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让我摆脱了长达7年的“内卷”焦虑
饭饭的第 92/365 篇原创日更
最近到处都在讲“内卷”,最开始是疫情过后大家说经济内卷化,后来延伸到外卖员内卷化、教育内卷化、职业内卷化……
这背后反应的是早就存在的一种群体性焦虑:996的焦虑、买房焦虑、孩子的教育焦虑,现在都在用内卷化来解释和释放。
看了很多文章,大多都没讲清楚。直到朋友发了一篇澎湃新闻的文章,《专访|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文末阅读原文可以看),我看了3遍,算是有些理解到内卷和现在中国社会到底怎么了。
原文聊得比较宏观,我从自己最关心的角度分享下我的思考:
现在大家口中热议的内卷是什么?
现在的内卷指的是:“白热化的竞争”,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
并且这种高度一体化的竞争没有退出机制,我们的竞争不允许失败和退出。
如果你在职场不高兴,你去干点别的,开个面馆不行吗?不可以,大家一定要挤在一个道上。全国人民朝着一个目标去,要多赚钱,买一百多平的房子,要买车,一定要成家等等。大家高度一体化。
你不仅是在钱上少一点,物质生活上差一点,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头,一定要去承认你是没有什么用的,是失败的。如果你不承认失败,而是悄然走开退出竞争,不允许的,会有很多指责。
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自己动员自己。人们可以在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识别出内卷,可以说是从幼儿园一路“卷”到职场、连婚恋也可以“卷到天上去”。
( 为了更简明直接,这里我对文章摘取整合过 )
摘自:《专访|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前段时间工作996其实就是一种内卷化的表现,竞争白热化到正常工作时间已经不够了,只有加班到996才能是合格的员工,才能找到工作。
大家都被裹挟到了这种不断升级的竞争当中,不是谁都适应这种强度,但谁都不敢退出。
我不喜欢竞争,每次听到狼性团队、势必达成这类口号都会引起不适。再喜欢的事情,只要加入竞争,内心都会变得极度抗拒。
并不是说不喜欢竞争我就不努力,只是我喜欢的节奏不适应现在这种不断求快的竞争。
我喜欢沉浸在各种未必马上就有用但是很美好的细节之中。但会定一个长期的目标,每天都会为那个目标往前走一步,并享受这种每天都有微小进步的感觉。
我的极简公众号到现在还保持1万多阅读量,要知道最开始整整一年半阅读量只有几百且无任何收入,我就是能做下来,并且乐在其中。
但现在的职场和市场不会接受我这样的节奏,都在强调快速迭代、强调窗口期,晚一点就没有机会了、房价不等人,越早上车越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只会感受到不断的被否定。
看到澎湃新闻这篇文章后我释然了很多,以前我不敢这么理直气壮的说这就是我的节奏,我会自我怀疑的觉得,这是不是这我在为了逃避竞争给自己找的借口啊?
职场这么多年反复在坚持本心与获得社会认同的价值观中挣扎了这么久,加上这篇文章的出现,让我终于不再纠结和怀疑自己,可以全力以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当然,在那之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
如何应对社会和群体的压力?
在中国,大家面临的压力不仅是说你要往上走,而且不允许你往下走。
最近一位读了研究生的同学告诉我,他去麦当劳应聘,麦当劳看了他的学历之后,第一句话就问你有没有考虑你父母怎么想。
这句话是问得很重的,不是说你这个书都白读了,学费都白交了,直接是牵涉到情感问题和道德问题,好像是一种背叛。
就是说你要把自己的社会阶层往下走,在道德意义上是背叛,到了这个程度。
摘自:《专访|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通常,最大的压力来自家庭,这点我比较幸运,或者说小时候就把这份压力给抗下了。
很小的时候我父母外出工作,所以从小学开始我就学会自己做主,为自己负责。
把吃饭的钱买了画片,那就自己饿肚子;冬天鞋子湿掉了也不吭声,扛到鞋子干了就好了;要住宿学校,别人有爸爸妈妈帮忙,我是推着比自己还高的自行车,把冬天厚厚的被子一路推到学校去......
现在想想那时候瘦小自己样子还挺心酸的,但当时觉得自己挺厉害的,9岁的时候就知道没什么是靠自己解决不了的。
我的父母也是知道这点,所以现在也不太会给我压力会尊重我的选择,只要我自己想通了,我就可以去为自己想要生活方式而努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虽然工作很挣扎,但我一直在探索和确信自己的本心,用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做出了一些成就。
这也是我可以马上切换的原因。
很多人不敢跳出单一化的竞争,除了来自社会群体的压力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也不知道除了社会给出的那个单一化目标,还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喜欢可以去做的。
造成这样的原因,和我们单一化的教育也有关系,只不过这样的追究于事无补。
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肯定内心一定是有些早就想做的事情的,如果你也是这样,现在就要跨出哪一步了,可能最开始是边工作边努力探索,最开始会辛苦些,但绝对值得。
写在最后:
项飙说到在成熟社会的德国,整个社会分配的比较好,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去活,就不用挤到自己不合适的很痛苦的竞争当中了。
那在中国现在这种现状怎么办呢?在读《读库》的时候,老六有句话特别激励我:
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你爱干什么干什么;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你干什么都不要觉得自己多委屈。
非常有用的建议,希望也能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