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译文丨霍洛维茨在莫斯科丨“在我死之前,再看看俄罗斯”丨“你虽然走了,别忘了祖国。”丨演奏舒曼《梦幻曲》时,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2016-05-30 逝如整理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25op7voj&width=500&height=375&auto=0霍洛维茨在莫斯科音乐会视频(1986年)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关于艺术、人性以及政治的故事

查尔斯·库拉尔特

(Charles Kuralt, CBS News)

(石斌 译)


纪录片《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春天的某个上午,一张内容简单的海报出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浅黄色的墙壁上。上面称“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美国)”将在此举行一场钢琴独奏会。海报仅仅一张——却使整个苏联首都如受电击,引发阵阵惊愕与狂喜。所有看到海报或只是听说此事的人,都意识到这将是一场令人永生难忘的音乐盛宴。事实的确如此。

    天哪,你真该去听听!

    但你又怎么可能去呢?向公众出售的门票不到400张,而俄罗斯音乐爱好者排成长龙,在售票处彻夜守候,开张后几分钟就抢购一空。学院华美的音乐大厅其余1800个座位已悉数被政府官员和各国外交使团成员预订。

    1986年4月20日,星期天,莫斯科时间下午4点,音乐会即将开始,天正下着雨。数百人打着伞站在音乐厅外的大街上。雨中的人们知道自己一个音符也听不见,他们仅仅是为了今后能对别人说,这一天,他们也在那里。

    演出时刻已到。当一个身着深蓝套装、打着蝴蝶领结的瘦小老人在舞台一侧出现时,立刻掌声雷动,掌声从靠近舞台的观众席开始,迅速席卷整个大厅,其中还伴随着欢呼声。与此同时,老人颤颤巍巍走到舞台中央,对观众耸耸肩,挥挥手,略显不安地咧嘴一笑,轻轻抚摸自己的钢琴——似乎在给乐器和自己鼓劲儿,然后坐下,等候寂静的来临。


    接着他将双手放在了键盘上,奏出斯卡拉蒂奏鸣曲的最初几个音符——伴随着这个动作,所有的记忆与情感都被推向高潮。(美国人)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回来了,时年82岁,阔别60余年之后,在生养自己的祖国再次登台演奏。

   他的演奏既精微细腻,又刚健有力。他给听众描绘清新柔美的彩虹和所向披靡的雷暴。当他开始演奏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的作品时,许多听众潸然泪下。霍洛维茨让音乐自由倾泻,使情绪不断升温,连续重击出那著名的八度音,对每组乐曲结束后震耳欲聋的“Bravo”(喝彩声),报以开怀一笑,并顽皮地摆动指头向听众致意。

   “这音乐非人类所能做到。它只能来自天堂。”幕间休息时一位听众如是说。另一位则宣称:“他是唯一能够表现色彩的钢琴家。”大厅里有位苏联钢琴家告诉采访者:“他的音乐简直美轮美奂,随着空气(旋律)流动”。


    《纽约时报》第二天的头版头条,以这样的标题来概括听众的反应:《霍洛维茨在莫斯科:喝采与泪水》。

    霍洛维茨1925年离开俄国,当时还是一位年仅22岁、来自基辅的英俊男孩,其绚丽辉煌的演奏风格已使他在祖国远近闻名。甚至边境上的士兵都知道他。其中一位拍着年轻的沃洛迪亚·“戈洛维茨”(Volodya Gorovitz)的肩膀说:“你虽然走了,别忘了你的祖国。”霍洛维茨在为这一忠告所感动的同时,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些士兵没有叫他脱鞋检查,而里面藏着几千美元,是他在德国巡回演出必需的费用。他的出境签证允许他离开6个月,而他一去就是60年,并在1942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还常说不想再回到苏联。


    然而,时至暮年,他开始屈服于一个愿望:“在我死之前,再看看俄罗斯”。1985年,美苏文化交流协议重新启动,他急切地询问经纪人彼得·盖尔布(Peter Gelb),自己是不是可以考虑以“和平大使”的身份回去。后者向他保证,可以按照霍洛维茨的一贯作风——在美国大使的住地Spaso House弄一套舒适的房间,带上大师自己的斯坦威钢琴和随从,并且每天从巴黎采购多佛鲽鱼——来进行这次旅行。霍洛维茨说“行”。于是对外界宣布了这项旅行计划。

    霍洛维茨的一位侄女从哈尔科夫来信问道:“亲爱的沃洛迪亚,您真的要来吗?我们会来机场接您······非常高兴能见到你。我做梦都想听您的音乐会,如今就要梦想成真······恭候您的到来。”

    “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才9岁”,霍洛维茨在翻译这封信时抬起头说,“现在她已经70岁了!”


    当霍洛维茨与妻子旺达·托斯卡尼尼·霍洛维茨走出那架从巴黎来的飞机时,艾莱娜·多尔伯格果然在莫斯科机场等候这位大名鼎鼎的叔叔。

    不顾电视台的闪光灯和记者的提问,两位老亲戚坐在机场休息室的一个角落里就开始叙旧。

    在苏联首都停留期间,霍洛维茨大部分时间都将自己封闭在亚瑟·哈特曼(Arthur Hartman)大使那座宽敞的官邸内。不过他还是搞了一次“拜谒”活动——造访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故居。斯克里亚宾曾对年轻的沃洛迪亚的演技褒奖有加。在作曲家本人的钢琴上,霍洛维兹为作曲家的女儿叶莱娜和为数不多的一组美国陪同人员弹奏了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


    音乐会之前的星期五下午,霍洛维茨来到音乐厅,在满屋子的音乐学院学生和教授面前排练。他极为细心地检查了灯光和钢琴在舞台上的位置,与摄影师开了几句玩笑。然后,他意识到学生们已急不可待,于是开始认真地演奏。大厅顿时一片肃静。排练变成了一场音乐会,成为接下来那场正式演出的序幕。许多学生闭上了眼睛,以便聚精会神地领会其中的奥妙。霍洛维茨的一位随行人员兴奋地说,这场“排练”是他听过的霍洛维茨最完美的演出之一,这是星期天那场将向西欧和美国进行电视转播的正式演出的一个极好兆头。学生们为霍洛维茨喝彩了好几分钟,接着又尾随他进入学校的庭院,围观他的汽车,爱不释手、赞叹不已。尽管竭尽全力布设了一条警戒线,将这辆豪华轿车移动到50英尺外的街上还是花了近半小时。甚至在汽车终于逃离这群年轻的仰慕者,飞驰而去之后,学生们仍三五成群站在那儿讨论刚刚听到的东西,满怀敬畏、钦佩与惊异之情。

    两天后举行正式演出的这个下午,这些学生中有许多人又回到这里,希望再次聆听。苦于没有门票,他们设法躲过了学校大楼四周设立的警戒线,在音乐会刚刚开始时涌入楼座。他们当中有大约200人紧靠后墙或者挤在过道上。在这张录音中,如果你在第一首斯卡拉蒂奏鸣曲的开头听到一阵意外的吵嚷声,那就是苏联警察试图(但未能成功)将学生赶出楼座时所造成的声音。学生们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警察退却了,在一大批忠实的年轻听众兼擅自闯入者在场的情况下,音乐会继续进行。

    这场音乐会的举行,正值国际局势紧张之际。美国空军刚刚轰炸了利比亚,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过去一周以来,世界各地的电视屏幕充斥着战争喧嚣的图景。如今,在同样的屏幕上,却突然出现一幅亲切、温柔的画面:一位伟大的美国钢琴家正在为俄罗斯听众演奏舒曼《童年情景》中的那段《梦幻曲》。霍洛维茨选择的安可曲所表达的情感,整个音乐厅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在数千英里之外的纽约,电视评论家和专栏作家安德鲁·卢莱(Andrew Rooney)也感受到了此时此刻这种情感的力量。在第二天的专栏中,他写道:

    “在音乐会的后半部分,看着这位82岁的天才的演奏,因为某种我无法解释的神秘原因,我的眼睛湿润了,不是悲伤,而是喜悦。这多少与我的自豪感有关,就在那一刻,我为自己是同一个文明中的一分子而自豪,而这位正在演奏钢琴的伟大和不朽的老人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96g3r3hg&width=500&height=375&auto=0
Vladimir Horowitz:舒曼《梦幻曲》

    “当电视镜头从键盘上霍洛维茨的手指移到听众席中一位苏联公民的脸上时,我感到自己的眼泪快掉下来了。他看上去不像是敌人。他紧闭双眼,头略微后倾以便面部朝上······

    一滴泪珠从他的脸颊流下。”

    “同一滴泪珠,从我的脸颊流下。”

 

译者注:

1、译自德国DG公司1986年版LP唱片Horowitz in Moscow(DG419 449-1)的封内说明。副标题为译者所加。网上常见的对该唱片的介绍或评价,主要内容其实就取自唱片上的这篇说明文字。

2、颇为少见的是,这张唱片保留了演出前后以及曲目之间听众的欢呼声与掌声。

3、哈尔科夫:乌克兰东北部城市。

4、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伟大钢琴家之一,生于乌克兰基辅,1921年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同年在哈尔科夫首次登台。1928年后定居美国,妻子是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女儿。40年代霍洛维茨与托斯卡尼尼合作录制的协奏曲唱片(RCA),迄今仍被许多爱乐者奉为经典。除1965和1968年两度于纽约卡内基大厅、80年代重返苏联在莫斯科等处举行独奏音乐会外,自1953年起霍洛维茨基本上只为唱片录音而演奏。


对《霍洛维茨在莫斯科》的一个乐评


       1986年4月的一个雨天,莫斯科音乐学院中挤满了打伞的莫斯科人,而他们身旁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大礼堂中,正在上演一场令人们至今都不能忘怀的音乐会。雨中的人们其实什么都听不到,但他们站在那里只为了日后能够跟别人说:“那天,我也在。”——这场著名的音乐会则是这位已经82岁的老人阔别自己祖国60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重返故土的演出。演出还未开始之时,大礼堂已经挤满了前来观演的观众。斯卡拉蒂和莫扎特是大师非常喜爱两位作曲家,这几首乐曲也已经上演过许多次,但是今天,大师依旧以灵巧和娴熟弹奏出了自然、优美、流畅的音乐,达到了此后很难再企及的境界,美轮美奂。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以及练习曲是能够真正体现大师俄罗斯精神的乐曲,在这里,霍洛维茨与在场的每一个人达成了心灵上的水乳交融。之后,舒伯特、李斯特、肖邦、舒曼等作曲家的作品也悉数上演,都是钢琴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乐曲。在舒曼的名曲《梦幻曲》中,在场的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泪水中不仅饱含着对一位老人的全部感情,更有着对美好希望的深切祈盼。 

        霍洛维茨有着同侪难以比拟的综合音乐素养。他对很多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的演奏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作品的神韵,而又不是盲目的格守原作。难能可贵的是,他如同一位高明的辑编,能敏锐地发现作品中的瑕疵并加以修正,使作品变得完美无缺。霍洛茨威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这和很多钢琴演奏者用形体的夸张动作表现出的激动有着很大差别。  

  霍洛维茨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他不仅不认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属,甚至称呼左手是钢琴演奏中的指挥。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独特击键让他演奏的音乐丰满而又极富冲击力,具有很强的音响性。他有着一双柔软的手,十个手指的收展、轮动显现出的优美姿态,就像飞鸟展动的羽翼。这双天赋的手加上钢铁般有力的肘腕,将音乐中的柔与刚,宁静与激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霍洛维茨对手指接触琴键的部位也非常的考究。越是靠近琴键的根部触键,琴音越轻,音色越柔;越是接近琴键的末端触键,琴音越响,音色的弹跳性就越强。甚至有时在演奏延长音的过程中,他的手指会从琴键的一端滑向另外一端,以追求延长音音色的细微变化。关于钢琴踏板的使用,大师本人也讲过: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他的成就不在手上,而是在经常为人忽视的足底。

        像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拉赫马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样难度很大的作品,他的演奏都有一种攀险峰如履平川的轻松自如。让听者但觉音乐之动人而不虞其他。《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BIIET’S CARMEN》是大师为自己创作的一部极具演奏难度的炫技作品。霍洛维茨在弹奏这部作品时,已然将钢琴演奏变化成为一种高度激烈的竞技运动:此起彼伏的大跨度跳跃击键,密如骤雨的琶音,左手与右手你追我赶的对抗。这时的大师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键盘上的魔术师,给欣赏者带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叹。

        霍洛维茨演奏的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有着脱离尘俗的超然气质。没有霍洛维茨的演奏,有些动人作品不知道还要在乐谱架上沉睡多久。他演奏的克莱门蒂的作品一气呵成,极富戏剧性的音乐表情。奏演肖邦作品钢琴音色纤细优美,充份体现了肖邦文静沉思的诗人气质。霍洛维茨晚年弹奏的舒曼《童年即景》(KINDERSZEN OP.15)是极受欢迎的演奏版本。他将这些分解和弦上的简单旋律弹的极富浓郁的怀旧气息,这种怀旧的色彩,正是一个老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不由得忘形于音乐,让思绪翱翔于时空之外。1987年5月大师在维也纳演奏这部作品时,钢琴弱音的处理真是美妙地不可思议。在弹奏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SONATA NO.11,K331. 3RD MOVEMENT)时却又充分表现了对音乐内在节奏的控制力。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洒脱,很多演奏上难度艰深的作品,在他演奏起来都是那么的潇洒自在,常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演奏技巧,大师说:“一个演奏者应当是作品的再创者,(一个完美的演奏家)应当具备三个条件:训练有素、充满想象力的大脑,一颗自由慷慨的心和对乐器自如的控制能力”。(本文作者:海韵)


延伸阅读



本公众号输入“霍洛维茨”



【神品霍洛维茨】歌单,请点击阅读原文!

古典音乐微信群,巴赫、莫扎特群

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