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荣誉殿堂”——第一期

民进省委会组织部 山西民进智慧平台 2020-09-06

“梅花”绽放红艳艳

——记山西民进会员张彩平、梁桂星、闫慧芳

编者按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原名为梅花奖,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始创于1983年,2007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奖”的子奖项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奖项,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旨在奖掖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截至2017年,山西共有45名“梅花奖”得主,其中3名是民进会员。

2003年第20届“梅花奖”获得者张彩萍,主攻青衣,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主任、市北路梆子剧团团长。

2007年第23届“梅花奖”获得者梁桂星,主攻青衣,兼演小旦,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名誉院长。

2007年第23届“梅花奖”获得者闫慧芳,主攻花旦,临猗县眉户剧团团长、县眉户戏培训中心主任、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助理、县政协副主席。

每一朵“梅花”背后都有一个混合着辛酸与喜悦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世界,聆听她们的艺术人生,感受她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领会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


张彩平

张彩平出生在山西省怀仁县一个农村的家庭,从小乖巧可爱、天生的一个美人痞子,自幼懂事的她为减轻家中负担、为尽早的找到一条出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艺校老师选中招进了原雁北戏校进行北路梆子艺术的学习。她主攻青衣,在校期间她刻苦练习各项基本功、努力钻研北路梆子的艺术特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再加上自己本身天资聪颖且拥有一副清脆明快的好嗓子,七年的坐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毕业以后,以优异的成绩加入了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1982年参加工作工作以来,张彩平潜心研究北路梆子艺术,在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基础上结合京剧等其他流派艺术不断地创新发展、科学创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北路梆子唱腔。多年来一直扎根文化下乡演出的她,随着自己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她将旦角的各种表演技艺融为一体,加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表演风格。她唱腔优美,擅长表现个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戏,赢得了专家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2003年,张彩平凭借精湛的表演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从此她的艺术造诣达到一个新高峰。2012年她担任了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该团团长,2013年又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其带领下剧团每年除完成全年250多场的下乡演出任务外,还挤出时间排练新剧目。特别是2014年,她带领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移植优秀京剧剧目《廉吏于成龙》,成为了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的代表性剧目。2015年,她又带领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申请下了大同市首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北路梆子《平城赋》、《行路》,并入选山西省2017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和首届山西艺术节暨第十五届山西省杏花奖优秀剧目评选。2017年,她带领的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以经典剧目《王宝钏》为主体剧目,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张彩平凭着对北路梆子这门艺术由衷的热爱,常年奔波于为老百姓送戏下乡演出的第一线,为北路梆子的传承与发展努力着、拼搏着。她常常说:她把剧团这个集体当成了一个大家庭,而她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作为家长的她有义务有责任爱惜这个家庭,爱护自己的孩子,更要让这个家庭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与发展。为了把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承,她主动要求把自己的编制列入艺术研究所,等到自己再不能唱戏了也可以对自己热爱的事业得以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这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就是张彩平的秉性:一枝独秀,永不凋零的梅花。

梁桂星

有人说,梁桂星的成功主要是自身天赋好。而与梁桂星合作多年的山西省著名导演文井说:“桂星是个爱戏如命的人,她的成功主要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梁桂星出生于吕梁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从小聪明伶俐,特别是对戏曲有一种本能的天赋。8岁那年,她就在学校演出的样板戏《红灯记》中扮演了李铁梅,从此,艺术之梦开始在她稚嫩的心中发酵、膨胀,小学毕业就考入了吕梁艺校晋剧班,走上了学戏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在班里,她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但却是最刻苦、最勤奋的。在吕梁晋剧院工作后,她从跑流成、扮彩女、演龙套等配角开始,到当主角、挑“大梁”、领衔主演,步步扎实,赢得了广泛认可。但是她不甘现状,梦想更大的舞台,于是毅然选择了自主创业,与爱人一起创建吕梁市青年晋剧院。2002年,34岁的梁桂星参加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专业组擂台赛,并登上了年度“总擂主”的领奖台。2003年,她参加了中国首届戏曲“红梅奖”大赛,并夺得中国首届戏曲“红梅奖”。2007年,梁桂星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她主演的《红兜肚》参加了全国戏剧“文化奖”评比演出,并获“表演大奖”。2014年,梁桂星带着新编晋剧《廉吏于成龙》在国家大剧院为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汇报演出,并获高度首肯。多年来成功主演了《残月》《失子惊疯》《葛尥》《红枣赋》《陈三两爬堂》《白蛇传》《杜十娘》《宝莲灯》《深宫怨》《红兜肚》等30多个剧目,也取得了她梦寐以求的成就,成为三晋戏曲舞台上一位不可多得的独具特色的实力派演员。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如此知名的演员、获得如此多奖励的梁桂星,把自己的奖金、奖品全部投入到剧团中来,还自己投资举办义演活动、廉政文化巡演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多年来,她带领青年晋剧院演职人员走遍了吕梁市13个县区、数百个村庄,共计演出千余场、惠及观众150万人次,将先进文艺送到了厂矿企业、社区乡村、田间地头,也用文艺传递爱心,扶危救困。

2008年,方山县一位小朋友身患白血病无钱救治,梁桂星得知消息后,主动与吕梁电视台携手在吕梁市影剧院举行了由她领衔主演的大型现代戏《红兜肚》义演活动,现场筹集资金1.6万余元全部捐献给刘雨雨小朋友;2009年冬天,我国发生重大冰雪灾害,梁桂星带领全体演职员,在离石区世纪广场露天舞台义演三天,将演出费用全部捐献给灾区。2013年,常年劳累的梁桂星终于病倒了,而且是大病,住院手术、化疗、放疗半年多,情况一度危及。但是,她始终很乐观,躺在病床上的她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艺术,思考剧院发展,“要尽最大的努力,把最好的作品最精彩的演出奉献给观众”。病情刚一稳定,她就到单位组织排练,排演了吕梁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场演出——《让党旗更鲜艳》,并奔赴各县(市、区)进行了巡回表演,以艺术的形式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了生动诠释。

这就是梁桂星,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挚爱的戏剧事业、奉献给了她魂牵梦萦的舞台,将个人成就与艺术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成就了她为之奋斗的事业,赢得了“德艺双馨”的美誉,摘得了令人瞩目的桂冠。

闫慧芳

闫慧芳自幼酷爱戏曲,在永济县蒲剧团、永济县文化馆轻骑队、县办道情培训班学艺的曲折经历,使她了解到世事的艰难,懂得吃艺术这碗饭并不容易,也使她有机会接受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系统训练,练就了扎实的传统戏基本功,成为可塑性极强的复合型演员。

她成功主演《小姑贤》《隔门贤》《柜中缘》等一批传统经典折子戏,成为道情班的“头道小旦”,积累了宝贵的舞台演出经验,使她后来在“摘杏”剧目《十里花香》、“夺梅”剧目《山妹》一剧中成功化用传统戏程式,丰富了表演手法,极大地提高了剧目的艺术观赏性;四年传统戏和歌舞演出的艺术功底,使闫慧芳很快脱颖而出,演出了《梁秋燕》饰梁秋燕、《母与子》饰小兰等现代戏。她主演的《打碗记》荣获山西省教学剧目一等奖。在校期间,闫慧芳还向眉户表演艺术家程根虎老师学习继承了眉户传统折子戏《表花》,进一步拓宽了戏路,尚未毕业,就被借调进县剧团担任重要角色。

1984年,运城市艺校毕业的闫慧芳正式进入临猗县眉户剧团,她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苦练,见缝插针地向老艺术家请教,全身心投入艺术创造,特别是在《家庭公案》《唢呐泪》《黄土情》等重量级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使其艺术创作发生了质的飞跃。闫慧芳是剧团能娴熟自如演出蒲剧、道情、歌剧、眉户四个剧种的第一人,是一届全国性汇演电视调查名列观众最喜爱演员金榜第一人,是组织艺术生产全过程并主演了河东戏曲界首部现代戏电视剧第一人。

闫慧芳在进入了艺术创造高峰期的同时,还肩负着艺术创造和剧团管理两副重担。作为一团之长,她抓剧目移植、新剧目创作、抓行业题材,探索文企联姻搞创作,但即使工作再忙,她都没有耽搁演戏,因为她深知,自身价值主要在于艺术。她成功主演系列创作大戏,一步步登上了艺术创造的制高点。2007年12月,闫慧芳以对山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荣获了第23届戏剧梅花奖,终于圆了多年梦想,成为临猗县眉户剧团首位、全省县级剧团中第三位获此殊荣的演员。从艺40余年,领军十八载,闫慧芳一路鲜花一路歌。她是本乡本土本剧种本剧团培养出来的演员,她是在一个全国少有的只演现代戏剧团中成长起来的演员,她主演了一大批经典现代戏和传统戏,塑造了30多个性格迥异、特色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特级劳模等荣誉,是对其工作和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她说,仍要以“出人出戏出成果”作为今后目标,为传承发展眉户艺术、使临猗县眉户剧团这面旗帜更加光彩夺目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结束语

中国戏曲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既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也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文化。它以艺术形态的兴替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足以引起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伴随着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竞争力乃至软实力,更有利于凝聚民族认同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