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钢琴大师刘诗昆丨学琴的目的是什么丨学琴的关键是什么丨谈钢琴考级的利与弊丨要把学琴当上学丨刘诗昆教你弹钢琴(1-3)

2016-05-24 逝如整理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46110cp6&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刘诗昆教你弹钢琴第一集-弹好钢琴的首要条件

对话钢琴大师刘诗昆


 

    人的一生中命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有时真是令人意想不到。从“音乐神童”到中国最著名的钢琴家,从共和国元帅的女婿到坐了近6年监狱的“囚徒”,刘诗昆有着近乎传奇的人生经历——他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豪之家,3岁学琴,9岁获得全国冠军,17岁在匈牙利李斯特钢琴大赛中获全场最高分,得到了李斯特的一缕头发,18岁在世界顶级钢琴赛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中获亚军,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亲自给我国领导人发了贺电。他曾是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女婿,然而,正当他风华正茂之时,却与“文革”相遇,折断了手臂,被投入监狱。5l岁他定居香港时,身上仅有300元港币,事业在他的知天命年龄重新开始。如今,一切归于风平浪静,刘诗昆重新坐到钢琴旁,依然光华四射。
    

    为了这次滁州钢琴独奏音乐会,刘诗昆 8月2日中午从香港飞赴南京,下午5时5分,他如约出现在演出现场。
    



    这位年近七旬、身高一米八七的老人是独自一人来到滁州的,显得风尘仆仆。一下车,他径直走上舞台,二话不说就开始调音。由于舞台条件限制,必须用麦克风传声,音响师准备了三支电容麦克风,他要求再加一支,然后亲手把麦克风摆放到位,连麦克风的架子都是自己拧紧的。随后,他坐到钢琴旁试音,听到琴声不对,马上拿起话筒大喊:“请把中间话筒的音响再提高一些。”试音中,他多次快速地弹奏,也多次指挥音响师:“不对,不对,这里的音该高一些,总音量再高一些。”舞台右侧的音响师调得都有些吃惊,因为这么极端的音色在会议中心从来没有出现过,但刘诗昆旁若无人,只管提要求。就这样反反复复忙碌了一个多小时,直到自己基本满意,又弹了几个曲子检验一遍效果,他才说,可以了。
    

    晚7时20分,在下榻的宾馆和滁州市政府、市广电局负责同志进行了短暂的见面会后,刘诗昆驱车再次来到市会议中心演出现场。在舞台后的小会议室,他接受了滁州电视台、滁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简短的采访。随后,又向从未见过面的主持人详细交待演出时的报幕方法。早有按捺不住的琴童,拉着家长的手来到这里,嘴里还想兴奋地喊道:“快来看,这就是电视里常看到的钢琴家……”等安排好了一切,离演出时间只有5分钟,刘诗昆走出小会议室,静坐在舞台右侧。深邃的目光透过镜片,定定地注视着舞台中央,注视着他的钢琴。
    

    这是一场拥有一流大师和一流观众的音乐会。耳畔琴声响起,看着大师的指尖时而行云流水般轻柔跳动,时而疾风暴雨般奋力敲击;看着他时而蹙眉时而顿首,时而振臂时而又用脚打着节拍,观众的心被他的琴声震撼了、陶醉了。
    

    在他的琴声中,观众感受到了他或沉静或激扬的情感,感受到了他或欢喜或忧伤的情绪,感受到了大江大河的奔涌,也感受到了那小桥流水般的隽逸。在他的琴声中,观众的心被放逐在无限的畅想中。观众席上,连人数众多的琴童也听得十分投入,以至于一个手机铃声在此时都显得十分刺耳,这一天的演出比以往任何的演出都安静。每一曲奏毕,刘诗昆总是起立右转,面向观众毕恭毕敬地俯首鞠躬,这一刻,满场的手掌,轰然拍响。
    

    刘诗昆不同于一般的钢琴家偏执于一些冷门的作品,在他演奏的曲目中,旋律大众、通俗,而且极富古典韵味。音乐会上他除倾心演奏了贝多芬的《降A大调奏鸣曲》作品26、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作品9之①、斯科里亚宾的《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2之①等曲目外,还演奏了由他本人根据经典流行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弯弯的月亮》《不了情》《情人的眼泪》等,全面演绎他雅俗共赏、中西合璧的音乐理念。无论是舒缓的、欢快的、悲情的、动感的曲调,他都能演绎一种力量感,即使是最悲惨的《葬礼进行曲》,也能“力透琴键”。
    

    晚9时45分,刘诗昆钢琴音乐会结束,但观众的掌声在他谢幕后依然久经不息,他再次走到钢琴旁,一曲保留曲目《白毛女》,把喜儿欢快的心情演绎得酣畅淋漓。一曲奏毕,观众的掌声再次响起,热烈而又执着,大师又一次坐到琴凳上,一曲具有浓郁滁州地域特色的《凤阳花鼓》,令观众惊喜不已,全体观众跟着节奏打起了拍子。然后,在观众起立为他喝彩的掌声中,大师最后一次鞠上深深的一躬。
    



    历时近两个小时的音乐会,在高潮迭起中宣布结束。此时,要求购买刘诗昆钢琴演奏光碟和签名留念的观众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额头上的汗水还没来得及擦干的大师又拿起了笔,为一百多名观众一笔一画认真签名。签名完毕,数不清大大小小的“粉丝”又拉住他留影。大师就这样一直站在那里,一个也不迁就,一个也不推辞,一点也不作秀,仿佛一尊雕像。
    

    刘诗昆在演出现场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应记者之邀为本报题词。短短的70个字,他字斟句酌了5分钟的时间。他的手略微有些颤抖,写字时很慢,中间夹杂着几个繁体字,但很工整。逗号恰如小蝌蚪,句号也写得很圆。联想到他演出前试音的那种认真劲,记者不禁发出感叹:大师就是大师,做任何事情都容不得半点含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46ch1ax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刘诗昆教你弹钢琴第二集

    晚11时许,大师还没来得及歇口气,解除一下一天旅途和演出的劳顿之苦,又驱车来到滁城的一家咖啡馆,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作为主办单位,本报在上期的相关宣传报道中对您有三个评价:音乐的天才、不老的明星、无以复制的大腕。这三个评价您对哪一个比较满意?

    刘诗昆:我的一生经历生死离别、牢狱之灾和穷苦困厄,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已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了。在我看来,弹钢琴特别要靠天赋,没有天赋就算一天24小时都用来练琴,也不会有大的成就。作为一个钢琴家,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弹琴不止,以最好的作品,赢得观众、听众的认可。
    

    记者:中国几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多次听过您的演奏,您认为他们中谁最内行?他们中谁与您交流、互动最多?
    

    刘诗昆:1964年的除夕,主席叫我到中南海专门为他弹了段琴,那天我还有幸跟江青跳了舞。“文革”中我在狱中坐了6年监狱,是毛主席发话才把我放了。释放后他又发了三句话:你们要关心刘诗昆,让他搞些民族的东西,要让他继续演出。从此我就能继续弹琴了。这三句话毛主席很多著作选中都有,有时间你可以去查查。   
     

    那时候周总理也多次听我弹琴,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国宴上弹了自己编的《白毛女》即兴曲,弹完了之后总理把我叫到身边,提出了修改意见,后来我就按照总理的意思改了。 
   

    打倒“四人帮”不久,有一次我在首都体育馆演出,反响很大。邓小平同志的女儿告诉我,她爸爸还没有恢复工作,在家里看电视,看到了这场演出,觉得非常好。有一次我到邓小平家里给他的小孙女弹琴,小平同志走了过来,站了半天,看我弹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毅元帅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多次约我给来访的外交元首弹琴。江泽民、胡锦涛两位总书记也多次听我弹琴。至于他们中谁最内行,他们都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一点,我不好评价。  
   

     记者:人们熟悉你的名字,不仅因为钢琴,还因为您传奇的人生经历。众所周知,您曾是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女婿,您能否谈一谈对叶帅的总体印象?  
 

    刘诗昆:这是30多年前的事了,已经很遥远了。我也不想谈论这个话题。你如果有兴趣,我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46xtm9z7&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刘诗昆教你弹钢琴第三集

    记者:您曾经说过,弹钢琴不是您的生命,甚至不是您的兴趣,弹钢琴不是享受。您为什么这么说?  
   

    刘诗昆:回忆我的学琴道路,弹钢琴就像在车间里干活,是一项既枯燥叉苦闷的工作。直到今天我也没觉得弹钢琴是一种事受。现在钢琴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专业、一种手艺、一项职业。你当记者,一天24小时写作和一天24小时看电视剧哪个更享受?天这么晚了,你还要采访,明天还要赶稿,这不是为了工作,为了完成报社交给的任务吗?和我一样,都是为了自已的饭碗,就这么简单。

    
  记者:那您最大的爱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刘诗昆:我最大的兴趣和爱好绝对和钢琴无关。比如,我喜欢游泳,喜欢飞机大炮,喜欢看电视剧,也喜欢读军事史,还喜欢读《福尔摩斯探案集》这类侦察冒险方面的书。

   记者:现在滁州的年轻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心切,纷纷送孩子上钢琴培训班。家长很重视琴童的“考级”,您对此有何指导性意见?
   

    刘诗昆:大陆的钢琴考级都是从香港移植过来的。许多家长舍得投入,却不知道孩子学钢琴达到了怎样的程度。考级给了他们一个大体标准,是对孩子的测评。家长心中有数了,对孩子也起到鞭策督促的作用,有一定的社会作用。但考级很不规范,各地有各地的标准,只是少数人制定的音乐评价标准,并不具有权威性。事实上没有一个音乐家是考出来的。所以家长让孩子学琴,不应跟风考级,而要意识到从小学钢琴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素质教育,是“美育”,对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很多好处。
   

     记者:您的这一次音乐会,滁州还有乐迷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来到现场,请您对他们说几句话。
  

    刘诗昆:第一,钢琴不是给世界上少数有钱人准备的,钢琴也不是给什么音乐天才学的,钢琴是给千千万万人学的。第二,钢琴是高雅的音乐艺术,是人类几百年文明的经典。学钢琴、弹钢琴、听钢琴一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培养高尚的心灵和美好的情操。
   

    历时一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了,刘诗昆大师起身和记者道别。目送着他高大、削瘦的身影消失在夜幕中,记者不禁感喟:倾听大师、对话大师是难得的、难忘的,也是幸运的、幸福的…… (文:钟玉成)


刘诗昆谈儿童钢琴教育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先生10岁时即获得中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冠军,17岁获得匈牙利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特别大奖,19岁又获得世界最顶尖钢琴比赛的亚军,是他的"学琴之路" 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吗?还是他的父母具有特别的教学方法?如果孩子学琴不刻苦,家长应该让步吗?


学琴是学业 不是消遣

  记者:有家长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热情很高;可是一段时间以后,热乎劲过去了,练琴越来越不用心,进度也不理想。此时最让家长为难,如果放弃,半途而废太可惜;如果继续,又担心强迫孩子学,效果也不好。请问刘先生当年是怎么学琴的?  

    刘先生:学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坚持学下去的,学了一段不愿学是正常的。从我办的钢琴艺术幼儿园和钢琴艺术中心看,孩子们自己提出"愿意学钢琴"的人数非常多,这跟过去相比,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认为,这跟儿童的智商有关。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饮食方面家长非常注重营养水平,所以他们的体质都相当棒;而且他们很小的时候已经接收到各种信息,钢琴是怎么回事儿,早就看在眼里了。现在2岁多的幼儿就可以学琴;过去的孩子基本上是4岁到12岁左右,才先后开始学琴。

  以我幼年所处的生存年代考察,我能在3岁时学琴已是非常不容易了。

  1. 我的父亲是搞音乐出身,

  2. 经商也比较有钱,

  3. 而且他决心培养儿子成为钢琴家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促使我成材。  

    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学琴,或者满足孩子自身的要求送他来学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并不是想让孩子成名成家,享誉全世界。所以当孩子不想继续的时候,父母会说:唉,不想学就别学了吧,反正咱们孩子将来也不想当钢琴家!于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废了。

  如果你们是替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我个人观点——孩子不愿意学,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从来都不是娱乐、消遣或游戏。我要对学琴孩子的家长说:学琴是学业,就像孩子去上学、去完成作业一样。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没兴趣就学不好琴,不如不学。我对家长说:别问孩子,问自己!儿童的心理特征,自然是"来得容易去得快",他们的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尤其对玩感兴趣,如果不是玩,很快就生厌了。此时家长就应该认真对待,家长不管,孩子就学不好。   

    还有的家长觉得弹琴就是文娱活动,培养高雅的情趣,是闲着没事时候的消遣。有这样想法的父母,也不会坚持督促孩子学琴。如果孩子对写作业没有兴趣怎么办?家长一定不会说"不想写就别写了",大家会想尽方法让孩子完成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还要好。在这些方面,家长的办法是很多的,拿出同样的办法来对待孩子的学琴,就没有难题了。  


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

  记者:但是家长们会这样想——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没兴趣怎么会学得好呢?

    刘先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因此我说不愿意弹琴的多是正常现象。只要家长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孩子就能学得好;相反,家长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学习,就无法保证了。

 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没兴趣的孩子不比有兴趣的孩子学得差,有兴趣的孩子也不比没兴趣的孩子学得好,关键是用在学琴上的时间。或者干脆这样说,哭着练和笑着练,练出的效果没多大分别。  

    记者:对于学习相对较紧张的孩子,每天需用多少时间练琴?您有后来的成就,多半依靠自己的毅力,还是家里的管教?

  刘先生:每天半小时,我认为差不多了。我小时候开始学琴,每天弹45分钟吧,我父亲是比较严格的,弹琴不认真,也会挨打。3岁小孩子不懂什么前途、理想,大人让弹就弹呗,弹到10岁获得全国冠军的时候,也不懂得把成绩和理想、前途一类的结合起来,那是大人们的事情。

  所以我对家长说,要用鼓励、引导、奖励,适当加入威严、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学下去。 "没兴趣学不好"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成就一项学业,没兴趣就不可能学好,但孩子可不是。不能拿成人的思路套孩子。 


 "天资"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记者: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这样说,我的孩子手指特别长,特别适合弹琴;也有父母为孩子的手不够大担心。我们注意到您的手型的确比一般人长、大,先天条件对学琴儿童而言,占多大比重?  

    刘先生:家长普遍关心两个问题是——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分?我孩子的手够不够大?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先简单告诉家长一个概念——钢琴不是给世界上少数、极少数超大手预备的,钢琴不是给超音乐天才学的,钢琴是给千千万万人学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正常大小的手,都可以学,只不过手偏大一点儿,优越性更多一点儿罢了,即使在刘诗昆钢琴艺术幼儿园,长着正常大小的手的孩子也是占绝大多数。关于天资问题,我并不否认,音乐天分高的人成了大音乐家。但这并不等于说普通的人就不能学钢琴。只要智商正常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能够正常学钢琴,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学琴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不是成什么"家"。


千万别把弹琴当作享受

  最后,刘先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学琴和弹琴:弹琴就像在车间里干活,是一项既艰苦,又枯燥、乏味、苦闷的工作,与其看到孩子半途而废,莫如事先看清楚这一点,并有足够的信心(不是指孩子,而是指家长),不断督促孩子学成。

  他告诉记者,回首当年他的学琴道路,"任何时候都没有觉得轻松、愉快、享受、消遣",所谓成果是对社会、对他人而言的。出了名之后,如果问他愿不愿意演出,他的回答是"愿意",但那是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从一个音乐工作者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的角度,而不是从"兴趣"的角度。

  弹琴又像是拍电影,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自然是赏心悦目的事情,然而拍电影的过程又是极度乏味甚至痛苦的。因此他主张家长在孩子不愿意学的时候,"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特别能够锻炼意志,学琴的孩子将来干什么成什么。

     编者注:刘诗昆老师的想法其实可能比较符合实际,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强调自身兴趣的,如果按照孩子的兴趣走,有多少孩子能坚持学琴呢?所以一定程度的强迫是必须的,但不能是强制、打骂,凡事有限度。况且,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就陷入对自己孩子成为大钢琴家的异想天开之中,从一个让漫长的一生看,小时候学一点技艺是好的,而技艺的学习是要付出辛劳的。在孩子尚不懂事的时候,家长如何以温和的方式来促使孩子努力学习钢琴,这对孩子的一生是有帮助的,但注意不能粗暴!这也是刘诗昆老师所不提倡的。所以本文很多观看未必符合温文尔雅的逻辑,但却可能说出了一些实话和实际的办法。希望大家能辩证接纳,根据自身状况理解,而不要断章取义,极端化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