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CL大学B-pro Show,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好理解的一篇)

2016-11-17 席佳唯 UniDesignLab
导言:事情从2016年B-pro的开幕说起,作为Architectural design新生的笔者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生活兴奋了好几天,终于开学了! B-pro show 作为Bartlett精心安排的开学欢迎仪式,让作为新生的我激动不已,但是坦白说第一次接触这些东西还是比较难消化理解的,但是没关系,对于开学的第一周各位老师对新生准备了introduction,每组的大tutor进行路演,详细的介绍和宣传自己的组有多传奇多么棒。
ps:本文是用【吐槽体】的大白话来表达大Bartlett 各种神秘的cluster里,来捣鼓些什么新奇好玩的“黑科技”。请大神勿喷~



关于导师


Research Cluster
1
RC 1【编程组Coding】 
首先RC1的leader自我介绍 Alisa Andrasek, 是Architectural design的负责人,也就是一般大家理解的AD专业的大BOSS,看起来美美的。


Alisa Andrasek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一个实践性开拓者,以研究为基础的建筑设计及其计算处理专业的建筑师。2001年她建立了BIOTHING事务所,一个交叉学科的实验室,致力于有生产潜力的计算机设计系统。 BIOTHING事务所致力于探索一种转变,从不久的过去还占据着建筑设计产出的惯常做法(以手绘为基础的方法),转变为表达更直接明了的计算机化方法(通过直接编写开放式源代码的方式)。 

RC1的Leader,Alisa Andrasek


RC1 研究的也比较复杂,提取几关键词。

【High resolution】【Simulations】【3Dprint】 High resolution这个词用中文我觉很难定义,但可以相对于low resolution来说,可以理解为更成熟的设计,可以被设计者掌握把控的设计程度,仿生这个词太大了,事物都来源于自然,而一组主要根据学习掌握的编程来生成设计,不一定是表皮,老师会引导你从小scale设计到大scale方向,也是low到high resolution的过渡。 Simulations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通过编程对自然或者其他事物的模拟来达到最优的实验效果。开学的前两周大家就开始各种学习软件,笔者朋友在RC1学习Processing 和Maya,直接被代码搞得超级头痛。推荐阅读材料。
来赏析下RC1的作品,还是棒棒的~

2
RC 2 【CROSS SCALE DESIGN】
Alias说 “哎呦,因为看到大家工作十分有热情,所以我们决定再多开两个cluster” 于是今年就新开了两个cluster,一个是RC2 另一个是RC8,因为这是新的组,笔者并没有找到什么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例子,也没有朋友在2组,就给大家看一下听录的介绍~
Cross-scale relations refer to processes at one spatial or temporal scale interacting with processes at another scale to result in nonlinear dynamics. These interactions change the pattern-process relationships across scale, enabling for example, small-scale processes that can influence a large spatial extent or a long-time period, or large-scale actuators era that interact with small-scale processes and determine system dynamic.

3
RC3【超好玩的装置组
RC 3的leader Ruairi Glynn

Ruairi Glynn作为RC 3 的leader,首先介绍了一下组里的教学成员, 我们的教学老师非常牛X,Yuri 来自日本搞了非常多有趣的交互设计装置, 不信进来看yurisuzuki.com
Jessica In来自澳洲RMIT,搞了很多吊炸天的竞赛
Matt现在正在美国在帮苹果搞设计,所以并没有到场。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RC3 到底是干嘛的呢?研究方向主要是人类行为触觉与周围环境的感知与互动。通过重新设计系统和结构,达到设计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互动。 我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今年展出的【Golem RONomad】,灵感来源于Ron Herron’s walking city,从建筑的尺度延续了六条腿的结构,进而支撑作为遮蔽物的主体。通过仿生的行走表达了建筑的机动性。大家看他可以走有没有很棒!再举个例子前几年我们给大公司做了一个灯光的互动装置,可以根据周围的声音上下改变高度进而跟人互动。科学上网vimeo.com/163672732 在RC3 导师讲完之后还特别热心的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studio,随处可见的3D打印机,前几天笔者参加workshop,发现Bartlett里面3D打印机数量多的可怕,看到一个小房间里面至少堆了有20几台3D打印机,这些打印机都是每个cluster 可以借一个,只要押金100磅就可以免费使用一年啦,不过材料费还是要自己出的。
来赏析一下RC3的作品
总结:这些装置看着简单,实际上涉及到很多交叉学科的知识,比如电路设计,机械结构,编程,视频制作等等。而这些是多数新生都没接触过的,所以要先学其它领域的知识的基础上,然后在深入研究设计,蛮有意思,但是也充满挑战。顺便提一句,RC3 真的好辛苦,经常工作日的晚上10点,11点才回家。

4
RC 4【Cheaper-Faster-Larger】
这个组给笔者留下的印象很深,因为在B-pro shows 的时候RC4,是直接放在正门口,而且大家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四组的作品,而且是大家通俗易懂的作品,甚至即便是外行也可以看懂,没错作为新生的笔者就是一个totally的外行。看他们的作品未来感十足,而且又大部分是精致的座椅,所以给人第一印象既实用又炫酷。请先看图。
然后看看导师Manuel JimenezGillesretsinVincente soler是机械臂大神,所有组的机械臂教学都是这位老师指导的这个老师路演的画风就和说相声比较类似,一个人站在桌子后面,然后强调【Cheaper-Faster-Larger】的时候竟然还放出了DJ背景音乐。
这组主要思想是主要研究出小的构件component,通过同一个小构件,在机械臂的帮助下可以与很多个自己迅速的组装成各种需要的形体。这样就给出了很多可能性,举个例子就是比如乡下的农场需要建造房子,或者雕塑,就需要一台机械臂还有N多个小构件就可以省时省力地建造各种需要的造型,最后达到【Cheaper-Faster-Larger】的构想。

说句白话这个有点像超能陆战队的磁铁机器人


可变大可变小
可以变出各种形状。

5
RC 5/6 【农场组
 】 
好消息好消息!cluster 5 &6 合并了!首先来看下tutor:
①Guan Lee: 除了老师的身份,还是一个霸气的大农场主,真的表示很羡慕,在大农场里面有一个luxury的工作室,里面机械臂3D打印应有尽有,笔者真的觉得一个设计师能做到这样,真的是人生赢家,btw这个老师也竟然还会讲中文。
②Soomeen Hahm:韩国大美女精通韩文中文英文,清华本科,AA读DRL,毕业后为扎婶儿(zaha hadid)工作,现在来UCL 教书。 一开始上课5&6的同学们本分到了一起,大致分成两个组,一个Grasshopper另一个Maya组,然后就开始软件教学,这之后就会给大家布置作业,让大家设计首饰珠宝。还是蛮好玩的从小的尺度入手,而且听之前的学长学姐说经历了在这组的一整年,整体的审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你去找老师评图,首先要好看,不好看的东西,老师都不会给你指导意见的  T T~

6
RC7【生物组
坦白讲这一组笔者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写,太难理解了,这组主要是做生物,听这组路演的时候满篇的生物学词汇,真是有点懵逼。
RC7的leader, Macros Cruz
首先负责人Macros Cruz老师介绍,看照片有没有很帅,快去人家的官网膜拜。marcoscruzarchitect.blogspot.co.uk 然后Macros Cruz就开始讲了,“为啥我们要做生物呢?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上学的时候也不是特别的清楚,给你们看几张我上学的时候做的图吧,哎呦我上学的时候当时好像是研究人体的~”

“然后呢,当时我和Peter cook谈笑风生,他就带着我们做竞赛,我想做就做呗~当时也不太理解为啥要用生物概念,然后我们就做了这个模型。”

“哎呦我去,你说巧不巧竞赛还中标了,中标之后还造出来了!然后就有了下边这个楼”
Kunsthaus graz

“行了,到这里你也应该知道我们组有多厉害了,让我们聊点大家更感兴趣的,来聊聊Field trip,我们组去的地方就是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 才不会去一些欧洲日本柬埔寨一些有的没的的国家,我们去Hawaii”夏威夷HAWAII我们没错因为我们吊炸天,所以我们Filed trip in Hawaii,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夏威夷!有没有感觉人生赢家,来了读书还能去夏威夷度假?享受阳光沙滩比基尼?!

错错错,这是Bartlett,并不是旅行社,我们去夏威夷并不太一样,我们是要那边研究火山的细菌,现实是这样的。
总结:很屌很牛说实话这个跨界有些太广,让我们这些刚刚本科毕业或者工作几年还在研究平面节点建筑图的小青年有点方,当时坐在我旁边的欧洲小妹已经开始无聊的打开手机刷FB,具体的内容不瞎讲感兴趣请直接去人家的官网,最后给大家展示一下人家的作品,还是蛮好看的。

7
RC 8
除了新开了RC2 ,还有再多开一组,所以我们现在总共有8个组!这个组很神奇因为笔者在看这么多组路演的时候,从未见过如此多的平面图,感觉特别像是在研究城市规划之类的理论,因其多次提到了柯布西耶的未来城市。研究的方向就是数据化城市,一种对未来城市的展望,笔者的朋友在8组,据说对词汇量要求是蛮大的,因其涉及到很多哲学的部分。现在真的发现不管是那个行业,学到最后都是要归于哲学。 笔者特地采访了8组的陈宸同学,已经解释的很详细. 
“我们认为数据,也就是data,他是促进human和inhuman的进行联系的媒介,而我们城市缺失的也就是这种东西,我们需要找到这个data。这种城市理念目前是一种展望,他其实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们把它又称为immaterialist city。但如果我们将数据分析,那么这种数据就不单单是technical being,它具有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human gesture,继而整个城市是具有独自的行为特征,也就是anthropomorphic。这个城市他不是单纯的机械制造,他是综合了人形意识下的产物,特征就是有宏观到微观,由个体到整体,本质就是mass与void的关系,这也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而我们要探索的,就是data的属性,究竟什么样的data是可以使人与非人共存,从而能使整个城市发展,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 “我们的设计方法论叫mereology,他是指导我们如何设计这个城市的一种方法,我们不追求形体form,我们是想探知城市的data part究竟需要一种怎样的意境,具体的联系,可以从部分-部分,部分-整体,整体-整体这样的关系来说明,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探求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也就是digital form of city,它具有人类的意识形态 不单单是纯正的机械城市。” “至于case,就是引导我们从过去到现在的一种展望,不论是柯布西耶还是谁,每一个城市的形成都是有单体到整体的演变,所以我们要分析每一个建筑的构成元素,看看这些元素如何分享,独立,分离,最终慢慢由单体演变到整体”

如果各位读者还没有看懂,笔者斗胆来很不规范的总结下,可以非常非常片面的理解为智慧城市方向,还有马云爸爸现在在做的大数据云计算
 【不靠谱的结尾】写这个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通过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多了解一下UCL 的March architectural design 专业,因为身边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专业很神奇很可怕,但是并没有,只是大家研究的面不太一样哈。可能文章中有些片面的理解和吐槽,请大家谅解,也非常欢迎各位批评指点。


- END -

访谈| 交流| 分享 

后续小采访      Bart您好~我是小小主页妹,想就文章来采访一下您~好的 Bart在这些组中最喜欢哪组呢?为什么呢?RC5,我个人比较喜欢材料方向,因为在本科很少接触材料,觉得需要更加接地气一些,并且很喜欢农场,来英国也很难有机会去体验local people的生活,想体验当一个安静的农场主~有趣~~~那么在UCL的AD专业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哪些你认为比较特别的地方?引用组里台妹的一句话,【實驗十年工,垃圾一秒鐘】教学方式还是和本科类似的tutorial。但是研究生更加偏向于深入的研究,已经不是把重点放在建筑这个形式上,所以一开始还是感觉和本科学习的方向有点差别,现在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实验性,还是适应了一段时间。特别的地方我觉的是老师比较特别,都是行业的大牛,也就是导致有些时候上课的时间比较特别,很多时候都是晚上六点开始评图,然后到晚上10点大家一起去巴院对面的pub无限畅聊。说到老师~组内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怎么样的呢?在这种模式下, 吉他弹得越来越好了~(因为压力大要放松hhhh)压力大是来自各方面的吧2333那在英国生活中你认为比较难以克服的困难有哪些?像文化冲击、风俗习惯这些是否会对你的设计方面产生影响呢?对我来说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困难,之前诺丁汉的日子已经让我很适应英国的环境。困难还是在研究方向和思路上,因为这个master和本科学习的方向差别很不同,可能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差别蛮大,有些时候并不能一下子理解老师的意图。但是我觉的这个只是时间的问题。文化和风俗对于表现的冲击其实挺大的,我个人比较喜欢平面设计,感觉组里面的同学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图像和言语的表达特别的言简意赅,设计方面更加ucl的先锋风格。好的~十分感谢Bart接受采访~不客气(Bart超级幽默开朗的呀~欢迎伦敦的小伙伴前来聚首哟~~(。・ω・。)ノ♡)

作者:


席佳唯 
宁波诺丁汉大学 建筑学学士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 建筑学院 建筑学硕士在读


值班主页妹/编辑:Mickey  建筑学本科在读  “ 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



分享设计作品、建筑游学、人生感悟,只为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看一下严肃版本的伦敦大学学院UCL Bartlett AD介绍


欢迎为我们分享你的故事,UDL有偿征稿。请与公众号主页菜单中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