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未曾经历却向往的教育:广州耀华走访笔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记者说


今年春节前,我接到Ivana的电话,说请我去耀华国际教育学校看一看,回来写篇稿子。我们相识多年,知道她已经从媒体转战教育界,但我对这个领域还生疏得很,以前做职业记者时也是跑时政为主,唯一一次跟教育相关,还是做留守儿童的报道,对国际学校完全是外行。我笑问:“挑谁不好,干嘛选我?”“觉得你会有兴趣,也能理解。”


听她简单介绍后,好奇心被激发,无数个问题掷硬币一样蹦跶出来:国际学校就是为了学好英语出国吗?既然是以孩子出国读书为目的,岂不和传统公立学校一样也是功利教育?孩子是老师教的,老师们自身又如何保证与众不同?


带着这些疑问,我去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广州校区走了一趟。

耀华学校广州校区


撰文 | 语潇(自由撰稿人,旅居香港)

编辑 | 樊素


学校在广州偏郊,从白云机场开车半小时到,一个大操场,两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看着和普通学校没什么不同。一群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在乱跑,有一个捡球经过我,大老远地跟我打招呼:老师好!我吓一跳。要说文明礼貌,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但这个孩子让我觉得新奇,他好像特别开心,以至于要跟我分享这个喜悦似的。上电梯的时候,碰到的另外两个孩子也是一样的表现。这个学校的孩子都这么开朗吗?这不禁让我对耀华有了更大的好奇。



学习难道就是为了提高分数吗?



在学校里,我认识的第一个孩子叫Ivan,广州耀华学生会会长。三年前创校时入读,现在十二年级,准备申请美国的大学。一米八几的个子,卷卷的头发,一脸阳光自信,果然是低年级口中“大哥哥”该有的样子。然而他告诉我,三年前,他还是一个九十三公斤、吃了睡睡了吃的胖子。

 

小学毕业后,Ivan以优异的成绩入读广州市一间著名的私立中学,刚进校还没什么不适应,但很快他发现自己无法喜欢这所学校:作业多到无法完成、考试进行年级排名、军事化管理学生作息、头发长度不能超过手指……佼佼者众多,Ivan的成绩排名中下等,对学习也丧失了兴趣,“我就是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学习,难道就是为了把分数提高吗?”

 

Ivan说自己当时已经掉进一个恶性循环里面出不来。“混时间,也不喜欢运动,因为太累,结果只能吃东西,越吃越胖。”“他变成了一个吊儿郎当的孩子”,Ivan的妈妈余女士告诉我。最让她难过的是有一次Ivan跟她说:“我们老师只喜欢那几个拔尖的同学。”

 

这样下去不行,Ivan妈妈决定换学校。其实,她很早就打算让孩子念国际学校,但一直没有合适的选择,广州耀华创校时,她去听了简介会,“我觉得比较客观,不是一味地说学校怎么好。”最终决定来耀华,是因为看中了平等待人的理念,“不单纯以成绩论英雄,老师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真正的师者就应该是这样吧。”

 

我和Ivan聊完的第二天,他受老师邀请给中学部同学分享学习经验,英语流利得像本土美国人,大谈特谈自己每日打篮球的习惯。一个孩子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爱打篮球,成绩还这么好的?”他用漂亮的英语回了一句:“To me, basketbal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cademic”。(对我来说,篮球比学习重要)真够率性。我事后问他,那句是真心话吗?他几乎是抢答:“是的啊,学习要努力,但生活很大一部分是运动。运动改变了我挺多的,不仅身体好了,还认识了很多朋友。”

 

Ivan妈妈也很高兴看到这个转变,那个从小爱运动的阳光大男孩又回来了。“一个人身心自由了,才能把事情做好,因为内心是愉悦的。”


身穿23号球衣的Ivan(前排右三)率学生队跟老师队战了一场,最后学生队险胜


我遇到的另一个孩子Jordon,十年级。他和Ivan恰巧来自同一所私立中学,一样受不了那里的军事化管理,“成绩倒是上去了,但每天很晚睡,身体不好,经常生病”。

 

来耀华之后,他说自己最大的转变,就是自信了很多。这归功于课外活动的参与、老师的经常鼓励和戏剧课的培养。

 

戏剧教育在传统学校顶多是兴趣班,在耀华却可以成为主修科目。耀华高年级会采用国际IGCES两年课程,有经济、商学、戏剧等专业可选,Jordon选了戏剧,学生的表演录像会寄去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专业评判,他最近正在排演的是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Jordon说,“演戏能培养学术之外的性格,比如自信,对演讲也有帮助,比较有气质气场。”

 

去年学校成立首届学生会,Jordon也参加了竞选。在以前的学校念书时,他只是报名了学生会纪检部的部员,“填申请表的时候手都在抖”。现在他要在全体中学部同学面前发表竞选演讲,围绕上任后的工作方向。“他们说要帮学校改善这个改善那个,我说我只想倾听更多同学的意见。因为只是我的想法不行,应该尽量满足更多人的想法。”演讲完,学生们一人一票,他被选为副主席。

 

Jordon(后排右一)和同学们在戏剧课上


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学习,不是为了纪律好



随意走进一间耀华的课堂,孩子们叽叽喳喳几乎是常态,有的还会到处跑,每个孩子手、脚、嘴起码有一个在高速运转。发言的时候不需要举手,任何时候都可以提问,往往几个人一组,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

 

我去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贴满彩色图画和创意剪纸的教室里,老师正带孩子温习新学的字词。虽然喧闹,老师发出指令的时候倒是很乖,正文讲完后,另一个老师上台来教孩子摄影,教他们怎么才能拍出好看的花,这和他们新学的课文有关。自己动手时间一到,几个女孩哗啦一下把小脸集体凑到一朵花跟前,有秩序地你拍完给我拍。另一边的男孩则炸了锅,坐着躺着侧卧着各种姿势都有,一个男孩举着相机,弯下腰对着同学的鼻孔咔嚓一下。“哈哈哈哈……”几个人笑得在地上打滚。

 

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上课模式,惊讶之余,也怀疑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奏效。见到校长,开口就问:“这样混乱的课堂秩序,怎么保证教学成果?”校长尚尔娜心平气和:“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学习,不是为了纪律好。坐得板板直直,学不进去没有用。三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孩子常常会开小差,我们的课堂其实是最有效的,孩子的思维一直在跟着你。”

 

尚尔娜介绍说,耀华的幼儿部是“游戏式”教学,孩子每天的任务就是玩。公立幼儿园刚转来的孩子一开始会问,老师今天做什么?老师说,玩啊。玩什么?随便玩啊。过段时间不问了,因为也开始学会玩。“你会看到幼儿园的孩子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


边玩边学


尚尔娜的女儿三岁半,在耀华幼儿部上学,有一天回家后一直在书柜里翻,“我问她翻什么,她说我要找一首春天的诗,今天学了春天。找到之后呀呀呀在那读。”尚尔娜说,“孩子的学习是基于兴趣和爱好,不是灌输式的。学习本就是愉快的一件事。”

 

我还是跳不出传统思维:“可是我看到有个孩子几乎在地上打滚……”尚尔娜立刻说:“你见过哪个三十岁的大人还在地上打滚的吗?”

 


教育不是产品



在我的学生时代,寓教于乐几乎是一种幻想。每天除了背书就是听写,如果本子上红叉叉太多,一整天都会垂头丧气,因为免不了要挨骂。在耀华,我第一次看到不给学生压力的教育,几乎不适应。然而脑子里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又要学习知识又不束缚孩子天性,如何做到?

 

跟Ivan聊的时候,他跟我提过,刚来耀华的时候,最不适应的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抛出来,三四个人分成一组,桌子也不是从前一排排地整齐摆放,而是围成半圈。有的时候,小组讨论甚至可以进行一整节课,“一开始觉得,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不是一堂课什么都没学到么?”不明白为什么讨论、怎么讨论,于是经常十分钟讨论,只讲一分钟,九分钟大家各自坐着。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班里有一个美国的同学,由于背景不同,彼此观点大相径庭,因此互相修正、补充,能够更多元地看待问题。“现在上课,我甚至会主动说,老师我们能不能先讨论一下,”Ivan说。

 

Jordon的感受也很接近,“传统学校就是老师给你一个任务,你完成就好了。现在是跟国外很像,自己研究预习,上课反而是讨论你的研究成果。”

 

语文教师叶萌萌说,“我们把知识性的传授放在比较次的位置,更看重方法性的学习。”

 

我还是不太理解,就问校长:“你们和公立学校比,特色之处在哪?”尚尔娜想了一下,“特色这个概念可能不太合适,大家都在共同研究。全人教育,是我们的理念,但也不断有新的教学机构在探索,双语教育也是。”她稍稍停顿,“教育不是一种产品。”

 

尚尔娜介绍,有很多种教学方法是正在实行的,比如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围绕一个主题,跨学科调动多名中外教师参与,最终达到综合运用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目的。

 

还有正在尝试的“翻转课堂”,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我们其实是推崇去掉老师(teacher)这个名词,老师和学生之间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facilitator(促进者)和learner(学习者),我指导孩子,同时我也向孩子学习。”

 

尚尔娜(左一)在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给二年级同学上语文课

 

“教本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尚尔娜说,“教育策略的发展研究跟科学是一样的,日新月异,永远没有固定的方法。”

 

有家长提出异议,批判耀华不看重学习成绩。“我们不是精英学校,不是选拔成绩高低,而是看综合素质,”尚尔娜强调,“传统思维里,孩子有好中差的优劣之分,如果说达到一百分就是优秀的人,我不同意。人是全面的,现在的教育体系仍然是基于工业时代的,你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部分,只需重复加工。而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未来的人要有创造力、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这些有多少是能在卷面上体现的?现在是后工业时代,我们看重的是孩子如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我们不要蚂蚁教育,要蜜蜂教育



回到香港,我又进一步去问耀华国际教育的课程总监吕子德博士,他是耀华课程的主要设计者。“我们不要蚂蚁教育,要蜜蜂教育。怎样提炼蜜糖,转化为更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你的资源来处理其他问题,而不是简单搬运。”吕子德说,“这是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可能是一段很长的路。”

 

吕子德说,因为国际学校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让孩子有接受国外优秀大学教育的机会,因此主要精力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训练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止日常口语,更重要的是academic(学术),二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我追问:“什么样的价值观?”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有一次耀华的课堂上,讨论国内环境污染问题,一个学生说,发达国家如今批评第三世界国家排放污染,但其实他们已经完成了污染阶段,现在的污染一部分是由他们造成的,因此是全球的责任。老师听了说:还是别讲那么远,咱们回到这个问题……“学生已经用世界公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反而是老师把他拉回来了。”

 

吕子德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他有一套独门秘籍,叫“知性之旅”。每年把耀华的老师请来香港“旅行”,不过不是去逛街,而是参观高等法院。十年前一次培训,他挑了一个谋杀案的审判,带耀华的老师们去旁听。“他们都很惊讶,啊?可以进去听?不会吧,政府请律师帮被告打官司?”那次出来,有个老师对他说,“我从小到大都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直不明白,到今天明白了。”

 

除此之外,还会参观廉政公署、为少数族裔提供支援的非政府组织。“我说,你们不是来香港购物旅游,而是来看另一种社会形态。我希望带给他们的是生命的冲击而不是技术或认识的冲击。”吕子德说,“一个老师,对于公民社会都没有多角度深入的理解,我怎么期望他能教育出一个世界公民呢?”

 

在吕子德的理想中,耀华应该是一个learning community(学习社区)。在一个社群里面,每一个主体都是一个资源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向其学习。“老师”“学生”是人为的标签,应该都拿掉。“学生一定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比如电子的东西,我输九条街啦。”他用广东话笑说,随后引了一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语出《论语·子罕》。孔子一生以此要求自己,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人很难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所以我说开放很重要,如果做错了,即使是老师,能不能有勇气说一句,对不起我错了?”

 


这个世界不能只有你自己好啊



在耀华听到的故事中,印象最深的是Ivan跟我提过的一件影响他的事。耀华每年会组织学生去偏远地方支教。来耀华的第一年,在广西桂林一个他叫不出名字的村子,他第一次看到连风扇都没有的学校,“他们的桌子都是烂的木头,铅笔都已经削得这么短了”,Ivan说着用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下,“我当时就想,中国还有这样的地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我们呢,上课都是用iPad,还有空调。”

 

去年暑假,他又去了云南昆明的偏郊,担任一个小学班级的助教,带他们两个星期。临走的时候,四十几个孩子里有三十几个给他送了画,画中孩子和他手牵手,旁边写了一句我爱你。“毕竟从小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下长大,那次支教回来,他跟我说他挺震撼的,”Ivan妈妈说。


孩子们送给Ivan老师的画


“我还想再去一次,这是最大的感受,”Ivan说。以前参加这样的活动,多半是因为会对申请大学写履历有帮助,而这一次,他是从心底里希望的。“今年如果去,会多帮助他们,教他们多一点东西,影响他们。”Ivan觉得,钱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因为只是物质的改变,陪伴和建立长久关系之后,才可能影响和改变他们,包括对人生的看法。”说到这个,Ivan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这个国家这么大,很多人还是特别特别穷,没有办法接受教育,社会资源也用不上。我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好的,不愁吃不愁穿的。但中国发展的同时应该把他们也带上一起发展,因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

 

Ivan在云南支教


这个思考也影响了他未来的选择。因为很早就确定,出国念大学会读商科,Ivan现在想着,一定要再读一门跟商科完全无关的人文科目。“然后去想想怎么帮助这个世界的穷人,其实西方国家穷人也很多。”今年暑假,他还要去美国华盛顿一个夏令营,去教那里的难民说英语。

 

“可能因为我从小家里条件比较好,没有愁这个愁那个,但这个世界不能只有你自己好啊,穷人那么多,不能永远让他们困在贫苦当中,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还处在这样的环境。说实话,有点不公平。”Ivan说,“有钱人其实应该有义务去帮助贫困的人。你的钱都是从社会赚来的,难道不应该回馈社会一些吗?”

 

“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些想法,”Ivan妈妈只知道儿子的目标是考上常春藤名校,却不知道他还有更远的思考。对孩子的未来,她说她的要求并不高。“我没有要求他一定要上名校,只希望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身心健康就够了。”

 

写这篇观察的那天,刚好是Ivan18岁生日,我在微信上祝他生日快乐。他礼貌地回复我:谢谢!一个健康、有抱负的年轻人即将展开生命的画卷,想来是令人高兴的事。在他和他的同学们身上看到快乐、自信和自由这些已经在很多孩子身上缺失的特质,让这次耀华之行是值得且愉悦的。



1

END

1


耀华国际教育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欢迎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欲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