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清楚你的价值排序吗?
今天要聊的是我们每个人每天做出无数选择的核心决策因素:价值排序。
我看很多名人传记,尤其是毛选,在一片混沌之中,对事情的决策能力直接决定大势,事后来看那些伟人的决策,真的如先知般精准。
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先知的能力,我认为那只是因为他们具备做出更优决策的工具,就是最合适的价值排序。
就像找工作,有的人的价值排序是工资高,而有的人是核心能力、行业影响力、拥有的资源,显然重视后面的几个选项的价值排序会更好。
///
这件事要先从我的一个小经历说起。
最近在朋友那里体验到立体声音箱之后,一直心心念念想要买一个,听感的确完全不是现在用的单声道的蓝牙音箱能比的。
就像之前用Mac笔记本电脑看《我是歌手》的节目,看的过程中觉得也就一般般吧。后来换上立体声的音箱,听同样一段演唱,瞬间起鸡皮疙瘩。
因为好的声音细节更能感受到演唱者传递的情感,会被打动。也难怪很多现场观众的情绪会更强烈,而用着笔记本电脑喇叭听的人就会很奇怪,这些人听个歌哭啥?
听过现场或者演唱会的人肯定会对此有更强烈的感受,现场即使只是一个普通的表演者,技艺也没有说很厉害,比如驻场歌手的餐厅,但处在现场就是会有更强烈的感受更容易被打动。
基于这个原因,我开始纠结,我要不要为那个更好的听感体验买一个更大用起来更麻烦的立体声音箱?
我对听歌没那么发烧,只是会在某些无聊的时候听。
应该是听的少的原因,在适当情绪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音乐来听,这时候听歌反而会打断情绪,只会觉得有点吵。听着音乐沉浸进入情绪的机会很少,想要通过听歌听嗨听爽只能靠运气,哈哈。
要是在以前,为了更美妙的体验,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买,因为这是在拓展自己体验边界的事情,人生一切的过程都是过眼云烟,唯一留下的是我们经历后感受到的体验,所以体验在我的人生价值排序里极高。
但现在我会犹豫,因为随着极简的深入,我对极简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就像之前我认为让生活变得更便捷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便捷也排在了极简之后。
试用之后听感极佳但还是退了,租的房子安置起来很麻烦
什么叫把便捷排在极简之后?
就是以前会觉得买一个大显示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剪辑视频的时候,时间线、调色、效果预览那么多窗口,更大的显示面积绝对会让剪辑的体验和效率提高,那这件物品我肯定会买。
类似的还有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就是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增加了物品的麻烦,我开始为了省去那种麻烦而舍弃便捷。
现在我会考虑,这件事的便捷程度和提高效率的程度,真的值得我增加一个物品吗?我会尝试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没有显示器工作。用真实的体验来感受,我是不是「真的」「一定」需要这个显示器。
那次就是经历过一次价值排序的变化,只是我还没有清晰的意识到这点,直到这次我将极简标准提升到拓展体验边界一样高度上,我才意识到,极简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调整我们的价值观排序。
(因为这次是自由写作,绕了一大圈,终于说到今天的主题了。)
你真的清楚你的价值排序吗?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默认的优先级排序,这个排序才是决定我们日常行为、每天上千次默认选择的主导者。可怕的是这些选择大多数时候都是默认自动化完成的,我们显意识并不清楚这个优先级,甚至会以为是完全相反的。
比如说我们显意识都会觉得健康更重要,但很显然,我们每天在做太多太多伤害自己健康的事情,吃垃圾食品、每天看手机和电脑使得眼睛极度疲劳、熬夜啥的就不说了,还不喜欢运动……
好像真正做的没有几件事情是对健康好的(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我反正是),我们真正的优先级是刺激带来的愉悦感要绝对绝对超过健康。
就这样,我们每天在这样完全矛盾,想一套却做着完全相反的一套,且很自然而然的这样混沌的活着。这也是我们总感觉难受,却常常不知道为什么难受的原因,想法和行为压根不同步甚至相反。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就是:
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观察行为背后的价值排序是什么。
比如我开头考虑买立体声音箱这件事,不是简单的买或者不买,可以想想,为什么会选择买?为什么选择不买,考虑的因素是哪些,把这些列出来,仔细对比,这个过程还挺辛苦的,但千万不要放任自由,想清楚这个排序很重要。
刚毕业的几年,每次找工作真的很迷茫和痛苦,但我没有随便选一份工作做,而是大量的面试,不断的对比,看我更看重什么。
经过一番思考后,再做选择,之后会发现,有些选择对了,有些选择显然是我想错了。但这样反而很好,只要选择一次,我就可以吸取大量的经验教训,后来再找工作就很少有迷茫的时候,通过最开始的多次「认真」选择,我清晰了适合什么需要什么。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翻出了当时某次选择工作的分析对比图。)
写在最后:
之前分享过一个价值排序的练习,做完可能会有更切身的感受,仅仅是做个排序而已,会对人生的选择有重要的启发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