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期末考试背谱痛苦吗?送你《钢琴背谱十法》丨是李斯特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丨他极大丰富了钢琴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效果。
基辛演绎李斯特《爱之梦》
我所了解的李斯特
一、我所了解的李斯特的历史地位
李斯特(1811—1886)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重要代表人之一。他于1871年任布达佩斯音乐学院院长,从事教育、指挥、创作、演奏以及大量的音乐社交活动。1865年接受了教会授予的神父称号。
他将有着“小提琴鬼才”之称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练习曲改编成了《帕格尼尼练习曲》,因此还博得一个“钢琴魔鬼大师”的称号。从他的高难度的作品中来看,说他是一代钢琴大师,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就在他处于演奏生涯巅峰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掌声震天的舞台,把注意力转向了交响乐体裁,首创了“交响诗”(Symphonic Poems)或“管弦乐诗”(Orchestral Poems)这一新的体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19642vnoq&width=500&height=375&auto=0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S.97)
虽然李斯特晚年成为神职人员,但在作品之中,充满着艺术生命而流传于世的不是宗教性的清唱剧,而是大量的钢琴曲和交响曲,大量的改编曲、狂想曲、奏鸣曲以及标题交响诗等等。他的钢琴改编曲有百首之多,其中包括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舒伯特、舒曼的许多歌曲,瓦格纳、格林卡的歌剧选曲等等。在钢琴方面,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而他本人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不论是在演奏还是在创作中,都可以把钢琴演奏技巧发挥到极致。他的技巧创新不纯粹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在作曲方面,李斯特创有大量的标题性的作品,扩宽了钢琴和管弦乐的表现领域,促进了欧洲标题音乐的发展。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的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在音乐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了交响诗体裁;李斯特是继柏辽兹之后最重要的标题音乐作曲家。
卡洛琳·维特根斯坦曾这样赞美他的音乐:“我非常感谢您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来聆听您的音乐,她就像栖息在我们想像之河岸头的海上女妖塞人,充满了迷人的诱惑,有表达出来我们由于她们那使人销魂的房中香水的消逝而发出的尖叫。感谢您的音乐,她表达出的谦恭使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认识,当我们的灵魂被悲伤之剑刺穿时,那种绝望使我们对刀剑毫不畏惧。感谢那些一个人只有在晚上向星星才倾吐的悲歌,那些将我们的灵魂托付在她们的羽翼之上的祈祷。先生,我心中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激情和美好的事物,我知道激情背后所隐藏的奥妙,我敬重壮观和美妙。希望这些想法能够让您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凡有过悲壮和悲伤感情的人,无不被您的作品激起强烈的钦佩。”由此可以得知,李斯特的音乐的表现力有多么的强。
我觉得,他的音乐风格是华丽辉煌、气势劲拔,钢琴技巧之高是罕见的。他卓绝的钢琴演奏技巧(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是可以从他的高难度的钢琴作品中可以看出)以及大量钢琴作品,大大扩展了钢琴表现领域。但是,作为一个炫技大师,他经常擅自改动他人的作品,来增加自己想得到的效果(参考一些资料所得出),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他的钢琴作品非常难,技巧性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作为一个钢琴家,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按照谱子,正确地弹奏音乐,所弹奏出的音乐应该与当时作曲家的心境和当时钢琴弹奏时所注意的要求相互符合才行。李斯特是一个认为音乐应该有她本身的思想的,是有内涵的,是高尚而进取的,例如弹奏他的《匈牙利狂想曲NO.11》,就是以匈牙利当地的吉普赛人的音乐作为作曲的基础的,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色彩,非常的豪迈、大气和热情,洋溢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他结交了像雨果、海涅、萧邦等这样有思想、与时俱进的人,导致他的世界观更复杂,一生受各种思想的影响,晚年又成为神父,但是,我觉得他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像他的钢琴作品《里昂》,就是描写里昂工人起义时的情景;匈牙利革命失败后,他又写了钢琴曲《送葬的行列》,表达了他沉痛的心情;随后,又写了《英雄的葬礼》以此来悼念烈士。种种现象都可以表明,李斯特的音乐是有内涵有深度的,是一个非常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他的钢琴作品热情奔放,充满诗意,辉煌大气;他的交响曲想象丰富,光彩逼人;而他的宗教作品动人而富有灵气。
作品中以十三首《匈牙利狂想曲》(在钢琴作品中占重要地位),二十四首《超级练习曲》,《帕格尼尼练习曲》等改编的钢琴曲最为著名。交响诗的作品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首交响诗,以及交响曲《但丁》《浮士德》、两部协奏曲、小协奏曲《死之舞》声乐作品等,都是西方古典音乐创作中的杰作。李斯特还写过《肖邦》《论未来的宗教音乐一文》《匈牙利的茨冈人及其音乐》等书籍。由此可以得知,李斯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音乐家。
《前奏曲》是李斯特所创作的交响诗中最伟大和结构最完美的作品。
原来这部作品是李斯特未发表的一部男声合唱的管弦乐序曲,后来才改成交响诗的。李斯特选择了法国诗人拉马丁诗集《诗的冥想》作为音乐的文字说明。
“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只不过是由‘死亡’唱出第一个音的一曲无名之歌的前奏。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但最初的幸福和欢乐,怎能不受暴风雨的袭击,以至好梦被惊破,神龛被摧毁;在残酷的打击下,怎能不冲出暴风雨,投入宁静的乡村生活,从回忆中去寻求安慰呢?可是,人总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温馨的隐退生活,当小号吹出警报的信号时,他立即冒险上阵,不管号召他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战斗行列;为的是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和获得力量。”
《前奏曲》全长419小节,虽然分量还不及贝多芬《英雄》的第一乐章,但是却花了李斯特1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是一首很典型的传统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分主部、连接部、副部主题和展开部,然后是柔和的慢乐章,最后的乐章,又是由主部的再现和尾声组成的。(施忠老师说的)拉马丁的《诗的冥想》中所描绘的人生历程,和乐曲各段的内容是相互吻合的。前奏曲分四部,第一部“爱情的欢愉”,第二部“生命的风暴”,第三部“田园牧歌”,第四部“胜利的战争”。
引子中出现的疑问动机“do—si—mi”,代表着对人生意义的疑问,在各段落中加以变形,称之为“主题变形”。它衍生成雄壮的第一主题,展现出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接下来的两个抒情旋律都是从引子的疑问变化而来的,表现了“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充满温暖和幸福感。乐曲的中间部分分成两个段落:紧张不安的音响,刻画人生道路上经历的暴风雨袭击;双簧管奏出的明朗安详的曲调,写乡村的宁静生活。田园曲般的音乐逐渐激动起来,铜管吹出号角声号召主人公重新投入战斗。原来柔和温暖的爱情主题,变成了一支战斗进行曲,主人公在战斗中恢复了自信和力量。最后,主部的再现,辉煌而壮丽,全曲就是在这种生气勃勃、精神焕发的气氛中结束的。( 作者:张洋,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29a1nru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布伦德尔解说并演奏李斯特旅行岁月·瑞士意大利
《钢 琴 背 谱 十 法》
一、背谱起源
从李斯特(19世纪)开始,背谱演奏慢慢成为钢琴音乐会的基本要求。 这是历史的必然。 钢琴演奏技巧在浪漫时期飞速发展,钢琴这件乐器本身也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键盘宽度的增加在拓展音域范围的同时也增大了演奏难度。更加激情的音乐使弹奏速度和大跳距离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一边看谱一边弹奏的演奏方式在各种令人眩晕的惊人技术片段中再也行不通了。因此,专注于键盘和双手的背谱演奏成为唯一选择。
二、高效背谱
据前苏联钢琴大师阿什肯纳齐自己介绍,他“吃透”一首小品只须一两个小时,最多不超过一天;“吃透”一首贝多芬奏鸣曲只须一两天,最多不超过一周,可见他熟悉和记忆一首作品的速度之惊人。 同样, 英国钢琴家斯蒂芬·霍夫曾透露,他在读大学期间几乎每周完成一首大型作品,其效率之高也属罕见。 因此,寻求高效的背谱之道是每一名专业钢琴学生的必经之路。 以下是我最近几年在演奏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相关研究情况。
三、背谱法分类研究
1.动作惯性记忆法。
这是背奏的根本要求,是演奏者对于作品掌握的熟练程度的直接体现。 对于演奏而言,即使能将乐谱默写下来也并不代表能在舞台上准确流畅的演奏。只有通过大量练习,使动作形成连续性,即便以“心不在焉”的状态也能准确、流畅地演奏才算是达到了登台的基本要求。
因为音乐是连贯进行的时间艺术,容不得在演奏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学生的指法运用很随意,他们的“忘谱”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记忆障碍,而是由于动作惯性紊乱造成的。 因此,养成在识谱阶段就编订指法并严格执行的好习惯是绝对必要的,只有固定的指法才能加快动作惯性的形成并且不断巩固下来。 另外,慢速段落往往由于技术上的轻松而容易被忽略,练习不足会导致动作熟练程度的欠缺,继而引发忘谱。 因此,适当增加慢速段落或作品的练习时间是相当必要的。
2.键盘位置记忆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调性比较复杂、 调号和临时升降记号繁多、把位变换频繁的作品。 出于乐理与和声写作的要求, 乐谱中往往会出现较为复杂的音高记录方式, 比如重升G, 虽然在理论上绝对不能用还原A来代替,但在键盘上确是还原A,因此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音符时无需去记忆它到底是重升G还是还原A, 而是直接记忆相应的键盘位置就行了,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乐谱的复杂程度。
3.和声分析记忆法。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音乐的创作基础就是和声体系,而钢琴的发音原理使其具备比任何管弦乐器都复杂得多的和声运用,因此,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和声知识对辨识和记忆乐谱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国内的专业钢琴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点遗憾:一是各专业院校的和声课程往往开设较晚,只有高年级学生才能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二是有些学生以一种较为孤立的方式来学习和声等专业理论课程,在实际的练琴过程中并未将其与钢琴演奏相结合,因此,学得深不如学得活,关键是要学以致用。
4.结构分析记忆法。
此处提到的结构并非完全指曲式结构的划分, 而是包括对作品中所有音乐元素或动机的发展分析。 通过对作品发展的脉络和线索进行梳理, 作品在头脑中形成从整体到局部都能清晰回忆的印象, 这将大大提高背谱的把握性。比如,运用所学的曲式知识对奏鸣曲的调性分布做一简要分析, 对比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副题部分存在的调性差异, 就能避免前后混淆这一奏鸣曲背谱过程中的“常见病”;再如,将复调作品分成若干小段(一首常见的两页长度的平均律中的赋格最好细分为8至10段), 将其编号并做成纸签条,然后自己抽签背谱,如果每次都能顺利完成,那么即使是在舞台上出现一些意外也不会“致命”,因为每一小段的开头都是一个“紧急出口”,就算出错也能让演奏继续下去。
5.内心听觉记忆法。
大量听唱片的众多益处不言而喻, 除了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演奏提示和音乐处理的启发之外, 还能帮助记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头脑中能预先“听到”即将弹奏的音符, 有时就像在视唱练耳课上进行听力训练一样,这时,即便演奏者忘却了演奏的动作和键盘位置,
也能跟随内心听觉记忆顺利演奏下去。当然,这种方法对演奏者本身的素质要求颇高, 一般较适合于具有绝对音高辨识能力的演奏者(据估计只有约两百分之一的人具备这样的天赋)。 尽管这种绝对音高辨识能力很难依靠后天的培养而形成, 但是学习钢琴专业的学生由于听辨钢琴声音的时间较长, 因此完全有条件加强对自己内心听觉的培养。 没有可靠的资料显示贝多芬拥有绝对音高辨识力, 但是在他完全聋了以后仍能依靠强大的内心听觉创作出众多经典作品, 这足以说明内心听觉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6.乐谱视觉记忆法。
顾名思义,通过反复看谱在头脑中形成视觉映像,就像是对于某一图形的记忆一样。这样,当演奏者在背谱演奏的过程中,眼前会浮现出乐谱的内容,演奏者会产生仍然是在照谱弹奏的感觉。
7.变换速度记忆法。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动作惯性的记忆永远是最不需要劳神费心的方式,只须机械的重复练习就能形成。但是这种最“顺其自然”的方式却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即很容易产生对弹奏速度的依赖。惯性与速度成正比,这个物理定律在钢琴演奏中也是成立的。因此,以极慢的速度完整地背谱是检验背谱牢靠程度的重要方法, 因为在慢速弹奏的过程中,动作惯性消失殆尽,只有真正在头脑中清晰地存有乐谱的人才能完成慢速背谱。
8.分手练习记忆法。
绝大部分钢琴作品总是将旋律和技术任务更多地安排给右手弹奏,因而右手的印象总是最深刻的。而左手通常以承担伴奏部分为主,不但容易被忽略,而且缺乏旋律性的织体有时确实更难记忆。因此,在舞台上右手忘谱的概率极小。 针对这一情况, 演奏者应单独将左手部分背熟,消灭忘谱的隐患。 当然,如果作品的旋律不在右手上则需反其道而行之。 我就曾在个人独奏音乐会上出现过一次右手忘谱的“小事故”,那是因为旋律在左手上造成的。 总之,分手背谱是保证演奏完整性的必要手段。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种背谱方式完全不适合三声部或以上的复调作品。因为在这类作品中,中间声部往往是由双手交替完成的,单手背谱必然造成中声部的支离破碎,这样的背谱是有害无利的。
9.无琴无谱记忆法。
在背谱的后期阶段可以尝试完全在头脑中“默弹”的方式来加深印象, 如果能够清晰地在想象中弹出每一个具体的音符而非一片音流, 则背谱的熟练和牢靠程度已达到可以登台的标准了。
10.演习检验记忆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正式登台之前,如能安排几次“模拟”演奏,往往能暴露出一些平时没有觉察到的隐患;同时,“模拟”演奏也是对演奏者综合运用各项背谱能力的一种特殊训练,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记忆总是与遗忘并存的,钢琴大师约瑟夫·霍夫曼曾说过, 保证曲目量的唯一办法就是经常把以前已经掌握的曲目重新练过,这与孔子“温故而知新”的古训不谋而合。上述的十种记忆法都是背谱的辅助手段,真正的要害是“重复”,只不过这种重复需要头脑:演奏者应当根据作品的特点结合自身条件将各种记忆法加以综合, 灵活运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作者:毛冀钰,四川音乐学院 钢琴系)
本书导读: “李斯特传统”这一提法,常常泛指对音乐的态度,同时特指对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的态度。有关李斯特人格魅力和演奏绝技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一代一代往下流传;但运用曲目和演奏实践的可靠原始资料进行考察,力图对这一提法做出严肃阐释的却寥寥无几。奥古斯特·戈莱里希的日记就是这样一种原始资料,其中讲述了1884年到1886年他作为李斯特学生和秘书的经历。本书可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欢迎学术讲座公众号
听课
热爱古典音乐,岂能不加强人文修养?
为您推荐最好的人文社科艺术视频课程!
来这里见大师
古典音乐微信群开放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