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景迈山上除了美景,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不可不知。

传承民族文化的 贝叶之旅 2022-10-07

点击上方关注“贝叶之旅”与我们同行



     心向往之                                  行必能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16c9ruy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苏国文开篇


        他,芒景布朗族末代头人之子;

建学校、修寺庙、编攥芒景布朗族史;

掌握汉文、傣文、拉祜文等五种少数民族语言;

著作《芒景布朗族与茶》销到了全世界16个国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授予他终身教育奖。



晚9点,景迈山芒景下寨里一片漆黑,黑暗中有村民三三两两骑着摩托朝上寨的小路奔去,山路蜿蜒到尽头是一处很大的院落,一位男子在昏暗的灯光下伴着象脚鼓和芒锣声,引领身后的百来号人翩然起舞,如果只看那灵巧矫健的身形,你绝想不到那是已年近八旬的芒景布朗族传奇王子苏国文。


苏国文的父亲苏里亚作为芒景布朗族末代头人,曾在1950年作为布朗族代表赴京为毛主席献茶,他身着周总理赠送的中山装拍摄的照片一直悬挂在家中的客厅里。


作为头人的后代,苏国文身肩重任,言语里处处散发着强烈的使命感。



祖辈留给我们肥沃的茶园、布朗族保留了千余年的完整的生态系统,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绝不能让它遗失。

在芒景有一条祖训人尽皆知,

   那便是第一代首领帕哎冷遗言:

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

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富你们也会吃完用光,

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

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你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

一代传给一代,

决不能让它遗失。


一千多年后,芒景还能保留如此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当年的祖训密不可分,一代一代的人都把它当作灵魂支柱和精神力量来守住祖祖辈辈生活的这座山,这些赖以生存的古茶园。


十多年前,在苏国文的带领下,芒景布朗族恢复了中断几十年的祭茶祖、唤茶魂仪式,每年的山康茶祖节上,村民们都要前往古茶山祭拜茶魂。


在翠绿的古茶树间的一块空地上搭着茶魂台,人们把所有的贡品都摆放到上面,大佛爷和最有威望的老人站在贡台的中央,人们在贡台前跪下,点燃手中的蜂蜡,双手合十,在大佛爷的诵经声中,人们三呼茶魂,声震山野,这是布朗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对古老茶山的感激,更是对先祖的怀念。

呼唤茶魂

苏国文回忆当年第一次恢复祭茶祖仪式时,寨子里集体出资为大家准备伙食,由于场地有限,告知附近的寨子派代表来就行了,没想到活动当天其它村的村民热情高涨,纷纷前来祭拜,人数远超预期,从此以后每年的活动就不搞代表制了,谁愿意来就来,自带伙食,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除此之外,每三年还有一次大祭,会邀请其它地区的布朗族同胞参加,传统仪轨的恢复让保护祖辈留下的绿水青山这一理念逐渐融入布朗人的血脉,支撑起布朗人的精神,也让更多参与活动的人认识到,对大自然要始终保有一颗敬畏之心。

古茶园

平日里,村民们对古茶园也坚守着最古朴传统的管理方式,不洒药、不施肥、不耕锄,任茶树自然生长,从阳光雨露、泥土山泉和伴生的其它花草林木中汲取精华,成就了景迈古树普洱独特的甜蜜味道。




很多孩子很小年纪就离开村寨到乡镇去上学,对本民族文化、习俗知之甚少,布朗族传统文化传承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芒景,布朗族年轻人:

不喜欢穿传统民族服装,

不愿意学习本民族文字,

对本民族习俗知之甚少。


作为芒景布朗族代表人物,苏国文曾担任一届普洱市及三届澜沧县政协委员,他有关扫除文盲的建议,恢复傣文、拉祜文、佤文等民族文字的建议都得到了很好的回应,但他依然对布朗族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传承深感忧虑。


芒景原本的小学每个班都有三四十人,学前班也有30多人,有足够的生源,但在集中办学时都被一刀切的撤掉了,很多孩子从小离家离开父母,到乡镇学校接受教育,周末才能回来

芒景童蕾希望小学的学生

苏国文说,以前在村寨生活,老百姓尊老爱幼、互相帮扶的一面对小孩的影响是潜移化的,村寨的各项民俗活动他们也是耳濡目染,儿时的记忆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能让孩子们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在本村接受教育,将会对本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今却是儿童过早脱离了自己的民族氛围,对本民族越来越陌生,民族文化谈何继承?


布朗族的文字也是如此,由于历史渊源,布朗族一直使用傣文,但要学会这种文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男孩到9岁就必须到寺院出家当和尚、学傣文,同一批入寺的二三十人里,真正能学成傣文的十个人都不到,所以苛求大家都掌握傣文其实并不现实。


在当下汉字和傣文并行的大环境中,一个寨子只要有10个人掌握傣文,就能很好的把本民族文字运转并延续下去。

芒景童蕾希望小学的学生


布朗族在全国有近10万的人口,即便是距离很近的村寨,在礼节和习俗上也有差异,但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把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两教并行。


苏国文说,南传佛教偏重于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原始宗教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每年的“山康茶祖节”,前三天是佛教节日,有请佛像、堆沙等内容,后两天则是祭茶祖,唤茶魂,为万物神灵祈福等原始宗教的内容,两者结合是很优秀的文化。


通过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言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修性的目的,实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布朗文化要走出去与外界交流,才能不断总结自己文化中的优缺点,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经过苏国文的不懈推动和努力,现在:

曾经失传的布朗弹唱又恢复了,

一些村民学会了自己做琴;

每天晚上都有村民到他家院子里,

学习布朗传统歌唱、舞蹈。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为苏国文颁发了终身教育和终身成就奖。他的著作《芒景布朗族与茶》销到了全世界16个国家。


作为祖辈都是芒景布朗族部落长的后代,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苏国文身上显得尤为艰巨。

新建成的帕哎冷馆


“外来力量冲击太大!”苏国文不只一遍地感慨。“这几年茶叶经济发展起来后,一些村民心里发生了变化,越来越看重经济利益,传统文化有点守不住了。”


“我们很希望布朗文化能走出去,与外部多沟通交流,只有走出去才能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地位,让更多的人认识布朗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外部力量与本民族文化在一些基本理念上保持一致,那外部力量就能够促进我们发展,一旦起到反作用,那就很糟糕,布朗几代人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就会慢慢消失殆尽。”


景迈山古茶林这几年一直在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做着努力,老百姓很渴望梦想成真,但苏国文担心若是将申遗与旅游紧密挂勾,恐怕对景迈山的未来发展未尝是件好事。

助力景迈山古茶林申遗的条幅


目前,苏国文正通过各种培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努力找回布朗族传统里那些美好的东西。


比如,除了建议小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本民族舞蹈,村中的青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也会在每天从地里回来煮好饭、喂好猪后,聚拢到苏老师家的院子里学习布朗族传统舞蹈。


“我刚刚培训完18岁到30岁的集体舞,最近这一批是30岁到60岁的,年龄比较大,学的比较慢。”虽然苏老师才是其中年龄最大的舞者,但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轻灵飘逸,美感十足。


除了教舞蹈,还有学文化、申请办幼儿园、为申遗准备各种材料、带村民交流学习……,每件事年近八旬的苏国文都要亲力亲为。

悬挂“布朗守望”牌匾的房屋


 “我现在已经培养了6个年轻的接班人,他们对传承布朗族文化很有信心,现在很多事情已经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干了!”


老人家边说边打开手机通讯录,给我们搜寻着那些年轻人的名字:倪选、三马……




 长按二维码关注“贝叶之旅”


有情怀 | 有故事| 有温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