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文|一个码字人关于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认识和实践

天使鱼 天使鱼 2022-10-20
🌿
1月底开始使用flomo,2月中读《卡片笔记写作法》,两个多月的实践,让我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写作效率至少翻倍。
试着来个阶段性的总结,展示一个码字人对卡片大法的新认识、思考和实践。
第一次在公众号发布这么长的文章,先放目录:
一、看大师:是谁在使用卡片?他们是如何使用的?
二、探究竟:卡片法为什么可以如此高效?!
三、实践篇:我如何实践卡片笔记写作法。


 

看大师

首先看看哪些人在使用卡片卡、他们如何使用。

目前市面上专门写卡片笔记法的书,有两本:《卡片笔记写作法》和《智识的生产技术》。

《卡片笔记写作法》作者是德国的申克·阿伦斯,介绍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的卡片盒笔记。

《智识的生产技术》作者是日本的梅棹忠夫,写他自己由笔记本到卡片的探索实践。


卢曼和梅棹忠夫都是大学者,且成果不菲。卢曼研究社会学,梅棹忠夫研究方向是民族学和比较文明学。
这两本书介绍的卡片用法,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和写作,如论文、学术专著。也可以引申到非虚构性写作,《智识的生产技术》这本书就是梅棹忠夫用卡片的形式写成的。


阳志平老师还介绍过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他说他写小说不是从头开始、按前后顺序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而是在卡片上写下东一个画面、西一个画面。可能写第四章时,第三章还没有着落。

全部写完之后,才给这些卡片编号,组织成书。


另外,喜欢用卡片的大家还有钱钟书、姚雪垠。
钱钟书一生积累卡片式读书笔记近十万张,一百三十万字的《管锥编》就是在这些卡片的基础上诞生的。

据说他做笔记的时间,约是读一本书所用时间的一倍。

姚雪垠的代表作是《李自成》,历时四十年创作的10卷长篇小说。在此期间,他搜集、研究了大量史料,做了和李自成相关的明末清初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情况的卡片两万余张。
姚雪垠认为:“做卡片既是读书的一个方法,也是研究学问、搞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由此可见,卡片法的使用范围还是很广的,从学术研究、历史小说到虚构小说。

我总结了一下,基于卡片的大概写作流程是这样的:

I. 搜集

○ 在资料搜集阶段,利用卡片进行摘抄,并记下批注
○ 平时阅读书籍和文章,也随时进行摘抄和评论
○ 由阅读而激发的想法,及时记录在卡片上
○ 用卡片进行片段式的、零散的写作


II. 把玩与思索

○ 经常翻阅卡片,思考卡片之间的联系
○ 读旧卡片时,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
○ 尝试把有联系的卡片链接起来,形成某个主题的研究雏形


III. 正式写作

○ 时机成熟时,把相关卡片组织成文章

○ 继而组织成书

毫无疑问,卡片法让长篇写作更容易。从零写作很难,而有了卡片积攒的材料,就好像搭房子有了砖头,所要做的只是拼接工作。


 

探究竟

我一直好奇的是,作为一个生产工具、卡片法为什么可以让知识生产如此高效?

经过琢磨,我想出了下面六个原因。不一定全面,欢迎探讨。

第一,任务分解降低了写作难度

关于写作,我们通常被教导的步骤是:选定写作主题→规划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开始写作。

看起来很科学,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等到最后一步坐下来开始写时,大脑却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笔。

而卡片法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从选题、研究到写作,不是一个简单的、按先后顺序进行的线性过程。

“写作过程的开始远远早于在一张白纸或空白屏幕上落笔,写下论点只是这个过程中最小的部分。”

写作并不是学习、研究和探究之后的事情,而是这些工作的媒介。换言之,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写作是贯穿始终的。

只是,在这些阶段,是片段式的写作,是一个又一个的笔记卡片。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全从零开始写作。有了这些卡片,正式写作就不用如此挠头了。


第二,随手记录,让零散素材得以保存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阅读时,要一下记住那么多要点很难。即使花大力气记住了,也不能保证将来写作时可以自如调用。

但是如果写下来,把这些重要内容存储在一个可靠的地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不用再留恋于某一个知识点,大脑也可以更专注于接下来的思考。

对我们来说,不管是阅读过程中的感触和感想,还是平时的灵光乍现,都是非常宝贵的思想成果。一定要及时写下来,牢牢捕捉住它们。

纳博科夫曾这样描述他写小说的过程:

整部小说,还没写,就似乎在另外的某个空间完美地准备好了。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我的工作就是尽量把我所理解的写出来,尽可能准确地写出来。

所以,趁着每一个小想法清晰的时候写出来,才有可能累积出长篇巨著。


第三,让知识得以发酵

零散的知识再多,放在那里也没有什么用。重要的是创造合适的环境让知识发酵,产生联系和链接,发展出新的观点。

这个过程,就是经常翻阅卡片的过程:添加新内容、增加批注、发现各卡片之间的矛盾或联系、有了新想法再写一张卡片。

存储笔记卡片的系统就是发酵的容器。或者说,它是一个外置工作台,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有效的思考。


第四,自下而上生成新主题

卢曼的“主题索引”卡片的用法是:当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足够丰富,就做一张主题索引卡,对这个主题进行概览。

这种索引卡片,其实就是进入一个主题的入口。你可以继续探索,形成一篇文章。或者假以时日,写出一本书。

而这些主题,不是你一早自上而下设定好的,而是随着积累自然而然浮现出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一点,对我们的日常写作非常重要。写文章,特别是公众号文章,其实最头痛的是选题。

而有了卡片系统就不一样了,因为随着积累的增加,它可以帮我们自动孵化出很多主题,写作时随便拎一个出来延展发挥就好。

第五,追随兴趣、减少内耗

卢曼说他从不强迫自己去做任何事情,他只做那些对他来说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当我被卡住了一会儿,我就离开它去做别的事情。 ”

与其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不如先去做那些不需要运用太多意志力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减少内耗,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

听起来很任性,但背后撑腰的是卡片盒这个强大的系统。


第六,可以实现多项目并行推进

卡片盒系统不规定主题,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写成笔记收进去每一个主题的资料和进度都可以得到有效安放。

当你有了可靠的第二大脑,就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心地用于手头的项目,而不用时时担心其它的项目。

就像有多个不同品种的面团同时在发酵,面包师的产出当然更高。


 

如何做

想清楚卡片法背后的原理,对如何使用有数了。
简单来说,卡片法可以看做一个以兴趣为导向的、跨主题的个人知识库。
在建立和完善这个知识库的过程中,日常阅读和写作效率都可以得到极大提升。并且,长此以往,还可以享受到累积效应的甜美果实。

我平时主要使用flomo写卡片笔记,我亦称之为我的“卡片花园”。

下面是我的做法和原则。

1. 卡片写什么

关于写作素材,目前我记录的有三大类:

1)阅读时有触动的内容,原文句子或段落。标好书名和页码,方便将来查找或引用。

2)阅读过程中被激荡出的各种灵感和想法。

3)日常不经意间冒出的小灵感小想法。

1)可以先做标记,稍后再写成卡片;2)和3)最好马上写下来。其实我们不是没有想法,只是没有及时捕捉,导致这些“缪斯”又溜走了。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想写好文章,平时要多观察,看书时要留意好词好句,多积累素材。

想想确实是这么个理儿,可问题是,我们只是把素材放在大脑时间久了就忘记了,或者抄在小本本上然后找不到了,哈哈。

有时候在想,如果大学起我就建立起一个软件版的个人知识库,积累到现在该有多好啊!


2. 卡片写多长

卢曼、梅棹忠夫等大师用的纸质卡片,有固定的规格、统一大小,写的少了还感觉浪费(开玩笑)。

现在我们用软件更方便:

有思路时,可以写成言之有物的小短文。

零星想法冒出来,一行字也是一张卡片。


3. 一卡一事

以前写读书笔记,我是打开一个文件之后,按章节顺序一直写下去。

然后就发现很多零散内容聚集在一起,一团乱。用小标题标一下,也不是很清爽。

后来看了卡片法,才明白问题所在。所以现在的做法是,相关的内容才写在一起,主题变了,就新开一张卡片。

一张卡片只记一个点或一个主题,清爽多了!关键是这样才方便将来输出时直接使用。不成熟的想法也方便继续深入思考、往上面添加内容(所以一行字也是值得开一张新卡片的)。


4. 卡片是写给自己看的

卡片是个人知识宝库的一部分,写的时候不要想着分享。

抛弃心理负担,才能放开写。
当脑海中浮现一个好主意,或者想到了一篇文章的框架,我会马上打开flomo,快速接下来,甚至只写几个关键词。


5. 卡片是用来翻阅的

梅棹忠夫老先生说:相对笔记本,卡片系统是一种创新装置。在操作卡片的过程中,最最重要的是重新组合。

将知识与知识翻来覆去进行多方组合,或者翻来覆去进行多方排列。这样往往就会发现,乍看似乎风马牛毫不相干的卡片与卡片之间,竟然存在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千丝万缕联系。(这时候,要立即将这个新的发现写出新的卡片。)

这个理念,也是卢曼卡片盒系统的精髓。《卡片笔记写作法》书上提到要经常对卡片盒进行维护:思考不同卡片之间的联系,添加新的评论,或者制作索引卡把关联的卡片串起来。

所以,我们也要经常打理自己的卡片花园:阅读、思考、添加新内容、批注、合并、甚至删除。


6. 卡片不需要命名或分类

卢曼给卡片编号是为了方便保存和串联,我们使用软件不需要考虑这样的需求。

比较长的卡片,为了方便将来阅读,可以在最前面写上标题或简单摘要,也可以直接把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写上。

在flomo中,卡片可以根据标签自动归类。不过别忘了我们拥有最强大、也是效率最高的武器:搜索。


7. 坚持写卡片,才能达到累积效应

如果没有长期的记录,是无法产出有价值的内容的。量变才能带来质变。

所以重要的是先做起来,每天3张,100张以后再考虑如何建立标签系统。随着记录的增多,标签、主题这些,会自然而然、自下而上发展出来。

这一点,也是卡片法能否发挥神奇作用的关键。所以,一定要多写,大胆写,反正是写给自己的。



我的两次瘦身经历

列清单、打勾&写下来

手帐|我的多本并行笔记体系

笔记软件探索 | flomo

写专栏两周的心路历程

又要买买买?(我的书单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