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精编 | 成海鹰:人工智能时代的“在一起”

成海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2-04-24

👆点击上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Profile/

  

「成海鹰」哲学博士,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汕头大学卓越人才计划”优秀人才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始料未及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目的和方式共同生活,即“在一起”。可以说,人工智能在为人们“在一起”带来便利、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和困境。

01

 
    “在一起”与高科技发展的全新挑战

“在一起”是指人类的共同生活状态。相较于传统社会,今天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改变的是,人们还是社会性的动物,以社会性的方式“在一起”生活。所以,“在一起”不仅是人们乐见其成的一种自然倾向,也是对人存在的社会性的一种概括。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暴发使公众对“隔离”有了深刻的感受。在这次疫情中,人们一起经受痛苦,一起面对难以忍受的空虚,“在一起”的感觉前所未有的强烈,对如何“在一起”也有了全新的感受和理解。本文所讨论的“在一起”,对于疫情之后的社会修复来说,无疑是一个伦理学问题。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在一起”关涉人们如何共同生活、如何相处以及如何相互对待的问题。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这次疫情的暴发表明,即使是出于医学目的的隔离也不能改变人们“在一起”的基本事实,人们总是渴望“在一起”,但是,如何“在一起”已经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大量出现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我们身处一个技术时代,这个技术时代的亮点是人工智能。如果说技术服务于人更好的生活和更舒适的存在状态,那么人工智能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它也给人类带来相处方式的重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存在论级别的巨变”。因此,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就“在一起”的事实而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特别是共同生活的关怀缺失和共同体建设的困境,应当引起我们的警示。

02

 
    技术时代与人工智能发展图谱

我们身处科技和物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令人喜忧参半。首先,和其他技术一样,人工智能只关心生产、效率,还有更大的舒适性与方便性。其次,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逼真模拟,会造成人的更大依赖性。再次,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和机器的大量使用影响着人们以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和方式“在一起”。人工智能影响和改变人们“在一起”的消极结果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们“在一起”的公共生活的衰落。所谓公共生活,指在公共场合发生,人们有共同目标、情感交流与互动的生活。公共场合本来是一个人们共同的聚会场所,每个出场的人在里面有不同的位置,从不同角度来看到和听到。在今天,借助于技术的手段,人们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但人的自我中心倾向却在加剧,对他人的听到、看到包括真切的关怀也在淡化。电脑、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无疑更加助长了这些倾向,对这些电子产品的过度投入和使用,强化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隔膜感,导致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下降和实际活动减少。

第二,传统道德淡化给道德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交往与相处本来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工智能被广泛运用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开启了人—屏模式,投入情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越来越少,导致了群体性的冷漠:越来越多的人“一机在手”就尝试不再和其他人交往,用沉默来保护自己,甚至为了避免情感泄露而变得冷漠,道德成为各种偶然因素结合的产物,失序和混乱增多在所难免。群体性冷漠不仅削弱了共同生活的有序性,也给人带来了感受上的隔膜和孤独。

第三,人与人的关系被人与屏的关系取代所带来的“大众孤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亲密被认为是好的,当它主导关系类型时,包含着期待、承诺,与人们对安全、稳定、放松与持久性的渴望有关,亲密关系通常许诺这些目标的实现。但是,人—屏关系及其消极作用会破坏这种亲密关系,其直接后果就是出现“大众孤独”现象。它是了焦虑、抑郁、精神崩溃等大城市流行的心理不适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大城市中那些在商场、公交车上、地铁上随时低头刷手机的现代人,共同上演了公共生活衰落、道德冷漠和大众孤独的情景剧。虽然每个人都可能是剧中人,但没有人对剧情的发展满意,人们需要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的大前提下,找到更好的相处方式,进而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03

 
  利益、责任、爱与“在一起”

“人类以何种方式可以最好地共同生活”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更是人类生活的伦理起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不是诸如机器人的权利之类的问题,其核心仍然是人的问题,是以机器、工具为媒介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要终结公共生活衰落、道德冷漠和大众孤独现象,实现人们“在一起”的美好愿望,应当遵循有益原则、义务原则和友爱原则。

首先,维护利益是人们选择“在一起”的真正动力。“利益就是每个人按照他的气质和特有的观念把自己的安乐寄托在上面的那个对象。”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人们可以交换好处,实现互利。社会作为一个合作体系,依凭它益处更多、更大、更好,这一前景和事实把人们吸引到这一合作体系中来,使得人们也会为相互的利益而努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洞见。智能产品的广泛使用催生了一个新群体,即海量用户,也积累了海量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凭借各种技术手段,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偏好越来越能够得到精准描述,这些大数据服务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追求美好的愿望。人工智能还可以增强人类,使健康人的形体与能力获得超出维持与重建健康所需的改善、美化和提效。目前,在对人工智能的讨论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它如何增强人类,即扩大人类利益,而这一点作为手段是服务于人们“在一起”的生活目的的。

其次,责任感是维系“在一起”的有力保障。“在一起”涉及个体之间如何相互对待,它要求个体必须有公共性格,这种公共性格的道德基础就是责任感和义务感。如何“在一起”,甚至于是否“在一起”,既取决于主体的情感和意愿,也取决于其理性与明智,但是这种情感和理性的强度则与个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关。一般来说,虽然“在一起”的道德要求我们随时对他人施以援手,以善意和关怀介入他人生活,但不能对等地要求他人也如此,对于自己的生活应尽可能做到自力更生,不能指望、依赖他人。

再次,爱是“在一起”的巨大黏合剂。“在一起”作为共同体,意味着人们可以互相分担命运,愿意共享奋斗目标和劳动成果,也会有共同利益促进彼此。共同利益的实现,有些是需要通过交换来完成的,如实际好处,有些则是不需要交换的,如分享一段回忆、经历、感情,是人们体会“在一起”的团结状态,而“爱”就是促成这种团结的力量。人工智能技术因而可以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增进幸福。 

总的说来,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对人与人如何相处和相互对待进行伦理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在一起”意味着人们有共同的利益,承担责任和义务,体会爱的积极情感。当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让人们随时随地隔着屏幕“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忘记和忽略的是,人们仍然需要面对面地“在一起”。

注:原文刊发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全文约13000字,以上内容为文章节选,仅代表作者本人学术观点。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我刊网站查看PDF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