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

2017-04-23 李镇西 深圳师者情怀

编者按

今天推送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近作。李老师的文章既切中要害,又恳切真诚;情趣盎然而又充满哲思;语调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又柔中带刚,棉里藏针。读来令人掩卷长思,引发了情怀君对学校教育的思考。

学校是学子一辈子的精神家园,是学子们多少次午夜梦回的精神故乡。情怀君以为,一所令学子恒久留念的好学校应该是这样的。没有声色俱厉,只有和言悦色;没有猜疑争斗,只有包容欣赏;没有指责嫉妒,只有互爱互助;人人乐观向上,个个忠诚善良;时时感恩惜福,处处欢乐祥和。校长胸怀大爱,与教师情同手足,师生员工亲如一家;既关注学生分数,更重视诗与远方;既立足当下现实,更放眼世界未来。教师爱生如子,严慈相济,脸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双手托起祖国的明天,两肩挑着民族的未来。学生敬师若父,好学不倦;阳光洒在脸上,梦想藏在心里。教师满怀慈爱,循循善诱;学生托腮凝神,似有所悟。温情注满教室,温暖充溢心房。学习之余,师生相携相伴,漫步在夕阳下,行走在草丛中;歌声荡漾在校园里,笑意写在师生脸上。

但遗憾的是,当前社会上追求立竿见影、贪图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早已把本该清静脱俗的校园浸染得面目全非。何以放置一张安静的书桌?何以守护校园的从容与宁静?很多学校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片面追求升学率,成天演练题海战术,把学生的时间挤占到极致。实施军事化管理,执"法"从严,违"法"必究,学生被严格控制在狭小的校园范围内,美其名曰为安全计。单调乏味的学校生活简直令人窒息。很多学生慑于管理者的淫威,敢怒不敢言,以各种方式发泄不满和反抗高压。因而各类校园冲突与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厌学逃学者有之,暴力抗压者有之,弃学出走者有之,自杀轻生者有之……面临种种事态,主事者往往不思悔改,不会顺应人性积极疏导,而是变本加厉,围追堵截和高压政策进一步加码。这样的校园值得学生留念吗?学生避之唯恐不及。君不见多少学生竭力隐忍众多学校自以为得意的“举措”!君不见每年高考、中考过后全国各地纷纷上演烧书、天女散花(学生抛撒试卷)的闹剧!

让我们细品李镇西老师酣畅淋漓的文字,且读且行,且思且悟!沐浴大家风范,体悟大师智慧。

(深圳高级中学黄元华微信 hyh7261917)

刚刚建好的学校还没开学,上面便要求申报“特色项目”;某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就职演说就表示“明年高考成绩一定要有突破”,于是便用重金四处挖“优生”;一些学校搞读书活动,喜欢通过统计读书笔记甚至考试来作为“教师专业阅读”的“成果”;去听培训报告,老师们往往不喜欢听“理念”而希望来点“吹糠见米”的“操作”;有些学校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课一得”的要求,希望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可测评”的“收获”;有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三年培养”多少多少名“有区域影响的教育名家”、“五年培养”多少多少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一些新建学校提出了“三年打造名校”,五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高端学校”……


这些大家已经司空见惯因而习以为常的说法和提法,我们只要仔细琢磨,便会觉得不对劲儿——


一个学校的特色是需要实践和时间的,“实践”意味着特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申报”出来的,“时间”意味着特色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哪里是可以事先“申报”的?高考质量的提升应该来自学校的内涵发展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改革,靠购买“优生”得到的“高考成绩”是你学校真正的教育质量吗?阅读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读书笔记多、考试分数高就等于教师的成长吗?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内在灵魂,决定着教育的方向与智慧,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所谓“操作性”,这样的教师能够说是真正的教育者吗?教学当然要讲效率,但不顾学科特点、无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科都必须“一课一得”,这不恰恰是不尊重教育科学的表现吗?迷信“速成”,认为“名师”“专家”可以“打造”甚至可以限时完成预期的“指标”,这岂不是把“人”当成“物”了吗?真正的名校,既是实践的结晶也是时间的积淀,所谓“三年建成”的“名校”,实属教育版的“大跃进”,这样的“名校”和催熟的“速成鸡”有啥区别?


凡此种种,都属于教育的急功近利。这些现象,虽然并不都直接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最终的受害者却是孩子。因为急功近利,孩子不能接受符合教育发展特点也符合儿童生长规律的教育,最后贻误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急功近利与教育是水火不容的,乃教育的天敌!


深圳中学已故语文教师马小平在讲授《孔乙己》时,引导学生关注在一旁冷冷讲述故事的那个年仅12岁的小伙计。按教材的解读,小伙计贯穿始终,“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以喜写悲,使悲更悲”。但谈起那个孩子时,马老师却在讲台上深深叹了口气:“他还只是个孩子,却与成人社会的视角没什么不同。失去了天性的悲悯,真是悲哀。”


在我看来,小伙计的悲哀的真正原因是被剥夺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而直接进入了“老成世故”成人行列。从小说看,剥夺小伙计童年的并非教育,而是那个吃人的社会,但我们今天许多孩子的童年却的确是被我们的教育剥夺的。没有了童年、少年的人生,是何等的不幸!如今,我们的许多孩子正因急功近利的教育而过着没有童年的“童年时代”,没有少年的“少年时代”。


是的,当今中国,浮躁的社会催生了浮躁的教育。各种任务、指标、课题、评比、验收、督导、检查……笼罩在学校上空,压迫得教师们近乎窒息。局长压校长,校长压教师——一道一道的“军令状”,一级一级的“追责制”,一层一层的“承诺书”……每一个人都说自己是“无奈的”“违心的”,都说“我也没有办法呀”,于是无论局长、校长还是教师,人人都焦灼不安,心神不宁,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在这严酷的教育生态中,还有多少孩子有纯真、幼稚、梦幻、撒欢、发呆甚至傻乎乎望着天空发呆的童年?


学者张文质有一句话平易朴素而意味深长:“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佐藤学在谈到教育变革时,这样写道:“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可惜,这些符合教育规律的话,今天似乎没多少人听得进去。


都说“教育是农业”,而农业者,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也。真正的农夫,在其一亩三分田里,总是根据农时,也依据庄稼的特点,该播种播种,该施肥施肥,该除草除草,该松土松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从从容容,淡淡定定,春华秋实,静待丰收。这就是农业。如果农夫以“快出人才”的心态对待秧苗,非要用人工让庄稼“实现跨越式发展”,那叫“揠苗助长”,自然事与愿违,颗粒无收。


最近几年,我思考最多的是教育的常识、朴素和良知。教育,就是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不幻想“亩产万斤”“一夜暴富”,而是根据教育的特点,面对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常识”。教育,就是不喊口号,不贴标签,不唱高调,不夸海口,不吹牛皮,每天都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带班,认认真真地和孩子谈心……这就是“朴素”。教育,就是不给学生说连我们自己都不信的话,不要求学生做连我们自己都不做的事,不把超越孩子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事强加给他们,耐心守候,静心陪伴,这就是“良知”。


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如果那也算“教育”的话——则是不讲良知,远离朴素,违背常识的“教育”。其危害是违背人的成长规律、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其恶果是将真正的人才扼杀于萌芽状态。因此,哪里有急功近利,哪里就没有教育。


(作者自负文责。未经授权,他人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李镇西,一位深受孩子爱戴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实践,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就供职于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的推广。获得各级荣誉若干,出版教育专著多种。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转 发 是 一 种 美 德  

长按此二维码 识别关注本号 

分享更多美文

依托单位

深圳黄元华名师工作室


有意合作者请联系“情怀君家园”园长

黄元华主编

微信:hyh7261917,QQ:2603126632

投稿请发至邮箱:2603126632@qq.com


“情怀君家园”宣言

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

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

总有一些事让人不忍放弃,相携坚持,

总有一群人胸怀理想,心忧天下。

精诚合作,互助共进。

天下兴亡,你我责任。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感恩有您,情怀永存!


恭候朋友们尽快长按上面的二维码识别关注本号,并惠赐大作!有您相伴的日子,情怀君倍感温暖,步履更加坚实,意志更加坚定,胸怀更加博大,目光更加高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