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非: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

2017-03-08 吴非 深圳师者情怀


编者按

横观神州大地,纵览教改历史。素质教育风光不再,高效教学黯然收场。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理性思考尚待壮大。建设固可敬,批评不能少。揭伤疤以醒一线人,列怪状以警主事者。君不见学子陷身于书山题海,高度近视,弱不禁风。只管听课写字,不问世事风云。只会背书做题,不识稻麦棉麻。君不见教师奔波在两点一线,朝五晚九,披星戴月。忙于搬运知识,无暇敬老抚幼。眼中只有考分,无力旁顾其他。君不见领导公务缠身,往来繁忙。自谓专家大师,乐于指点迷津。狂呼挽狂澜于既倒,直喊扶大厦之将倾。俨然全能冠军,可惜分身乏术。君不见专家雄辩滔滔,指点江山。唯我独尊,舍我其谁。倾力兜售救世良药,休管有效无效;大肆渲泄道听途说,只为求名求利。教育乱象何时休?解救良方哪里寻?抗战时期之西南联大、晓庄春晖尚洁身自持,能人才辈出;太平盛世之北大清华、黄冈衡水却高歌猛进,但几无作为。为学须静心,回避世俗纷扰;教育要朴素,远离名利诱惑。潜心做学问,专心办教育。静待转机,假以时日,或可迎来教育之盛世,实现中国梦就为期不远矣,否则吾辈凭何上承列祖列宗之基业,下启子孙后代之壮举。

应试教育弊端日显,素质教育效果难现。情怀君痛感世风日下,忧虑学风难继。忧国忧民者常有,矢志践行者罕见。但也有极少数清醒者,不忍目睹师生高投入、低收成的无奈事实,常反躬自省,勉力突围,在应试现实桎梏面前进行有限的改进,给学生带来些许的清风和希望的微光。但他们也因清醒而孤独、痛苦,承受着心灵的煎熬、世俗的围堵与灵魂的拷问。悲乎?人生难得糊涂,谁解个中真味。悲哉!清醒是清醒者的墓志铭,糊涂是糊涂者的通行证。同道者何人?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天推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罕见的清醒者,他是全国杰出的语文特级教师、杂文家、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本名王栋生)先生。情怀君与吴先生至今无缘晤面,但已研读其诸多大作,神交已达十年。敬慕其境界之高远,情感之炽热,才思之敏捷,笔锋之锐利。让蝇营狗苟者无处藏身,让名利之徒自惭形秽。吴先生不媚权贵,淡泊名利,挚爱教育,真爱学生。对不正之风毫不留情,义正辞严;对弱势群体满怀慈爱,饱含深情。句句锥心,直指世道人心;字字见血,猛刺当下现实。看似直白却暗藏机锋,貌若平实常凸显睿智。慷慨激昂处似浊浪排空,涤荡人间丑恶;素朴温婉时如炉边絮语,流淌如水温情。飞扬才情出自大格局,如火激情源于高境界。情怀君也曾模仿其豪放洒脱、干练老辣之文风,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吴先生视名利如粪土之境界也令人肃然起敬,人若追名逐利,自然就有人以名利为诱饵套你上钩,受制于人,何乐之有?总之,吴先生是一位怀抱家国情怀、坚守道义良知的师者、仁者、智者、勇者,于中国当今基础教育而言是一个谁也不敢无视的伟大存在。

(深圳高级中学黄元华,微信 hyh7261917)


有一山东的老师来信:“……每次教毕业班总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上课迟到,学习无丝毫兴趣,故意破坏课堂秩序,甚至顶撞老师,混日子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而对这些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做了大量工作,但常常感到收效甚微。莫非真的有‘教不好’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该怎么做呢?” 


虽然我知道这位老师指的可能是哪一类学生,但因为这个“教不好”在时下定义含糊,所以不能不说几句。特别在毕业班,很多老师面对这样混日子的学生已经够烦心的了,偏偏总有管理者不停地在一旁说“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教不好”的学生,“教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把学习有困难,升学无望(或升名校无望)的学生称为“教不好”的学生,那就要犯大错误。常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把学科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指标,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教不好”,于是就不断地有伤害学生的言行。我曾问一名当年的学生为什么不回母校看看,学生说,老师当年认为他是“教不好”的,每见到总少不了教诲几句,上大学时想起班主任的脸色,仍心有余悸;现在人到中年,学有所成,经济上也富有,但仍然忧馋畏讥,不想回母校,担心当年的老师认为他“衣锦还乡”,说他“时来运转”,“抖狠”。其实,当年老师判断有误,上高中那几年,他只不过是有些懈怠,不想做被高考鞭子抽了转的陀螺而已。他没有妨碍别人,他厌恶被教师私下里称作“差生”,然而即使教师当众羞辱他,他也只是沉默。所以我经常想,如果按考试成绩来评论学生,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追求是不是太狭隘,我们是不是会变得低俗,而那样的教育将伤害多少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工作又将失去多少幸福感!


但是,不能否认,的确有“难教好”的学生。特别是教师已经用尽了心力,学生仍然没能培养起应有的学习习惯,甚至缺乏基本的文明规范。这样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实在“难教好”。这个“难教好”,未必是教师 “不会教”,而是这种学生需要“特别会教的老师”。我也曾苦恼过,担心因为自己的“不会教”,而导致出现“教不好”的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想到,学生“教不好”,不一定是教师的原因;即使教师努力了,学生仍有可能在一段时间“教不好”。学生的“教不好”,也有家庭或社会原因。我读小学二年级时,班上有个学生比我大三岁,——留级两次,他不想读书,家里对他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殴打。他的父亲冲进教室用铁锤打他的样子,五十年过去,我仍然记得。后来又留级,遇上名师,改好了,当了小队长,成了典型,据说还上了报纸。文革中看“判刑布告”,他因盗窃伤人判了十多年,而且父子几个一同判刑。我的记忆中,这样的学生就是“教不好”,遇上了赫赫有名的老师,仍然无法最终解决问题。家庭缺乏教育能力,社会教育的观念落后,都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令教师的努力付诸东流。同样,目前盛行的应试教育,令一些原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放弃学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管理严酷,教师焦虑,方法不得当,也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对抗。这是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的问题,教师也应当看到这一点。


如果我们同走一段路,有的人想停下来看一下风景,有的人想停下来歇一会儿,有的人则是不想走了,我们该怎么办?我想我们不至于认为这些就是“教不好”的人,我们或许应当宽容他们。有些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走上社会多年后,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些虽然平常,却是优秀的劳动者,通情达理的父亲母亲;倒是学校看好的“尖子”,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说明,我们的评价标准不一定正确。学生厌学不一定是品格问题。天赋不够,一时懈怠,遭遇挫折,缺少支撑,有些则是学校管理和评价观念方面的问题。


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样的。我们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长”,然而我们也许忘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一定要用这些来衡量,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教师不要以为教育的作用就是 “加速成长”,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助长”。童年,应当无忧无虑,睁大眼睛尽情地欣赏世界;少年,应当纯真率真,——我甚至认为他也可以犯点不大不小的错误。有人说,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很有道理。我想说的是:这个年龄也是可以出点麻烦的年龄。如果中国的孩子个个循规蹈矩,努力地按长辈们的要求努力地去做一切,包括他并不认为正确的事,没有自由的思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创造性么?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每个阶段“达标”才算“教得好”?教育不是办奥运,教学更不是团体操,评价学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


也有方法问题。比如,我总是听到班主任或教师说对“问题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大量”呢?“适量”最好。学生心有郁结,有情绪,他或许想独处一阵,他认为自己没有妨碍他人,他希望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可是班主任每天找他谈一次,而且是当众把他请出教室站在走廊上谈话,同学隔着窗户也能看到老师的“苦口婆心”或“喋喋不休”,这能有什么效果?你把他力图保持的一点点自尊心全扫荡一空,背后还说他“教不好”,他非但不会有什么悔悟,说不定更加逆反,走向极端。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教不好”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品格有缺陷,而仅仅是“青春病”,——有些是对教育教学的厌倦,有的则是家庭的不幸,让他对一切失去热情,而不止是学习。多年前的一名学生,家里两代都有知名科学家,和学者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什么人物都见识过了,这时候教师再在他耳边聒噪“成名成家”,对他能有什么用?他统统看不上眼。很多人认为他是典型的“教不好”,我为也耗费很多精力,总是好上三天,便故态复萌,他自己也很苦恼。20年过去,这位并没上过大学的学生人到中年,他见多识广,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仍然生活在文化圈中,他自己感到愉快,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这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学校评价教师,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不仅“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要“规格统一”,那种教育必然也是失败的。


我觉得,教师应当有更丰富的智慧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有宽广的胸襟对待特殊学生,而不要怨天尤人。我在一些学校看到教师“挑班”上课,甚至挑选学生,甚至利用职权挑选学生,只敢上“好班”,不敢面对所谓的“差生”,这不仅关涉师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也是很不利的。


“慢”是教育的特征之一。同一时间,一把播下的种子,萌芽也有先后,长成的苗也可能高矮不一,有什么可急的呢?我们许多同行总是忘记教育像农业林业,总是把教育当作生产线,以为可以铸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这可能也该算是“不会教”吧。 


(作者自负文责。未经授权,他人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吴非,原名王栋生,笔名吴非,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中学语文(必修)》(苏教版)、《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发的《不是爱风尘》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学教育的大讨论,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教育参考-吴非视线》,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转 发 是 一 种 美 德  

长按此二维码 识别关注本号 

分享更多美文

依托单位

深圳黄元华名师工作室


有意合作者请联系“情怀君家园”园长

黄元华主编

微信:hyh7261917,QQ:2603126632

投稿请发至邮箱:2603126632@qq.com


“情怀君家园”宣言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

总有一些事让人不忍放弃,相携坚持,

总有一群人胸怀理想,心忧天下。

精诚合作,互助共进。

天下兴亡,你我责任。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感恩有您,情怀永存!


恭候朋友们尽快长按上面的二维码识别关注本号,并惠赐大作!有您相伴的日子,情怀君倍感温暖,步履更加坚实,意志更加坚定,胸怀更加博大,目光更加高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