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都百家讲坛第三讲】第二课(上)

2017-01-16 尘封记忆 联都


成联入门第二讲 【对联的语言】

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我们知道,对联作为与诗词一脉相承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语言具有高度精准,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特性。通常而言,一副好的对联,语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NO1

                   语言的明白如话

尘封记忆

什么叫明白如话呢?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指,要能熟练使用语言来表达主题。在我多年的楹联教学当中,发现在学生的楹联作业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并不能清晰完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经常会有词不达意或者是表意错误的情况出现。这种弊病多数出现在初学者的作品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对联,词汇量原本就比较匮乏,同时为了对仗,可供选择的词语就更少。而且对仗会比较死板,严格按照天对地,雨对风,生对死,有对无这些最基本的对仗法则写作,不敢越雷池一步。表现在作品上,就会呆板,生涩。

我们知道,对联作为与诗词一脉相承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语言具有高度精准,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特性。通常而言,一副好的对联,语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 语言的明白如话。

什么叫明白如话呢?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指,要能熟练使用语言来表达主题。在我多年的楹联教学当中,发现在学生的楹联作业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并不能清晰完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经常会有词不达意或者是表意错误的情况出现。这种弊病多数出现在初学者的作品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对联,词汇量原本就比较匮乏,同时为了对仗,可供选择的词语就更少。而且对仗会比较死板,严格按照天对地,雨对风,生对死,有对无这些最基本的对仗法则写作,不敢越雷池一步。表现在作品上,就会呆板,生涩。

作者张维屏是道光年进士,当过县令,与林则徐等人一起结诗社,也曾经做过学堂的学长。就是这样一位比较纯粹的文人,我们来看他的对联作品:很长的一副对联,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生僻词,也没有使用一个典故,纯粹是运用平常文字,如清泉流水,淙淙流过。相信只要是能够小学毕业,读起来,理解起来都不会是问题。

既然用此联做例子,就顺便讲解一下此联的技巧技法:

对联上联追思过往的经历,坎坷,辛劳。下联写在小园中的淡泊恬静的隐居生活。正是对联这种文体的这种上下联的语意的强烈对比,才更加突出了这种隐居生活的美好和来之不易。从中,大家可以再一次体悟一下对联的字。由对比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还有对联的起句3字句排比的用法,值得注意:三字句排比就类似围棋中的紧气,一步紧似一步,营造出那种海雨天风的紧迫感。这种手法经常见到。这里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是,这种不平,只是一种相对的起伏变化。像这种三字句排比,把气势拉到极高,如何让它回落下来,是需要一些过渡的手段的。不能一下子回落到底,这就是三个三字排比后面的四字句的意义所在:
    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卅载风尘,
    
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四围溪水。
这里的四字句,就很好地把节奏舒缓下来,以利于后面文字的展开。

三字句排比,有一副比较著名的对联:
碧山书屋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八个三字句一气呵成。然后用一个四字顿住,略作舒缓。大家要领悟这些句式安排变化的内在原因,这样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就会有目的的选择合适的句式。


NO2

语言的协调一致

尘封记忆

      我们知道,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有自己时代的信息。大汉的浑厚苍茫,魏晋的文雅华丽,盛唐的宏大壮美。这些信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虽千百年而不曾失色。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习写作格律文学,比起古人来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难度何在?在于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上。我们在正常生活中,都是用现代汉语来相互交流。那么当我们创作对联作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和使用古汉语。然而即使是清代、民国的书面语言,也与今天的书面语言相去甚远。何况唐宋先秦的语言。
     
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以何种语言来写作?

我个人以为。用哪一种语言都是可以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水平来决定。如果读经史子集这些先汉,先秦书籍比较多的,古汉语底蕴深厚,能够熟练自如使用文言的,就可以使用秦汉风格的语言来创作。如果偏好于唐诗宋词,自己的语言风格也与之接近,那就可以多运用唐宋风格的语言进行创作。如果是从清朝对联入手的,那么可以多阅读一些清代书籍,掌握清代书面语言的特点,写出具有清代风格的作品。如果古汉语底子很薄,也不妨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现实中许多征联大家,都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以哪一种风格的语言进行写作,在同一副作品里,都要坚持始终,不能随意改变风格,改变语言的味道。不能使用半文半白,文白驳杂,甚至是假古文(我自己命名的,就是很多人自创的古文,山寨式古文)来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是一副好的作品,而是一锅大杂烩,珍珠翡翠白玉汤。经常有这种情况:一副很不错的作品,被几个不协调的词语给毁了,以至于味道全无。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谨记,在对联的创作中,在一副对联中,要始终保持语言的一致性。

来看看几幅对联:
五咏堂 王惟诚 
造物本无私,移来槛外烟云,适开胜境; 
会心原不远,就此眼前山水,犹见故人。 

[简注]五咏堂:见前注。王惟诚,字孚远,号太仆,清嘉庆进士。道光间任广西布政使。造物:即造物主。指天,大自然。古代迷信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天上的造物主创造的。适开胜境:独秀峰五咏堂自宋以后就荒毁了,道光十九年(1839),由当时广西巡抚梁章钜发起重建五咏堂,堂成后,许多官吏来此集会。会心句:化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园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意谓领悟胜景,何必求远,就在眼前。故人:指颜延之。上联造物本无私一句:用否定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说明造物主有意移来自然风物,才使这里的山水奇甲天下。下联用会心不远,指出欣赏眼前山水之时,不要忘记在这里读书写《五君咏》。(五君即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的颜延之。联语立意明确,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寄寓于客观的山水之中,创造了一种物我同欣的意象。给人以启迪。见《中华对联大典》

这是一副以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写作的对联,语言的特点,轻松随性,不拘一格。联作六个分句,语言的格调韵味保持一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没有生硬晦涩的感觉。

五咏堂的对联,前面也有见过。而此联的切入方法,很有特点。作者言之凿凿,故作玄虚,用造物无私,来作为吸引人的手段,类似的笔法,也曾经见过一些。

比如陶澍写豫园的对联:
此即濠梁,非我非鱼皆乐境;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比如姚步瀛的衙署联:
尔室有青天,只此一片冰心,夜夜焚香盟上帝;
群黎皆赤子,唯余满腔热血,时时洒泪到吾民。

类似的对联很多,文字虽然有别,但是起句这种于常人意料之外,直下定论,吸引人眼球的写法,都是一致的。而类似对联的行文手段,也是很相似的:既然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命题,论断,那么必然会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具体解释一下论断的由来。
    
从写作技法而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抛出一个新奇论断的目的,其实就在于能够顺利引导出后续的文字,给后续文字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契机。

造物本无私,移来槛外烟云,适开胜境; 

所以我们看到,对联的后续文字,正是对起句的具体解释。这样写作的好处在于:第一,吸引读者,使文字有很高的可读性。第二,使语言的组织条理化,气脉流畅。第三,这种表达方式,要远远好于那种无须铺垫,直接进入主题的生硬写法。联语的目的,就在于写胜境,写槛外烟云。但是运用了这种起句以后,语言的技巧要比平起直写,高明很多。

会心原不远,就此眼前山水,犹见故人。 
也是很简单的与山水知音,乐水爱山的路数,但是通过这种与上联如出一辙的表达手法写出,顿觉文采飞扬,神思灵动。

再比如,我写的一副对联,茶馆:
莫辜负一瓯春水,半日浮云,宾主尽陆海潘江,笑我诩为瀛岛客;
任消磨金谷闲情,兰亭雅意,古今看游龙服马,问谁不是转蓬身。
语言大致介于两宋之间的文言水平,用语基本是以宋词的格调为基础。整联读下来,没有游离于整体语言风格之外的句子和词语,基本能做到语言的和谐性和一致性。


未完待续,请关注(下)

往期回顾:

郭彦波(资北儒生)楹联选粹

關永梅【關梅卿】(上)楹联选粹

關永梅【關梅卿】(下)诗词选粹

【联都百家讲坛第三讲】第一课(上)

『联都』成联进阶每周一练[第5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