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4年第2期封二 | 大先生缪朗山

👆点击上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关注我们




缪朗山(19101978),笔名缪灵珠,广东中山人,童年随家迁居澳门。12岁时在南洋烟草公司当徒工,天性颖悟,受商人资助,刻苦自修英、法、德语,并阅读大量名著。1924年毕业于澳门励英英文学院。20世纪30年代末,任澳门圣罗撒教会女子中学校长,为该校首任非神职人员的校长。1936年至1942年,自设“灵春学舍”,讲授英语和西方文学。抗日战争期间,他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同年开始发表作品。因敌特活动猖獗,于1943年前往桂林,参加由郭沫若、李济深领导的抗日宣传队。



1944年,缪朗山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当时很多学生向往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革命,他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俄文班,传播新思想,听者云集。因此,受到反动军警严密监视,曾短暂被捕。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后,他教学不辍,愈加勇毅地宣扬进步思想。他授课声音洪亮,激情洋溢,被学生形容为“上课时如上舞台……脸上都是表情,开口即是谐语”。1947年,在武汉大学“六一惨案”中被捕,获释后前往香港。1949年,缪朗山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来京,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2年,调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文艺理论组和西方文学组研究员。

1959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文学研究班(系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前身),缪朗山在文学研究班讲授西方文论。1961年,调往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任教授。他边翻译、边授课、边研究,夤夜笔耕,殚精竭思。中国人民大学停办期间,调往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从事联合国资料的翻译工作。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他重回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同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缪朗山学养深厚,学风严谨,立足第一手材料,注重钻研原文原著,惯于独立思考,备受学界推重。他从事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为我国外国文学与文艺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他从古希腊、拉丁、英、法、意、德、俄等语种翻译了大量文献资料,译笔隽雅,至今仍是经典。缪朗山著有《苏联新语言学》(1950),译有雅诺夫斯卡娅《数学基础与数理逻辑》(1953)、吉谢列夫《苏联的考古研究》(1953)、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1955)、高尔基《俄国文学史》(1956)、埃斯库罗斯《奥瑞斯提亚三部曲》(1983)等。他的学术涉猎极为广泛,为新中国诸多学科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缪朗山去世后,其遗稿经学生整理编订,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西方文艺理论史纲》(1985)、《缪灵珠美学译文集》四卷(1987—1991)、《缪朗山文集》九卷(2011)。《西方文艺理论史纲》是我国最早的西方文论通史类专著之一,因材料丰富、思辨绵密、贯通中西,被誉为“扛鼎之作”;享有盛赞的《缪灵珠美学译文集》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我国学者研习西方文论的重要源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赵倞)


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主编:林尚立

国内统一刊号:CN11-1476/C


版权所有

如需转发,请联系授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