你走上某一条所谓学校风格的死板道路。这种“多元化”与美国一些院校的“专一性”并不相同。之前听很多在美国进修master的朋友聊天,他们之后的学习方向更多的倾向于所在学校自身的设计方法与设计风格。比如,你选择了一个推崇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的院校,那么很可能就被拘泥于无限的参数,grasshopper和rhino形体变化中。然而对于个人而言,我不想早早的被所谓的“学校风格”限定。第二点则一个小小的插曲,本科毕设那年,我刚好在上海看过“渐渐件件”- Renzo Piano(伦佐皮亚诺)的建筑设计展。当你还在懵懂的思考建筑基本空间,建构和材料的时候,突然发现一群来外国的设计师从建筑结构形态本身入手,回应场地社会文化,结构本身的张力和魅力,对于我的冲击不言而喻的,自此我对欧洲高技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恰恰我发现,TUD擅长于建筑技术和结构,这或许会成为我今后兴趣植根的沃土。
于是,我抱着对好奇,带着惊喜,思考着TUD可以究竟会带给我什么?于是,我选择了TUD。
我在代尔福特第一年的技术方面选课:
Msc1 Seminar for Building technology
Msc2 ,F和T
Msc1:建筑技术入门
TUD的建筑学院的课程分支,Architecture,BuildingTechnology,Real Estate,Landscape,Urban Design五个大方向。Architecture分为很多不同的studio,有深入研究理论和设计方法的method and analysis,注重欧洲物质空间材料,及其强调叙事性的Interior,也有城市方向的Complex studio。由于我修习的是Architecture 的Master项目,忠于初衷,于是我就开始了建筑构造和偏向于建筑技术方面的一系列课程。在Msc1开始的时候,Building Technology课程是为期一个月的入门课程,分为wood,steel,lightness or low-tech,EWF(ventilation system)四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有2个不同的场地,对原有的荷兰一些建筑,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真题假做)。作为一个小设计项目,第一周确定你的指导主题(guide theme),然后根据指导主题和你被分配到的方向,做一个以技术为主的设计。其实这个Guiding Theme不需要多么高大上,只需有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我希望在旧建筑的表皮上,用太阳能光伏板来覆盖,以达到能源利用的目的”。以技术为主的设计,你就必须考虑非常实际的内容,通风采光,夕晒遮阳,能量收集,绿色屋顶还是绿色立面,双层表皮。在画建筑的剖面和构造大样的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样多厚的保温层,构造设计就是建筑设计非常基本的能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一次设计过程中,技术老师反复提到,构造的细节不是你问老师怎么画,而是你要问你自己怎么设计。你需要想象每一个构件是如何拼接,不是只有只用固定的接法,在当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设计,你需要为你自己的设计去考量,一以贯之你的设计逻辑。很多程度上,你的整体建筑设计的表达 43 34257 43 14941 0 0 1937 0 0:00:17 0:00:07 0:00:10 2803 43 34257 43 14941 0 0 1692 0 0:00:20 0:00:08 0:00:12 2743同样可以和你的细节设计相统一,建筑设计恰恰帮助我们深化了我们的思考。
以技术为主的建筑设计,重点就不在于建筑学本身经常讨论的方向,场地文脉,场所精神,手法语汇,空间感受,形式和材料真实性等等,更多的是从是否增加能源收集,水循环管理,室内舒适度,采光效果等等物理需求来考量。Seminar for Building Technology这个课程算是TUD的BT Track对Architecture Track的一次洗礼,至少让学建筑的孩纸们知道,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设计的形态,空间的好坏,并不是建筑设计最终且唯一的评判标准。
当时我选择的方向是EWF(Wind,Earth and Fire)Solar Chimney),降温管井(Cascade),弧形屋顶Sphereroof等等工程方面必备的设备,我们需要把EWF通风系统加入我们的旧建筑改造中去,我做了一个可折叠的ETFE表皮,充气薄膜表皮和系统叠加在设计中,有趣的是,我后来反思,相对于荷兰学生,很多时候我们做设计的逻辑因果上,可能较为缺乏。这个设计任务,老工程师Ben说:“”我明年也可能没有机会再来了,我更多是希望建筑师,可以学会将工程师的成果融入到设计中去,将成果推广开来。”我们如何向工程师学习?成了我的第一个思考。
Msc2:桥-立面-工具
在第二个学期,我一共选了三个课,桥梁设计Bridgedesign,立面技术Facade Technology,并且选了一个学习画构造设计的小众Studio: Tool for Technical Building. 后面分别简单介绍这三个课。
从桥梁设计说起
从建筑设计跳转到桥梁设计,有意思的是,并不仅仅从桥结构本身入手,还需要考虑桥的地理位置,以及桥在这个区域的身份regional indentity。这个设计是我和另外两个小伙伴,3个人一个小组来做的。经常建筑师被批评做的设计太浮夸,外国人说是Iconic design. 不过,如果在合理的位置,你完全可以大胆的说,你的桥梁就需要成为iconic bridge,这也未尝不可。后来考虑到桥梁的本身结构,构造,用材,很多都从是否可持续化角度来思考,是否需要装配拼接,怎么从实际场地建起来。我们后来设计了这个可旋转桥,并且希望在桥上有种植面,桥墩中间会有土壤层,使得场地中的芦苇和桥上的芦苇融为一体。最后,在材料上,最初的木结构被建筑老师不明就里的诟病,后来的混凝土上又在答辩中遭遇景观导师不sustainable的攻击。感慨:设计不能对所有问题都提供最好解答,在核心的价值判断下,尽可能对不同方面做回应。老师最后会从三个角度来评价桥的设计,1.landscape 2.structure 3. design.上课是由主要的设计老师带,去场地讲案例,中途会请桥梁设计的同行来做讲座,介绍在荷兰乃至世界各地,丰富的桥梁设计案例。后期还有结构老师来帮助看我们设计的结构方案是否可行,landscape的老师在初期和最后答辩来提意见。
,Apple storein Manhattan,图三,四来自企业宣传手册,预制产品)
建筑立面技术
Part1是7个小作业,每个作业都有一个主题,分别为1.建筑装配方法和容差2.正确的材料选择和使用3.保温层和冷桥4.设计防水的结构5.设计隔汽的结构6.构造标注和材料选择7,正确的表达线框和线厚度,以及填充用法。这七个小作业主要是强调,如何更加标准专业的画图。
Part2是7个讲座,1.立面的设计原则2.建造系统(标准化)3.产品发展和构造工程师的业务4.预制产品5,防火安全6.建筑装配流程7玻璃结构和构造。这七个讲座是从行业现状的角度,请了7个特定行业内的专家来做presentation,特别值得提的是最后一个玻璃的产业,居然请来了英国专门为Apple公司设计品牌店(很多都是玻璃房子,例如曼哈顿第五大街的苹果旗舰店)的总建筑师来做讲座。行业大咖都能请来,不得不说TUD的招牌还是很响的。
另外,学习中间还穿插了去荷兰的两个预制保温墙体,预制混凝土楼板的工厂参观,参观立面玻璃单元装配工厂,还有可持续的设计论坛。这么多课下来最大的感触就是,从建筑师画施工图,到现场装配,每个流程都非常详细的介绍和帮助我们了解行业现状,如果有学生希望到建筑技术的有关企业去工作,还可以自己私下去联系公司。只能说TUD的建筑技术真的是务实到家了,企业-学校-研究部门,三者密切配合,市场-教学-创新上发挥最大的效力。
(上图为我MSC2设计的“诺亚方舟”,基本图纸和构造,结构分析)
建筑技术工具(Toolfor technical building)
完全是一个从技术角度做设计的studio,TUD每个studio都有他们独特的设计方法论。这个课虽然小众,可是它教会我的是做设计的一种逻辑方法。
一句话叙述这个逻辑方法特别精准。
设计从头至尾,一直在探索实验,测试,做决定,反馈妥协,继续选择,决定的过程。
这个studio要求两个礼拜做建筑设计,在其中定下Guide theme(核心方向),我的方向就是在喜马拉雅上设计一个珠峰大本营,给攀登者和当地人提供一个高海拔地区,高压高氧密封的气仓。如何在这种极端自然条件下利用已有的环境优势,如何保护在高压气仓里的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如何抵抗极端气候,风压,蓄水,能量收集,热量损失,如何获取有机物都是我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和解答的部分。设计方法是,从5个方面来综合解答设计问题,但终究有优先次序。1结构2空气通风系统3蓄水排放收集系统4有机物回收循环利用系统5能量收集,保温减小能量损耗。在5个方向的设计中,每两周解决一个方面,每解决完一个系统,之后的设计就需要协调和妥协。最后3周做表达和不断修正,再核心的guide theme的控制下,可以使得整体5方面设计一致而且连贯。
小结
总而言之,在delft学习的构造和技术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我从单纯的建筑学空间,意识,氛围领域剥离出来的过程,从建筑技术,环境能源,社会性的角度做设计。很多人说学了Building Technology之后很容易对你的建筑设计产生限制。我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学习BT帮助的建筑设计使我思考更全面,从而用更逻辑和理性的方法来做设计的过程,学习了bt帮助我提供了很多策略来解答曾经未成了解的问题,至于作为一个设计者,我用不用这些策略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重要的是你可跳出原来的单一价值体系,从新的角度看设计。
在delft呆了一年学习技术构造,大致的思考就是如此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分享经验。
作者署名:黄永辉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Bachelor - 荷兰代尔伏特理工建筑Master
分享经历,只为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看上一期分享的伦敦大学学院UCL Bartlett B-Pro Show 2016。
也欢迎,为我们分享你的故事,UDL有偿征稿。请与公众号主页菜单中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