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都百家讲坛第三讲】第二课(下)

2017-01-16 尘封记忆 联都

联都
第二课 精彩(下)

成联入门第二讲 【对联的语言】

     

3语言的格调色彩

      我这里用了色彩这一个词语。在文学创作中,想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是很容易做到的。想把一件事情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并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是很难做到的。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匠人和作家的区别之一。

作品有欢快,悲伤,悠闲,凝重,轻灵,婉约,雄浑,委曲的区别。词语有褒义,贬义,中性的区别。而作品的风格,正是由一个一个词语,一句一句话赋予的。可以说,正是这些简简单单的词语,赋予了作品的风格,作品的色调,作品的灵魂。司空图用二十四品来品评诗歌。除却作者的艺术境界不说,单说作品的风格格调。无论是作者何等境界的立意,无论作者是何等水平的文学修养,无论作品多么缜密,疏野,绮丽,自然,悲慨,飘逸,旷达,流动。最终还是要靠一个一个词语来达成这一艺术效果。

让文字

起来

所以大家在平时阅读前人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注意前人作品中,词语的色彩,哪一种风格的作品,适合用哪一种色彩的语言来创作。哪一种色彩的语言,适合创作哪一种风格的作品。汉语的词汇量的很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词语很多,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很多词义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色彩格调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是不能随意互换的。

还有一点要着重提出的是,在同一副作品中,词语的选择,要与作品的主题保持一致。一定要保持整副作品中词语格调色彩的一致性。不能混乱。色彩混乱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写出的作品无疑会纠结凌乱,自我矛盾。这一点在长联的写作中,尤其要重视。

让文字

起来

       说到语言的色彩和格调,其实每一个相同作者也不会所有作品都是一个色彩一个格调。但是起码在一副作品中,语言的格调会是保持一致的。比如在一副表达哀挽的挽联作品中,就不会使用喜庆色彩的词语,而在一副祝寿,祝福的对联中,也不会使用悲伤色彩的词语。在表达寄情于山水的隐居生活的对联中,就不会使用具有功利色彩的语言。在一些寺院道观的楹联中,就会大量使用具有宗教色彩的语言。语言的色彩是由作品的指向性来决定的。

还是举两个例子:
滕王阁 刘坤一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纔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让文字

起来


[简注]滕王阁:见前注。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清湖南新宁人。廪生。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卒谥忠诚。有《刘忠诚公遗集》。兴废:指盛衰。关情:关心,牵动情怀。“落霞”两句: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最有神韵的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登楼所见的景物。无恙:这里引伸为无损害。纔:仅仅。今简化作“才”。江上才人:指王勃。阁中帝子:滕王李元婴。联语发登临之慨,湖山、高阁依旧,而才人、帝子何存?风景比当年何如?这正是作者“兴废关情”思想的表露。吊古怀今,伤感中却有高亢之气势,堪称佳构。见《溎生随笔》

让文字

起来



这是一副登临怀古的对联。通篇的文字,都是统一在登临怀古,抒发情怀的格调之内。可以从每一个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那种对家国兴亡,山河依旧的淡淡的缅怀追忆以及慨叹情怀。

滕王阁的对联不好写。眼前有景道不得,王勃雄文在上头啊。所以,唐后写滕王阁的作品,很少有能跳出王勃“秋水长天”的框子的,就如写黄鹤楼很少有能跳出崔颢的“白云芳草”,李白的“玉笛梅花”。
    这幅对联也是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字句做文章而已,无非是运用自己的语言串联变化,用对联的语言再演绎一下滕王阁序的经典。什么叫对联的语言?抛开平仄对仗,句式节奏这些不论,作为一副经典楼阁的对联,慨今怀古,写景抒情,是必有之意。

让文字

起来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上联,直接以滕王阁的兴废切入。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间重修。但是不久之后,1926年,又毁于兵燹。看情景,刘坤一的作品就是写于同治年重修之后。所以起句的慨叹实在是有感而发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观看滕王阁的景色,什么样的景色呢?直接以王勃的词句来描写。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观看景色呢?用一兴一废都牵动情怀的心态来欣赏景物。那么看到了与当初王勃滕王阁序所写一般无二的景致,得到了“幸此地湖山无恙”的结语,当然是情理之中。起句一个关情,结语一个“幸”字,就用情感作为线索,把整个上联,贯穿起来。

让文字

起来


上联,是把滕王阁的千年历史,都聚拢到眼前的湖山,都拉到眼前来。那么下联,就是穿越时空,把思维再发散出去,追忆前代风采。
       古今纔一瞬,这就是上联把古今兴废聚焦到眼前湖山,所引发出来的话题,化沧桑与一瞬之间。那么既然一瞬了,也就提供了可以与王勃,与滕王李元婴交流的机会。所以接下来才好写出一个“问”字。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这两句,无非是拉王勃,滕王入局,果然是沧桑一瞬,当年王勃笔下的阁中帝子,如今与王勃一道登台。我们且看看作者费了这么大的周章,穿越千古,把滕王和王勃请上台来,到底问了一句什么?比当年风景何如? 出乎意料,问的居然只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然而又居然是这样不简单的一句话语。

让文字

起来



说简单,是居然只是问了风景。说不简单,是作者所问的风景,有太多的言外之意,简直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人解读:
——我大清较之大唐盛世如何啊?
——老夫才华文章,较王公子如何啊?
——老夫也治理两江,老夫治理之下的地方,较滕王阁下如何啊?
——老夫主持翻修的滕王阁,较当初如何啊?
——老夫的建阁盛宴,较当年的东南之美如何啊?
——某之所就,孰与仲多啊?
表达了作者督署一方,封疆大吏的襟抱情怀。

再看一下这副对联:
题理发店 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让文字

起来

[简注]理发店:在广西贵县。石达开(1831—1863),清广西贵县人。金田起义后,领左军主将,晋封翼王。太平军东下,任前线指挥。天京事变后受命辅政,因受疑忌,遂率十万精锐出走,在大渡河安顺场被围,失败死难。磨砺以须: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待时而动。亦作“摩厉以须”。及锋:趁锐气正盛有所作为。后称乘有利之机,一鼓作气为及锋而试。联语义含双关,明是说理发师技艺之高明,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心雄万夫的壮志豪情,造语气势磅礴,掷地有声,因而传诵不衰。见《中华对联大典》

让文字

起来

这幅对联通篇都显露出石达开当仁不让,睥睨群雄的豪情。所以对联的用语格调就是狂野凌厉,很能体现石达开造反派的身份。这是一副特别有名气的行业联了。名气上可以与另一副,朱元璋写的劁猪匠的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相媲美。但是要比朱元璋的对联凌厉很多。朱元璋的是一股帝王的霸气,石达开的有一股草莽的豪气。
       艺术手段也比较相似,都是采用双关,夸张的语言。在切合行业的前提下,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这种文字,真的是与作者的情怀境界有关。作者把所描写的物像,与自己心中的豪情,融合在一起,赋予联语字词以外的内涵。事实上,这种写法与“曲笔”很接近,区别在于,曲笔要委婉含蓄很多,而这种写法则直接,凌厉。

让文字

起来

4语言的特殊含义

我们要知道,在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有很多词语,是被历代文人赋予了特殊,特定含义的。在实际写作中,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这里我简单地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以供大家参考: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比如王昌龄作品《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月: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例子很多“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柳: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代表诗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扬柳岸晓风残月”。

让文字

起来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5,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6,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7,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林林总总,还有很多,竹,草木,梅花,兰花,长亭,南浦,羌笛,杜鹃,锦瑟,鸿雁等等,需要大家自己去收集整理。我们经常说,诗的语言,那么这些特定词语,就是诗的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用长亭写离别,用梅花写高洁……熟知了这些,对阅读理解前人作品,对自己的对联创作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这一讲我们简单讲述了对联的语言。这些是写作的材料。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来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呢?在下一讲会讲解一些对联创作的基本技巧。

关于词语在诗词对联作品中的具体含义,内容其实还是很多的,这也需要朋友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多加注意。


【联都百家讲坛第三讲】第一课(上)

【联都百家讲坛第三讲】第一课(下)

  關永梅【關梅卿】(上)楹联选粹

  關永梅【關梅卿】(下)诗词选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