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学术与思想”专题研究之三 | 耿化敏、刘高元:吴玉章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点击上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Profile/
「耿化敏」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
「刘高元」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刊发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专题研究:吴玉章学术与思想”栏目,仅代表作者本人学术观点,以下内容为文章节选,转载请注明来源。
历史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学科支撑。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关键是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知识体系。吴玉章位居20世纪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前列,不仅见证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崛起和主流化,更从史学理论阐发、史学研究领域拓展、历史教育等诸方面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知识体系构建作出先行性的探索,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提供丰富的思想遗产。
以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知识体系的根魂,对知识体系建构发挥理论遵循作用。以联系、运动和发展为特征,以生产力发展为动力,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以阶级斗争为本质的历史本体论,构成吴玉章史学思想的基础。在历史学基本理论上,认为历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阶级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为研究对象,以追求真相和揭示真理、发现规律、指明未来的科学为学科性质和目的,以阐释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功用,强调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价值取向。在方法论维度上,将“事实确实,立论公平”作为研究历史的底线,将考察经济因素作为分析历史的进路,将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作为观察历史的原则,将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联系性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尺度。
吴玉章较早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投身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战,站在“封建社会”论的阵营,批评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并在围绕西周社会性质展开的讨论中成为“西周封建论”的代表之一。在中国革命史研究方面,从阶段分期入手,将中国革命史划分为“两大时代”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细致划分。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族解放与民主的革命斗争,多维度勾勒中国革命的主要线索,归纳出中国革命的九个“紧要阶段”,着力构建中国革命史研究框架。吴玉章还利用亲历者和研究者的独特身份,将自身的革命经历以史论、口述、回忆录的形式记载发表。这些著述不仅具有披露史料、呈现细节、澄清史实之力,更提出一些观点深刻、影响深远的论断,开辟了辛亥革命史、中共党史研究的新园地。
吴玉章是一位热心于历史教育的史学家。围绕进行什么样的历史教育、怎样进行历史教育这一根本问题,形成历史教育思想,倡议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新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启发爱国心的一门科学”,主张历史教育要注重科学性、政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重视改进历史教育的形式与方法。践行历史教育理念,推动新中国历史学科建设,自觉把唯物史观贯穿到历史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中,编撰《中国历史教程》《中国历史大纲》等教材;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放区历史教育经验与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设置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历史系、中共党史系、中国历史研究所等教研机构,以此为依托设置学科专业、开设课程、编写教材与培养人才;重视新中国历史学教研队伍建设,热情指导和悉心培养范文澜、吴亮平、胡华、何干之、尚钺等历史学者,为历史教育储备青年人才。
革命家与历史学家的双重身份,使吴玉章具有为中国革命而研究历史的使命感。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讲授中国历史和革命问题,同时致力于用历史规律和经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中国革命伟业的历史必然,不仅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正当性提供学术论证,也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知识体系建构奠定理论基础。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而言,吴玉章以唯物史观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理论指导;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践行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学科使命,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建构注入内生动力;以发展历史教育助力新中国史学革故鼎新,为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建构奠定学科根基。
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主编:林尚立
国内统一刊号:CN11-1476/C
版权所有
如需转发,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