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哈西德丨他被自己的琴声逼疯?早熟的天才是危险的?二百年一出的奇才丨只留下八首录音丨如果他……现代小提琴的历史就不会是……
“每100年就会出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天才;而哈西德是200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克莱斯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59b0fqhb&width=500&height=375&auto=0哈西德演绎马斯涅《沉思》
Josef Hassid(1923.12.28-1950.11.7)
如果他......现代小提琴的历史就不会是......
"A world-renowned violinist is born every 100 years, a hassid every 200 years"这是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生前在弗莱什家中听到Josef Hassid这位世纪奇才演奏后所说出的一段话(大意是说:每100年就会出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天才;而哈西德是200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只不过老天爷却不愿让他在世上久留,只给了他不到「二十七」年的生命。
生于
单亲家庭
1923年12月28日哈西德(原名Joseph Chasyd)诞生於波兰与苏联边境的一座小城苏瓦乌基(Suwalki),双亲皆为犹太人,虽然父亲是从事代书的工作,但家中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贵,哈西德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就离开人间,而扶养他的责任便很自然地落在喜欢音乐的父亲身上。
哈西德从几岁开始开始学琴已无从考证,只知到学琴不到一年已举办过独奏会,六岁时和当地的一位老师学习,由於小哈西德天资过人,没有多久这位老师已无法再教他。之后他前往华沙和克雷斯塔Krystal学习了一段时间,十岁时进入华沙萧邦音乐学院先后师事米哈洛维奇(Michalowitz奥尔的学生)与杜毕斯卡Dubiska,此时比他小五岁的Ida Handel也正就读於这所音乐学院,并同为米哈洛维奇的学生。 多年后,Ida Handel在其著作《女性与小提琴Wowan withViolin》这本书中,回忆起这位幼年时期的同学时曾写到:"当时我年纪还很小,并不能完全了解他真正的才华,只知道我本身并不喜欢他的慢速抖音,我自认为我的技巧是在他之上,所以并没有把他当成是竞争对手,但我的父亲却觉得这位圆脸黑发并经常面带笑容的少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
在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哈西德已举办过多场成功的独奏会,1935年哈西德以年仅十二岁的年纪参加第一届韦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大赛,不过很可惜地因记忆力的失常,而无法获得佳绩。
大赛过后波兰小提琴大师胡伯曼(B.Huberman)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哈西德的演奏,之后便极力推荐他到弗莱什那儿学习。在胡伯曼的建议之下,哈西德父亲便迅速地透过韩岱尔父亲(当时韩岱尔已是弗莱什的弟子]的帮助而获得弗莱什的首肯。当哈西德知道这位大师愿意免学费收他为门徒时,据说他高兴地跳了一个小时之久。
恩师的爱徒
1937年哈西德参加恩师在比利时的斯帕Spa这座市所举办的夏令营,包括G.Neveu,、R.Odnoposoff、 B.Gimpel、Ida Haendel、I.Gitlis等许多日后成立二十世纪的耀眼明星都参加了这次的夏令营,哈西德在弗莱什的眼中是最有才能的学生,尤其是他对音乐的敏感度及理解能力在同年龄的学生中更是无人能比,只不过在这次的夏令营期间,哈西德却和一位女同学谱出了一段悲伤的恋曲。
这位女孩确切的姓氏至今并未被公开,只知道她和哈西德的宗教信仰并不相同,在当时保守的年代,这样的恋情是不可能有好的结局,果真双方的父母开始阻止他们互相来往,到最后硬是把这一对情侣给拆散,并要他们永远分开。哈西德在这段感情上用情至深,加上从小就未曾得过母爱,这次失败的恋情所造成的打击与伤害,几乎让他无法承受。而这个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和他日后因精神分裂而英年早逝有著非常大的关系。
悲惨的人生
夏令营过后,哈西德演奏事业逐渐有了起色,二次大战爆发后,他决定留在伦敦,当时的伦敦虽然笼罩在大战的阴影下,但哈西德的经纪人霍尔德H.Holt依然替他安排一些音乐会的演出,更幸运的是在他伦敦首场演奏会之前就获得EMI唱片公司老板雷格(W.Legge)先生的赏识,一口气签了四张唱片的合约(以当时的行规来说算是罕见的破例)。这四张七十八转唱片所录制的曲子,正是哈西德一生中唯一的遗作(哈西德当时所使用的小提琴是克莱斯勒借给他的一把J.B.Vuillaume名琴)。【编者注:这四张合约应该没有履行,就目前看,我们能听到的只有其中八首曲子了。】
1940年4月3日哈西德在伦敦举行首演会,获得乐评给予『成熟演奏家』的佳评,之后他在伦敦乐爱乐的伴奏之下合演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完美的演出除了得到观众如雷的掌声之外,隔日的乐评更给予极高度的评价。
当时韩岱尔也是观众席上的一员,数年后她回忆起这场音乐会曾说:『当他以极为优美及谦恭的态度出场时,我相信他肯定会受到观众的喜爱。』连续几场成功的音乐会,证明雷格先生当时独到的眼光,1941年EMI公司又再度和哈西德签下了三年的唱片合同,雷格先生更把Walton《小提琴协奏曲》首次录音的荣誉留给了他(后来哈西德因精神状况不稳定,才转由海飞兹演)。
正当哈西德的独奏会及协奏曲演出都获得众人肯定的时候,他的精神状况却开始出现警讯,特别是他在一场演奏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会之前,竟然已经有一个月没有碰琴,虽然当天的演奏会依然表现完美,但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哈西德的告别演奏会。由於精神状况持续恶化,EMI公司不得不取消他所有的录音合约,当医生诊断出他得了长期的忧郁症之后,哈西德已拒绝再拉琴,此时英国首相邱吉尔的私人医生也出面来帮忙。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虽有好转并可以开始接触小提琴,但病魔还是不定时地来袭击,严重时甚至曾经拿刀子要杀他的父亲,弗莱什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也只能以书信来鼓励他并深切地盼望他能够东山再起。 但世上的事却经常都是事与愿违,没想到哈西德病情到已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最后竟沦落到必须送入疗养院的地步。
1950年11月7日,哈西德在一次失败的脑部手术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一位稀世奇才竟然是以如此的悲剧收场,闻者无不令人鼻酸。就如同弗莱什的儿子在父亲的《回忆录》的最后一段所写的一段话: 『哈西德的英年早逝是为小提琴界的重大损失 。』 。
这一颗还未来得及绽放光芒的明星,最后以如此艰苦的方式走完他悲惨的人生旅程,留给世人无限的怀念与遗憾。
内芙与哈西德的经典录音
这张碟在整个小提琴乐迷中的地位不必赘言,不过QQ音乐只能听到内芙的部分,哈西德的部分大家可以到虾米音乐去听。文末阅读原文提供了云盘下载的链接,密码: 7u3j,第一次点击显示失效的话,就再点一次。
被克莱斯勒誉为200年来才得一见的哈西德是小提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奇才,他所遗留下来的唱片仅有8首小曲子,但这8首小曲子所显示出来的惊人才华已足以证明克莱斯勒所言不虚。而且除克氏之外另外还有一位有力的证明者,穆尔一位被公认的“钢琴伴奏之王”,找他合奏过的名家不知有多少,几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声学家、器乐家都包括在内,但他却被哈西德的琴音所迷倒,穆尔说:“在肯定克莱斯勒及海菲茨的同时,我个人认为哈西德的琴音是最迷人的。”使他在为哈西德弹伴奏时,两次沉醉在他的琴音里而忘记进人伴奏。如果不是穆尔黑字白纸亲口这样说,简直无法令人置信哈西德的琴音能迷倒这样一位“老行尊”;同时,能仅仅依靠8首小曲子,就能使自己在乐坛上名垂不朽,也只有哈西德一个人了!
1940年,EMI唱片公司邀请他为公司录制一些“通俗”小提琴曲,由杰拉尔德·穆尔伴奏。据这位为无数世界顶级音乐家伴奏过的大师回忆:“录音一开始,我立即被他的才能所打动,他不仅是个害羞而含蓄的孩子,而且还不是很有自信心,但当他把小提琴一拿起来……简直就是一个成熟的演奏家!……”穆尔甚至在与哈西德合作时,竟两次沉醉在他的琴音里而忘记进入伴奏!”
本专辑中Josef Hassid演绎曲目如下
08. 埃尔加:随想曲(Op17)
09. 柴可夫斯基:旋律(Op.42 No.3)
10. 马斯涅:沉思曲
11. 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
12. 萨拉萨蒂:Playera(西班牙舞曲 No.5)(Op.23 No.1)
13. 木屐舞曲(西班牙舞曲 No.6)(Op.23 No.2)
14. 阿赫龙:希伯来旋律(Op.33)
15. 克莱斯勒:维也纳随想曲(Op.2)
16. 埃尔加:随想曲(Op.17)
郑延年益先生的乐评丨小提琴史上的一位奇才
EMI公司于1940年灌录哈西德唱片时,对曲目的选择相信是费煞苦心的,经手人是顶顶大名的莱格,这几首曲子,也的确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现在分述如下:
唱片的“主打曲”是埃尔加的《随想(任性之女子)》,这首让众多提琴家望而生畏的高难度乐曲,哈西德奏来不费吹灰之力,遍布全曲的三十二分音符连顿弓,在哈西德的手下令人眼花缭乱,听起来好像是信手拈来,他那超人绝技尽展无遗。怪不得在本张唱片中被收录了两次(第一次略有删节)。第二首柴科夫斯基的《旋律》和第三首马斯涅的《沉思》,拉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圆润而丰满的音色和丝丝入扣、极具内容的造句表现出了深刻的音乐修养。第四首德沃夏克《幽默曲》,哈西德的演奏不落俗套、别有风味,并且敢于和克莱斯勒一样在第一段的后半段和中段不用双音,并用比大师稍快的速度,使这首克莱斯勒的“专属曲目”有了更为动人的意境和大胆的创新!第五首《普莱耶拉舞》和第六首《木屐舞》,这两首萨拉萨蒂的名作在哈西德手中,西班牙的风味是如此之强烈,节奏控制是那么的精彩和到位,既热情似火又婉转如歌。尤其是那天衣无缝、不留痕迹的换弓神技,真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17岁的演奏家所为!第七首《希伯莱旋律》,一开始G弦上忧郁、苍凉的旋律就表现出了哈西德成熟超人的音乐感觉,整首乐曲充满了灵感和真情,第五小节从D到A短短的十六分音符,哈西德独特的揉弦和独有的音色有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使人怦然心动。与海菲兹的著名版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第八首克莱斯勒的《维也纳随想曲》,哈西德是得了克莱斯勒的神韵。其录音与克莱斯勒1936年的录音,不但时间一样3分43秒,其演奏的风格和气韵是那么的如出一辙又独具个性!无怪乎克莱斯勒如此地赞叹他,还曾为他亲自钢琴伴奏。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8首绝唱:
第一首艾尔加的《任性的女子》(In Capricieuse)。小提琴有一项人人所向往的绝技,连顿引(Staccao),这项技巧并不很重要,没有它并不妨害你成为大师(奥依斯特拉赫就没有)哈西德似乎较老练,但曲子的最后一句他没有用连顿弓拉,海菲茨出是用更快的连顿弓演奏的。要比较两位提琴家技巧的高低,并不需要听他们拉帕格尼尼。
听年轻时的海菲茨唱片,你如果是一位小提琴家就可能像爱尔曼那样,听得满头大汗,因为最难的技巧,在海菲茨手里,都变成太容易了,轻描淡写,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在同时,也可能在感觉上少了一份刺激,因为他太钢浇铁铸了。例如,在这首曲子里门岁的海菲茨的八度和双音,听起来好像是顺手拈来,是如此之容易,两个音是如此浑成一体,使人无法不感到海菲茨究竟是海菲茨,相比之下,哈西德还是稍逊一筹,不过请注意,这是和17岁的海菲茨相比,(连海菲茨本人在40岁时也比不上),但如果哈西德与任何其他人比,他都占优势。例如,同一张唱片的反面,被誉为帕格尼尼专家的20岁的里奇,不论是音色、音准、或乾净清楚,就都及不上哈西德,EMI之所以会把他们两个人放在同一张唱片上,恐怕也含有这个意思,特别是把哈西德的《PI)和里奇的《哈巴涅拉卜比(两首都是萨拉沙特的西班牙舞曲),那就高低立判。
第二首,柴科夫斯基的《旋律》和第三首马斯涅的《沉思》。前面说过,选择这8首曲子,可能是费煞苦心的,因为他们都是克莱斯勒或海菲茨的拿手好戏,这两首都是脸炙人口的热门曲子,要把这种曲子拉得出色,既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但又不做作;动听,而不流于庸俗,这就需要真功夫,这些哈西德做到了,的确功夫到家。
首先讲音色;每一个真正杰出的提琴家,都有他独特的标识——与众不同的琴音(TOne),这等于是每一个大师的招牌,年青的一代,没有一个能赶得上大师级,缺乏这种招牌是主要因素之一。帕尔曼等虽然音色漂亮,但是没有特色,不能使人一听到就知道这是帕尔曼。哈西德的琴音却是突出的,不同于我所听过的任何提琴家的发音,有力、但不硬不压、不带丝毫金属声、即使E弦也如此,听起来极甜美,但朴素健康,生气勃勃,好似丝毫不施脂粉的少女。但是即使在高档器材上,也不容易重现他的音色,这是一个大问题。仅就琴音这一点,就极其难得,相信录音已打了折扣,听他本人演奏一定还要好,所以才能迷倒众人。
在音乐的处理上,他的造句,有时很特别,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却又柔和而富于情意,不落俗套,这是一种独树一帜,真挚朴素,青春的,却又是完全成熟的风格,我听到现在仍然无法相信,这是一个17岁孩子的演奏,的确是一朵奇葩。
第四首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就更说明问题。这首由克莱斯勒改编过来的钢琴曲子,几乎已成了克氏的专有品,其他人的演奏录音不多,因为到了别人手里,它就不登大雅之堂,成了真正的“小”曲子,不值得录唱片。唯一可以与克氏相比的,只有爱尔曼,但是他的处理脱胎于克氏。可是哈西德的处理却截然不同,速度快很多,而且中段不用双音。开始听,有些不习惯,听多几次,却完全别有风味,完全可以接受。克氏是哈西德的支持者,不但给予上述的评价,而且还再借给他自己用来开音乐会的一只维奥姆的一只德·吉苏的仿制品,相信这就是录音时用的琴,克氏还为哈西德弹过钢琴伴奏,由此可见他们关系的密切。那么以一个17岁的青年而对着65岁的大师,小提琴之王,既在其羽翼的庇护下,却又够胆以崭新的风格演绎这位权威的专有品,不受其影响,无怪乎克氏称之为200年才得一见的天才,只有天才能如此大胆地创新!
第五首《普莱耶拉舞》(Playera),第六首《木履舞》(Zapeeado)两首西班牙舞曲,和第七首的《希伯莱旋律》(Hebrew Melody),是本张唱片的顶峰高潮。这首《Plpera》,听起来并不难,我不知听过多少人演奏过,自己在年轻时也学过,是我最喜欢的舞曲之一(其实说舞曲,毋宁说是一首民歌或情歌),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见过如此西班牙节奏风味十足,热情似火,却又恰如其分的精采的演奏。哈西德用强烈的力度,色彩的对比,表现出了情绪上极强的起伏,既强烈却又婉转抑郁,全曲的情调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应该是一个历经世故而成熟的感情,16岁时的梅纽因虽然成熟,但听起来究竟还嫩,可是哈西德不仅是感情上的成熟,而且是理智但又青春的成熟,实在令人不信他只有17岁。至于讲到他的无懈可击的技巧,最惊奇的应该是他的换引不着痕迹,天衣无缝的弓根换引弓失较易,弓根难》,是小提琴最难的一项技术,很多名提琴家的所谓天衣无缝的换弓,其实是在“出猫”,例如奥依斯特拉赫,即用微小的手指手腕动作,在换弓时,“扭”一下,把换弓掩盖过去,但听起来明显地在换弓时音量稍弱。真正天衣无缝的弓根换弓,极其少见,克氏及年轻的海菲茨可以做到,第三个我所听到的就是哈西德,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演奏如此神化动听的因素之一。
我把17岁的海菲茨和哈西德的《木展舞》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演绎各有千秋,技巧二者都无懈可击,但听起来哈西德较清楚,占了优势,这是录音的关系,1917年和1940年的录音,究竟有很大的区别。这首曲于要求坚实的技术,唱片不多,现场表演更少,哈西德的录音,如果是未经剪接修补,那么他的技巧可以说是除海菲茨外,就无敌手了。
第七首的《希伯莱旋律》是海菲茨的绝活,我没听见过第二个人演奏过,原因可能是没人敢持虎须,可是哈西德敢!除开中段狂风暴雨式的结尾,比海菲茨的气势略逊之外,完全可以与之对抗,恐怕举世除哈西德外,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了。
第八首克莱斯勒的《维也纳随想》几乎是每一个小提琴家必拉的作品,妙的是海菲茨似乎是唯一例外,理由我个人认为很简单,海菲茨不想在克氏的范畴内和其斗!这是一件鲜有人注意的事!但可有谁听到过海菲茨拉《爱之忧伤》,《美丽罗丝玛林》等等的唱片?哈西德的演绎可以说是克氏本人外全无敌手。
自从16岁的海菲茨在卡内基登台以来,他已成为小提琴学者的样板,至少是技术样板,这块样板整整屹立了70年,尽管出了多少帕格尼尼的专家,始终无人与之争,听了哈西德后,感到的确可惜,他极有可能继承,可是我又突然想到,一个17岁的青年,如此热情、早熟,却又抑郁,从揉音颤指,连顿弓又显示出一定的神经性的抽击性,二者结合起来看,那么他所以会患精神分裂症而夭折,就不是偶然的了。所以还是大器晚成好,早熟的天才是危险的!
哈西德留给我们的只有这短短的八首小品,但这足以证明他是小提琴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奇才,足以使他在乐坛上名垂不朽。
一篇建立在郑延益乐评基础上的乐评
以往听唱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20世纪初期的那些小提琴家们,自小是神童的不少,但是短命的特别多。稍微近一些的是Michael Rabin (1936-1972),早期的有Josef Wolfsthal(1899-1930),以及这张唱片中的两位主角:Ginette Neveu(1919-1949)和Josef Hassid(1923-1950)。前者30岁死于空难,后者27岁死于精神方面的疾病。内芙是小提琴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我的感觉说是她的风格偏向于男性,细节处理却不乏清新秀丽。就个人听她拉的拉威尔的“茨冈”,开头那一大段引子华彩,极尽沧桑刚烈之感,遒劲浓重,听来令人绝倒啊。这张唱片所选择的小品中,克莱斯勒的“庄板”和“科莱里主题变奏曲”是不错的演绎,能够体现她的那些特征,就不赘言了。
哈西德1923年出生于波兰的一个贫穷家庭,早年丧母,由父亲抚养长大。但他很早就有精神疾病的征兆,曾一度因失忆而中断演出。虽通过治疗略有好转,而随后父亲的过世对他的精神又产生了严重的打击;1950年终因脑部手术失败而撒手人寰,年仅27。一代英才的命运竟然如此悲惨,不得不令人为之扼腕叹息!哈西德一生中的全部录音仅仅就是那8首小品,大部分是在他17岁的时候录制的;其间时时所体现的灵气与光华,让人忍不住地一次一次重温。埃尔加的“随想曲”录制了两次,前者是1940年;后者早一些,1939,也就是他16岁的时候录制的。我本人更喜欢他16岁时的演绎,听来节奏更加的自如,漂亮的连顿弓灵敏异常。老柴的“旋律”和马斯奈的“沉思”是被演绎得滥俗了曲子,说实在的尤其是后者,很少听;听得太多矫情的演奏,有点倒胃口。尤其是在“沉思”中,很多演奏滥用的表情滑指把曲子的氛围弄得极为不舒服。而哈西德的分寸感很强!演绎这段小品,发音柔美但是决不腻味,从音乐情绪上说他又是健康而富有真情的。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初听哈西德的演绎,可以用“怪”来形容我的感觉。弓法听起来很自由散漫,速度很快,音色有点“滑”,带着点“玩”音乐的味,真还有点不习惯。而听久了以后,倒是觉得别具一格,与埃尔曼的抒情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美感。萨拉萨蒂炫技的“木屐舞”,其间那种精妙灵巧的弓法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但就演绎上我个人的感觉,他拉的就很稳重,一点都不要刻意表现什么,一切都是自然流露的一种质朴之美。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阿赫龙的“希伯莱旋律”,觉得此曲是他这几首小品中的精华。曲中那种浓厚的阴郁,缠绵的幻想;以及中部激情的乐段,那带着点神经质的颤指,被诠释的出神入化。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氛围与感觉,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成熟,一种激情与抑郁的矛盾冲突。听哈西德的演奏,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一种理智的成熟!一点都不浮,运筹帷幄,这种难得的稳重,听的时候(尤其是在“希伯莱旋律”中)简直是不敢相信是一个17岁的少年的演绎!真是大将风度,少年老成!也许在仔细听过了他的演绎之后,才能够明白克莱斯勒所说的,“Hassid是两百年一遇的天才”。在群星璀璨的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早逝的哈西德也许只是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但是他在那划过天际的瞬间所发射出的眩目光芒是令后人是无法忘怀的。因为短暂,所以永恒。
今天,我们联想起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赫赫声名和内芙的默默无闻,不禁对历史的变幻无常、人生如寄感慨系之!内芙从1938年开始录制唱片。她的声音浓郁,音色变化多样,音准乾净利落。苏克的《四首小品》(作品17号)之二、之三,拉得神采奕奕;格鲁克的《旋律》有一种内心的不安和紧迫感,仿佛要急急地倾诉出来,塔蒂尼一克莱斯勒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倦怠无力,颤音拖泥带水,是内芙最失水准的演奏。在法国作品中,她演奏的德彪西小提琴奏鸣曲迷离恍值,是对诗意梦幻境界的探索;拉威尔的《茨岗》激越豪放,骨子里却是典雅的法国气质;肖松的《音诗》仿佛是对自己乖戾命运的预演。在协奏曲中,1945年的西贝柳斯是HMV唱片公司打井重整曲目、邀请内芙录下的。她的演奏充满了安静的抒情,句法的划分别具一种 清新秀美的直觉,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不追求耀眼的炫技,但整个演奏自有其内在的说服力;1946年录下的勃拉姆斯,即有紧张迅猛的气势,又不流于感情的歇斯底里,第一乐章的小提琴进入,一闪而过,稍有立足未稳之感,全曲的速度未作让步,显承出惊人的胆略和锐气。内芙对当时作曲家的创作很感兴趣,曾经演奏了许多新作品。普朗克(1899-1963)写于1942-1943年的小提琴奏鸣曲就是题献给她的。在此之前,普朗克已经写过两首小提琴奏鸣曲,但都不满意其中小提琴声部的写法,给毁掉了。现存这首惟一的小提琴奏鸣曲是普朗克为纪念西班牙著名诗人洛尔迦而写的。1936年,洛尔迦因追求自由共和的理想惨遭佛朗哥分子的暗杀(据说,洛尔迦的同性恋行为是遇害的另一原因),在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在这首小提琴奏鸣曲的尾声中,在钢琴奏出沉重的送葬钟声伴奏下,小提琴发出悲愤的哀鸣。内芙失事后,普朗克为她重写了一遍末乐章悲痛的急板,以寄托自己对这位才华不凡的女小提琴家的诚挚的哀思。
这八首小品分别是:
第一首埃尔加的《任性的女子》(La Capricieuse) 哈西德在这首曲子里显露了他高超的连顿弓技巧.虽然说不会连顿弓也不妨害你成为大师(象是奥伊斯特拉赫就不会连顿弓),可是会总是很好的.哈西德的连顿弓比起海菲兹的还是稍逊一筹,海菲兹的更灵巧自然些,哈西德连顿弓的速度比海菲兹只快不慢,痉挛性稍稍多一点,颗粒性是相当好的.尤其他这首小曲的处理,乐句上的rubato用的得心应手,真的象个“任性的少女“音乐特勾人!这一首相比海菲兹我更喜爱哈西德的演绎。
第二首,柴可夫斯基的《旋律》(Melodie Op.42) 和第三首马斯涅的《沉思》(Thais Meditation)这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热门曲子,也都是克莱斯勒和海菲兹的拿手好戏.要把这种曲子拉的出色,既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但又不做作;动听,而不流于庸俗,这就需要真功夫,哈西德做到了,的确算是杰出的大师!这是郑延益老师给予的评价.在没有听到他的录音之前我还觉得这种评价是不是过了点,一个当时只有17岁的孩子算得上是“杰出的大师“吗?可是听过以后我认为评价是中肯的。
首先讲音色:每一个真正杰出的提琴家,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音色,可以说是招牌了。老一辈的大师个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使人一听就知道是谁在演奏.当代的提琴家这个方面是不足的,虽说音色都漂亮,但是没有特色.(这跟现代的教学集各个学派之长,已经日趋统一了有关) 哈西德的琴音很特别,有力,浓郁,但是不硬也不压,极甜美又不腻,生气勃勃,朴素健康!录音相信已经打了些折扣,本人的现场一定更好.再说他的乐句,尤其这两首很特别,不同于以往我听过的任何提琴家.相当的富于情意,柔和真挚又干脆利落,独树一帜,不落俗套.总之特迷人!郑延益先生说他的琴音是:“青春的,却又是完全成熟的风格!“真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第四首是德沃夏克的《幽默曲》(Humoresque)在这首小曲里哈西德有个大胆的创新.这首本是克莱斯勒改编过来的钢琴小曲,我听过爱尔曼的处理是象克莱斯勒的.哈西德的处理却截然不同,速度快了不少,而且中段还不用双音,使得别有风味!克莱斯勒对此并没有反对,据说还借给他自己用来开音乐会的一只维奥姆的德·吉苏琴的仿制品,相信这就是录音时用的琴,而且克莱斯勒还为哈西德弹过钢琴伴奏!足见克莱斯勒对哈西德的推崇.
第五首《普莱耶拉舞》(Playera) 哈西德运用强烈的力度色彩对比,表现出了情绪上的极强的起伏,既强烈又婉转,热情似火的西班牙节奏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换弓完全不着痕迹,几乎每一个音都有变化,简直神了!他的8首小品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连续听十几遍都不腻。可惜这一首我没有听过海菲兹拉的,相信也非常棒!
第六首《木屐舞》(Zapateado)这首我听过好多的版本了,以前最喜欢海菲兹和美岛莉的.哈西德的速度并不比前者快,但确是最清楚的.尤其是那一段泛音!哇~~完全象是在吹口哨一样,纯净透亮,毫无杂音,是我听过最好的!这段快速泛音并不是特别难(我自己就能拉的较清楚,当然速度比他们略慢些)可是在如此高速下还这么清晰,甚至还有乐句音色上的变化这就特别难了!如果他的录音是未经剪接修补的话,那么他就真的以做到在提琴上随心所欲了!
第七首是那个巨难的《希伯莱旋律》(Hebrew Melody) 太动人了!凄婉缠绵,简直无法形容!大家还是自己去体会吧!不过,中段狂风暴雨的结尾还是在气势上略逊于海菲兹那种一气呵成,排山倒海的气势的。
第八首克莱斯勒的《维也纳随想曲》我有幸收藏一张克莱斯勒本人的录音,只能说克莱斯勒的浓郁,哈西德的清香,各有千秋!至于那一段三度双音旋律,只有克氏和哈西德是真正拉准了的.象是帕尔曼,西绮崇子(我并不喜欢这个日本女小提琴家,但是她拉的克莱斯勒作品除外)都没有拉准,连爱尔曼都不算是真正准。
下面引用郑延益先生一段话作为结尾:“有一件鲜有人注意的事!可有谁听过海菲兹拉《爱的忧伤》、《美丽的罗丝玛琳》、《维也纳随想曲》等的唱片?理由我个人认为很简单,海菲兹不想在克莱斯勒的范畴里和其斗!自从16岁的海菲兹在卡内基登台以来,他已成为小提琴学者的样板,至少是技术样板,这块板整整屹立了70多年,尽管出了多少帕格尼尼专家,始终无人与之争,听了哈西德后,我感到的确可惜,他极有可能继承海菲兹。可是我又想到,一个17岁的青年,如此热情、早熟,却又抑郁,从揉音颤指、连顿弓又显示出一定的神经性的抽击,二者结合起来看,那么他所以会患精神分裂症而夭折,就不是偶然的了。所以还是大器晚成较好些,早熟的天才是危险的!”
许家兴丨哈西德,27岁早逝的小提琴旷世奇才
——兼读《春风风人》
古典音乐和小提琴的爱好者,对于哈西德的名字并不陌生,而郑延益先生的文字却恰如其分和入木三分。‘读郑延益,听哈西德,’这是我总结的欣赏经典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两句话,虽然外行,但还不至于信口开河。
《春风风人 :郑延益乐评集》是我最爱读的乐评著述之一,之所以常常翻看,因为仰慕和钦佩曾经作为上音的著名小提琴教师、要求学生将小提琴像海菲茨那样拉出银子般音色和葡萄酒般韵味的郑老先生的真知灼见与渊博学识。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参见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m/lioufan)的著作我读过两部,字字珠玑,郑老先生能被李教授誉为‘亚洲第一乐评人’,应是来自民间比金质勋章还要分量的荣誉,弥足珍贵。
以下引号中的文字,转录于《春风风人》中《小提琴史上的一位奇才》一文。
“被克莱斯勒誉为200年来才得一见的哈西德(Hassid),是小提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奇才,他所遗留下来的唱片仅有8首小曲子,但这8首小曲子所显示出来的惊人才华已足以证明克莱斯勒所言不虚。而且除克氏之外另外还有一位有力的证明者穆尔,一位被公认的‘钢琴伴奏之王’,找他合奏过的名家不少,几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声学家、器乐家都包括在内,但他却被哈西德的琴音所迷倒,穆尔说:‘在肯定克莱斯勒和海菲茨的同时,我个人认为哈西德的琴音是最迷人的。’使他在为哈西德伴奏时,两次沉醉在他的琴音里而忘记进入伴奏。能仅仅依靠8首小曲子,就能使自己在乐坛上名垂不朽,也只有哈西德一个人了!”
EMI公司在1940年灌录了哈西德这8首小曲子的唱片,我收藏的是英国TESTAMENT公司的CD版本。TESTAMENT主要从事将百年老厂EMI的录音宝库中尘封已久的唱片转制为CD的‘善事’,这一张哈西德,就是一件珍贵的难得。
第一首:埃尔加《任性的女子》
“小提琴有一项人人所向往的绝技,连顿弓,这项技巧并不重要,没有它并不妨碍你成为大师(奥伊斯特拉赫就没有这个本事),可是自从海菲茨将它录成唱片后,就成为每个提琴家所追求的绝技,这首乐曲是表演这项绝技的一首曲子。”“本来小提琴技术最忌痉挛性的动作,唯一的例外是‘连顿弓’,因为它似乎是天生的,教不会的,只能通过模仿自学,哈西德也说他是学了好久不会,有一天才突然抓到的。”
第二首:柴可夫斯基《旋律》
第三首:马斯涅《沉思》
EMI选录的“这8首曲子,可能是煞费苦心的,因为他们都是克莱斯勒或海菲茨的拿手好戏,这两首都是脍炙人口的热门曲子。”
“每一个真正杰出的提琴家,都有他独特的标识--与众不同的琴音(Tone),这等于是每一个大师的招牌。帕尔曼等虽然音色漂亮,但是没有特色,不能使人一听就知道这是帕尔曼。哈西德的琴音却是突出的,不同于我所听过的任何提琴家的发音,有力、但不硬不压、不带丝毫金属声,听起来极甜美,但朴素健康,生气勃勃,好似丝毫不施脂粉的少女,但是即使在高档器材上,也不容易重现它的音色。”
“在音乐的处理上,他的造句,有时很特别,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却又柔和而富于情谊,不落俗套,这是一种独树一帜,真挚朴素,青春的,却又是完全成熟的风格,我听到现在仍然无法相信,这是一个17岁孩子的演奏,的确是一朵奇葩。”
第四首:德沃夏克《幽默曲》(点击左侧下载)
“这首由克莱斯勒改编过来的钢琴曲子,几乎成了克氏的专有品,其他人的演奏录音不多,因为到了别人手里,它就不登大雅之堂,成了真正的‘小’曲子,不值得录唱片。克氏还为哈西德弹过钢琴伴奏,以一个17岁的少年而对着65岁的大师,小提琴之王,既在其羽翼的庇护之下,却又够胆以崭新的风格演绎这位权威的专有品,不受其影响,无怪乎克氏称之为200年才得一见的天才,只有天才能如此大胆地创新。”
第五首:萨拉萨蒂《普莱耶拉舞》
第六首:萨拉萨蒂《木屐舞》
第七首:阿克隆《希伯莱旋律》
这3首“是本张唱片的顶峰高潮,”普莱耶拉舞“听起来并不难,我不知听过多少人演奏过,自己在年轻时也学过,是我最喜欢的舞曲之一,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见过如此西班牙节奏风味十足,热情似火,却又恰如其分的精彩的演奏。哈西德用强烈的力度,色彩的对比,表现出了情绪上极强的起伏,既强烈却又婉转抑郁,全曲的情调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讲到他的无懈可击的技巧,最惊奇的应该是他的换弓,不着痕迹,天衣无缝的弓根换弓(弓尖较易,弓根难),是小提琴最难的一项技术。真正天衣无缝的弓根换弓,极其少见,克氏及年轻的海菲茨可以做到,第三个我听到的就是哈西德。”
“《希伯莱旋律》是海菲茨的绝活,我没听见过第二个人演奏过,原因可能是没人敢捋虎须,可是哈西德敢!除开中段狂风暴雨式的结尾,比海菲茨的气势略逊之外,完全可以与之对抗,恐怕举世除哈西德之外,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了。”
第八首:克莱斯勒《维也纳随想》
“克莱斯勒《维也纳随想》几乎是每一个小提琴家必拉的作品,妙的是海菲茨似乎是唯一例外,理由我个人认为很简单,海菲茨不想在克氏的范畴内和其斗!哈西德的演绎可以说是克氏本人之外全无敌手。”
哈西德1923年出生,录制这8首小曲时年仅17岁。1943年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7年,1950年因为脑部开刀之后罹患脑膜炎,27岁早逝。
所以,郑老先生说:“听了哈西德之后,我又突然想到,一个17岁的青年,如此热情、早熟,却又抑郁,从揉音颤指,连顿弓又显示出一定的神经性的抽击性,二者结合起来看,那么它所以会患精神分裂症而夭折,就不是偶然的了。所以还是大器晚成好,早熟的天才是危险的!”(来源:静介的博客)
哈西德,念念不忘
天妒英才,用这个熟语归因约瑟夫·哈西德的死,似乎无懈可击。可是,这位学了一年小提琴就能登台、时年仅仅6岁的小提琴演奏天才,才华从何而来?上天的眷顾。真是无处去问,既然给了这些举世无双的天人以出众的才华,为什么又要将不可逆转的精神疾患注入他们的身体?像纳什,面对一大堆在我们常人看来杂乱无章的数字能理出头绪来,却总也遮挡不住耳边无休无止的幻听——他疯了。我们看着近乎木讷的纳什迟钝地走上诺贝尔经济学奖领奖台的时候问过天,天才与疯子之间的那道壁垒,为什么要修筑得薄如蝉翼?
你已经知道了,约瑟夫·哈西德是个精神分裂症的受害者。这位在27岁那年就死于脑部手术的来自波兰的天才小提琴演奏家,在琴弦上自由挥洒着自己对音乐独一无二的理解的同时,遭受了怎样的生活磨难?家境贫寒,母亲早逝,少年时已露精神分裂症的端倪。还好还好,1937年,14岁的哈西德在比利时的夏令营遇到了一位可心的姑娘。可是,生性敏感的他,怎么可以在如枝头的嫩芽那般脆弱的时候遇到爱情呢?那姑娘,与他的宗教信仰相异。这个,在上世纪30年代的欧洲,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双方家长的撕扯下,这段感情有开始没有结果。不,有结果,就是哈西德的精神状态又下了一个台阶。两年以后,哈西德进录音棚陆续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小提琴小品,其中,有柴可夫斯基的《旋律》。
如同马斯涅的《沉思》,《旋律》也是一部被小提琴演奏者反复操练的著名小品。现在,听哈西德的录音,虽丝丝作响的微弱噪音提醒我们那个时候的录音技术跟今天无法比较,可是,哈西德的技术、对音乐排他的理解以及十几岁少年独有的愣和冲,再加上十几岁少年难有的坎坷命运融合成哈西德的《旋律》,让录音技术的差池变得微不足道。一开始,哈西德就把柴可夫斯基原本应该温和的《旋律》峭拔起来,听着不由得担忧才开始就已经高潮了接下来的音符该怎么安置?哪里想得到在别人那里也许是高潮在哈西德这里就是开始,听呀,听哈西德一次次用一把小提琴将柴可夫斯基的小品演绎得让我们听到了惊涛拍岸的效果,心里的那根弦被拽紧了,被拉细了——受不了了。哈西德也受不了,所以,在每一次音阶的最高处,他总会示弱一样回身怯懦地问我们,“对吗?”听哈西德,是一种需要付出的享受——让心脏在比琴弦还细的游丝上忽上忽下。这种需要付出的享受,总让我们要问自己:我们停一下?不行,哈西德录音的魔力就在这里:听着让你发疯,不听让你念念不忘。
如果知道哈西德会被自己的琴声逼疯,我们到底要哈西德绝世的录音还是要中庸但能活到老年的哈西德?两难的选择都不让我们去做,这以后的哈西德要么沉静地站在舞台上或者录音棚里与他的小提琴互诉衷曲,要么举一把刀欲砍杀自己的父亲,直到父亲离世他不得不住进所谓的疗养院。
1950年11月7日,哈西德被推上手术台做一个脑部手术,从此没有醒来。
从资料看,哈西德在进疗养院之前曾经在伦敦演奏过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据说非常完美。没有影象留存于世,我们只能想象一曲完美的勃拉姆斯能够达到怎样的境界。说实话,不能想,想到,就痛彻心肺。
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小提琴演奏天才会一一早殒?像Josef Wolfsthal(1899-1930),Ginette Neveu(1919-1949),Michael Rabin (1936-1972)。无以问苍天,只好再一次用“天妒英才”来逃遁。(来源:wumei2215的博客)
再提醒一下,文末阅读原文提供了哈西德录音的云盘下载的链接,密码: 7u3j,第一次点击显示失效的话,就再点一次。欢迎分享哈西德到朋友圈。
古典音乐微信群欢迎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