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ig建筑: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设计师不是愤青,而是迎合大众的段子手

2016-11-05 张小哈 UniDesignLab

设计师的传统形象往往是反对权威的愤青,可这个事务所却在满足所有设计需求迎合大众的同时设计出了大胆前卫的作品。他就是设计界当红炸子鸡“Big建筑事务所”!





设计师最容易在什么时候心情跌入低谷?

没错,被需求方戳屏的时候。





注意!前方有一大波需求来袭!


“这个产品调性不够有逼格。”

“请给我做一款最性感的电脑。”

“能把我照片印到建筑立面上吗。”

“这里再亮一点再亮一点再亮一点。”

“我想要一个有佛光普照效果的标识。”

“给我设计一个兼具法式地中海式的别墅。”

“我希望建一个超有设计感的建筑但是没钱。”


ఠ_ఠ “Oh,No!”





可是设计界的网红,Big建筑事务所的老大比雅克却对所有需求说 Yes,来者不拒。


需求方想赚钱时,Big帮你想商业模式。

需求方要情怀时,Big帮你想如何装逼。

需求方想自恋时,Big用建筑对你奉承。

需求方没需求时,Big主动来提供方案。


ヽ( ^∀^)ノ “Oh,Yes!”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

“需求方要什么你就做什么,最后难免会做成四不像啊?”

可Big做的的建筑却总能平衡所有需求,创作出别具一格大胆创新的设计


“不就是讲了一堆玄虚的说辞把甲方绕得云里雾里嘛?”

可Big却总能用简明的分析图表达出设计的推导过程,大众都能看得懂他们的设计思路(段子手的称号由此而来)。


“大众和甲方都能懂,会不会设计理念太浅显啦?”

可他们的建筑虽然简单极端,却功能合理,空间有趣,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很开心



你可能以为满足各方需求的建筑是长这样的:

(థωథ。) 




可Big的建筑在满足各方需求后,是长这样的:

⊙▃⊙



“ vm住宅 ”



“ 山宅 ”



“ 上海世博会丹麦馆”



“ 棒棒糖暸望塔 ”


(ÒωÓױ) What? 这么脑洞大开的建筑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来还让甲方满意的! ”。我们一起来通过两个项目看看Big的设计思路。如何做到“八面玲珑”又“出其不意”?




案例1 一座“亲民”的摩天大楼


在哥本哈根,居民们认为建筑都不应该高于21米( 此美学原则来源于20世纪初的消防云梯 ) 。因此,当一个名为 “迷你曼哈顿” 的项目在竞赛中获奖时,哥本哈根的民众们开始质疑:“为什么要在哥本哈根建一座55m高的摩天大楼?!”





哥本哈根的市民开始收集签名反对建造塔楼,建筑评论家发表文章“人们站在塔楼下会有不舒服的压迫感,塔楼与周围环境不和谐”。随后,当大众收集人数到达2万时,政客们开始恐慌并取消了这个项目。


市民说:

“塔楼难道不应该属于北京,迪拜,曼哈顿?”

“总而言之,塔楼不属于丹麦。”





可Big的甲方却想在市中心的公园旁边建一座由会议中心,商店,电影院,图书馆,豪华酒店组成的“豪...华...大...楼”


甲方说:

“我要建一座豪华大楼。”

“Excuse me?”┌(ㆆ㉨ㆆ)ʃ

“我要建一座市中心公园旁边的豪华大楼。”

( 有钱任性 )





哥本哈根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塔之城”。那时,传统塔楼的螺旋尖顶从基座中生长出来,和城市肌理很好的整合在了一起。而现代塔楼确是长方形平面的简单拉伸,所以在高楼脚下会有不舒服的压迫感。


城市说:

“人家其实是一座塔之城。”

“但......我需要一个基座,来和城市融合起来。”





整合了市民,甲方,城市的条件。Big会用什么方式来解题呢?





将豪华大楼底部像螺旋塔楼一样进行扭转,竟然解决了所有问题!

市民:底部在扭转之后变为台阶,非常亲民而没有压迫感。

甲方:豪华大楼的功能与体量全都满足。

城市:旋转的造型与传统的螺旋塔尖相呼应。





扭一扭,没烦恼。底部的螺旋底座作为大台阶,为市民提供了超赞的公共空间!





坐在旋转的台阶上,看人来人往。






案例2 住在一座大桥上



哥本哈根的人口有三百万,可却只有三座大桥连接海港。政府一直想修建一座大桥来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政府说:

“我们想要修建一座桥来造福市民。”

“可...我们木有钱...”

(┬_┬)





与此同时,哥本哈根房地产的繁荣也引发了海滨地区的淘金热。


开发商说:

“海滨地区的房子最好卖!”

“又可以赚到大把的钱了!”

\(≧3≦)/





市民喜欢居住在滨海地带,可又不希望滨海地区被住宅占满丧失公共空间。


市民说:

“能保留滨海地带在滨海地带开发住宅吗?”

(喂,你以为我是魔术师嘛?)





整合了政府,开发商,市民的条件。Big会用什么方式来解题呢?





Big想利用私人开发商赚钱的欲望来满足政府解决交通问题的困扰那就把滨海住宅+跨海大桥,两个建筑合二为一吧!


更机智的是,他也满足了民众“保留滨海地区”“住在滨海地带”的需求!Pecfect!





政府的“桥”满足了开放商的地产价值。

开放商的“住宅”满足了政府的交通问题。

两者又同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人们到达桥顶,停好车,乘坐电梯到达一层,来到自己的小岛,望着平静的海,对来来去去的船招手。





这座桥宅的设计由Big免费向政府提供,虽然最终没有建成,但又再一次证明了Big强大的产品思维。


与此同时,在做了几百个项目后(虽然只有4%的建成率),Big总结出了自己的工作(不只是设计)理念,从密斯提出的 “少即是多” 演变为 “是即是多”





少即是多:

现代建筑创始人之一密斯凡德罗在装饰主义盛行的年代提出了“少即是多”的理念,引发了一股极简主义的浪潮。可慢慢的“少即是多”的口号演化一种缺乏想象力的建筑形式,最终导致了沉闷方盒子在城市中的简单复制。





少好无聊:

随后,罗伯特文丘里觉察到了沉闷方盒子的大量出现,而提出了“少好无聊”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希望用复杂与矛盾代替简单一致。





多即是多:

库哈斯在珠三角考察后发现,中国的珠三角正在启动5座国际机场,同一建筑使用12种不同的幕墙体系,每四个街区有10座旋转餐厅,414个高尔夫球洞已经开放。一座15平米的房间使用5种不同的照明系统。人类正在以未有的速度增长与聚集在城市之中。





是即是多:

是Big对现代主义信条“少即是多”的重新阐释。“少”只有在包容更广的因素时才能体现多-以更少的资金来包容更多的因素(政治,经济,预算,权威)。建筑师不再是心灰意冷不被理解的天才,甚至不再是建筑的创造者,而是去平衡整合多方利益的人。通过对所有说Yes,让每个人都开心,使建筑成为了它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


你可以肯定任何人的需求而不必在他们之间做选择。最终创造一个旨在创造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既务实又乌托邦的建筑。





适者生存:

不是最强的物种存活,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存活,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存活!


不是能让开发商最赚钱的建筑最适合出现在城市里,也不是最受大众喜爱的建筑最适合出现在城市里,而是满足各方需求,平衡各方利益的建筑能自然而然的生长在这城市里!





这就是Big的“是即使多”,他理解并满足所有人,反过来所有人也能读懂他,相互理解的同时,一个建筑就这么自然而然的热血的生长起来了也让这世界变得更加有趣。


Big的设计作品已经赢得了一系列的竞赛,甚至美国“海绵城市”的项目曾拿下了20亿设计费。Big面对每一个复杂的项目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令人惊讶、实用美观而具经济价值的解决方案。他的设计在这个时代里变得越来越耀眼夺目,引发了全球的风靡。



所以,告诉我这是真的吗...

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建筑师

不再是反权威的愤青,

而是迎合大众脑洞大开的段子手?


答曰:不放弃治疗。╭(′▽`)╭(′▽`)╯





我是张小哈,设计妹一枚,

最近被谴责好多次更新慢

感谢小伙伴们的 “ 催稿 ”,想我了木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