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父母的爱成长的孩子,心灵才可以健康发展。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了。我自己成长于充满爱的家庭,结婚生子后,和先生对于三个孩子也倾注了全部的爱。所以,关于父母的爱,我很少往深一步思考更多的意义。
最近重读《少有人走的路》,我才意识到,原来父母的爱,和孩子长大后的自律也是息息相关的。
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到了6个月大,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与父母(特别是母亲)并不是一体的,这一点让他们感觉很无助。如果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向孩子保证“我们是爱你的,永远不会丢弃你不管”,“爸爸妈妈当然会回来看你,我们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孩子就会感觉到安心。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和青年时期,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他们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而是可以做到以某种形式推迟暂时的满足感。
因为幼时的经历告诉他们,只要耐心等待,自己的需求最终都会实现,就像当初父母做出的保证一样。
反之,如果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疼爱和关心,或者在威吓性语言环境下长大,比如“听我的话,否则我就不爱你了”,“你再如何,我就不要你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因为一直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他们会对未来充满恐惧。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不安全的。这种感觉也会一直被带到成年时期,他们不愿推迟满足感,更倾向于选择当即透支快乐和满足。因为对未来缺乏起码的信任感,宁可选择得过且过。可见,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用爱心给他们建立起的安全感,将会是他们一生受用的财富。
父母无条件的爱,甚至时不时有一点被宠爱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值得被爱,感觉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这个宝贵的认知,是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
父母的爱,让孩子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从而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童年这份来自父母的爱,以及培养起的强大自信,让我们成年后遭遇挫折时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
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因为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甚至时间管理也和这一点有关。书中那个拖延工作的财务分析师,后来意识到自我价值、自己时间的价值,开始重新设定时间表,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到充分利用。懂得自我珍惜,就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营造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自我评价低的人,对一切事情都容易将就。
爱一个人,或者某样事物(如烘焙、花草、手工、钓鱼),就会乐于为之付出时间。孩子学习自律,也需要时间。所以,要多花精力和时间在孩子身上,了解他们目前在自律方面还需要哪些条件,协助他们创造条件,满足成长的需要。具体可以是:
· 适时亲吻、拥抱、爱抚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 做孩子的朋友,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样才有利于在对孩子的管教上,做到张弛有度。花时间了解孩子,才能及时地、对症下药纠正孩子的行为。
· 通过故事而不是说教教育孩子(可以参考华德福教育的书《故事知道怎么办》)。
· 和孩子一起读书。亲子共读也是很好的亲子沟通方式,就像松居直说的“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的时候,把一个父亲想对孩子们说的话都说完了。”
在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这样,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行为中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情。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我的一对夫妇朋友,在孩子遭遇失恋、精神几近崩溃时,通过全身心陪伴,陪孩子一起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时期。后来孩子说:幸亏我有这样的父母,否则我可能就迈不过那个坎了。接受痛苦,在痛苦中解决问题,是自律的起点。
做,而不是说出来。没有真心实意的爱,父母的教导和许诺,就近乎一文不值。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自然就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法全盘接受下来,并视为金科玉律。
我们的行为和处世方式,都可能是孩子今后人生的标准和榜样。言传不如身教,如果想孩子将来不那么费力地做到自律,父母要首先尽力做到。共勉~~
你的地盘有什么?
手帐|我的多本并行笔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