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指挥大师克伦佩勒丨与福特文格勒截然相反的指挥风格及其人生经历

2016-03-17 刘自立 西方音乐评论


奥托·克伦佩勒(也译作克伦贝勒、克列姆佩勒,Otto·Klemperer,1885年5月14日—1973年7月6日);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犹太人;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作品最顶尖的诠释者之一。有着绝佳幽默感,话锋辛辣的克伦佩勒,其个人经历与遭遇极富戏剧性,1930年代期间曾遭纳粹迫害被迫逐出德国,尔后颠沛于奥地利、瑞士、美国等地,再加上罹患脑瘤、循环性精神病,其前半生可谓备尝艰辛;尽管如此,克伦佩勒鲜明的艺术性格与特出的指挥才华仍使他在晚年时挤身20世纪最杰出指挥大师的行列——对原谱的完全忠实与钻研是克伦佩勒处理任何作品的基础。曾经担任布拉格德意志歌剧院,汉堡歌剧院,克罗路歌剧院,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匈牙利布达佩斯国立剧院等等著名乐团的首席指挥及相关指挥工作。在希特勒上台后,解除了他的一切职务。后逃亡美国,把洛杉矶交响乐团训练为一只世界顶级乐团。很庆幸的是克伦佩勒留下了很多立体声的录音。我知道这位指挥家是在高中时候,并不是因为他的指挥艺术,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趣闻——一个大烟鬼,不抽烟斗就不能指挥,一个巨人指挥家(指的是身高)等等。克伦佩勒是一个内心复杂的人,常常受到郁闷情绪的折磨。后半生,特别是因他对德奥古典作品的诠释而享有盛誉。


莫扎特《魔笛》(盖达/雅诺维茨/克伦佩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63ggtich&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早年即作为马勒的助手开始职业生涯,他对于马勒的作品,特别是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绎一直具有经典文献的地位;克伦佩勒二三十年代大力提携的一批现代派作曲家,特别是他们的歌剧作品,也一直以克伦佩勒的诠释为经典;五十年代早期,克伦佩勒也成尝试以古乐复兴风格演绎巴赫的作品;至五六十年代,克伦佩勒成为当时唱片业如日中天的百代公司的看家指挥,他对于德奥传统作品,即从巴赫,莫扎特,到贝多芬,及至门德尔松,舒伯特以后,再一直到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乃至马勒,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作品,都给出过权威性的诠释。作为指挥家的克伦佩勒早年以积极支持现代派和先锋派作曲家而知名,二战后则成为德奥传统作品最著名的演绎者,这其中的转变,他自述只是随着听众兴趣的转移,但是研究者亦认为也包含了他自身兴趣的变化。  




   克氏身逢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无调性音乐汇合,交叉和冲撞时期。1933年,在纳粹当权之前,克伦佩勒是当时古典音乐最为权威的解释者。他高大而略嫌憔悴的身影,被形容为高翔的音乐雄鹰。





克氏的指挥是以严格遵守音乐文本而驰名于世的。他从来不哗众取宠,炫技走噱,自始至终对乐队进行完全的掌握。对乐队的平衡有很好的感觉,以期使音乐直趋音乐的本质。他的詮释虽一丝不苟但决不木纳。他对音乐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忠诚,是他那一代的指挥难以企及的。




Bach丨St Matthiew Passion Klemperer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54fkdpok&width=500&height=375&auto=0




星从天降丨记德国大指挥家奥托.克伦佩勒


  奥托·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德国著名的大指挥家。他的名字在音乐爱好者里并不陌生。但是对他传奇式的生平和他的指挥艺术之细节有所了解的人却不多。

    当我们熟悉的另一个伟大指挥家福特文格勒的音乐在市场和家庭音乐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大该忘记了克氏和福氏刚好截然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指挥风格及其人生经历。


    当福特文格勒在纳粹的刺刀下将贝多芬的交响乐推向极高之域的时候,克伦佩勒的命运却是极为严酷的。作为一个犹太人,作为一个所谓布尔什维克分子,等待他的命运,自然是流亡。于是,当老福在纳粹的舞台上玩弄他的自由速度和“唯意志论”的时候,克氏以他的绝对忠于节拍的,决不虚设的,直取音乐本质的,正大光明的风格,进入所有古典音乐的领域,从贝多芬,瓦格纳,马勒到二十世纪的现代音乐如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和兴德米特等人。我们看见了两个巨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只是聆听富特文格勒,我们还是只知道事情的一半,而分“成两半的子爵”的神话,要求我们的全知或者说近于全知。




    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克伦佩勒在1973年7月8日以88岁高龄辞世于苏黎世。那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急剧转衰。这是由于困扰他一生的脑瘤和半瘫痪所致。他的两个儿女在他身边守护。克伦佩勒的遗体就葬于该市的犹太人墓地。

    克氏身逢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无调性音乐汇合,交叉和冲撞时期。1933年,在纳粹当权之前,克伦佩勒是当时古典音乐最为权威的解释者。他高大而略嫌憔悴的身影,被形容为高翔的音乐雄鹰。

    流亡期间,指挥家一直被他的精神衰弱之疾困扰着。1939年他做了脑瘤手术,并留下了行动不便和半瘫痪的后遗症,以至遭至其他许多不适。他几乎深居简出,很少客串于各个乐队之间。



    1950代即在他年届七十高龄时,他才作为托斯卡尼尼的继承人,重开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新河。他的前驱和先锋地位再次受到肯定。由于意志的张扬,这个老人,鹰一样的面容因扭曲而变成了一副面具,他高大的身躯佝偻,音乐在他的手里臻于绝美之境。

    在他最后的岁月里,作为柏林爱乐乐队的首领,克伦佩勒的指挥被看做是一块完整的岩石和精神上的权威。他的节拍控制和总谱解释,他的对演绎的正确性的坚持,使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马勒的音乐得到再生。

    克氏的指挥是以严格遵守音乐文本而驰名于世的。他从来不哗众取宠,炫技走噱,自始至终对乐队进行完全的掌握。对乐队的平衡有很好的感觉,以期使音乐直趋音乐的本质。他的詮释虽一丝不苟但决不木纳。他对音乐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忠诚,是他那一代的指挥难以企及的。

    奥托·克伦佩勒1885年5月14号在德国的Breslau出生(现在是波兰的Wroclaw)。他的父母都喜欢音乐。父亲是个商人。他四岁时,母亲给他上了第一次钢琴课。直到他恋爱时,他都用着这架钢琴和这把小提琴。

    纳粹时代,由于他热衷于新音乐和歌剧的所谓分段处理技巧(staging)而被视做文化布尔什维主义者。1933年,因为对于所谓“文化进步”事业有所贡献,克伦佩勒荣获兴登堡总统颁发的歌德纪念奖。得奖以后不几年,他就从伯林国家歌剧院的职位上被解职。其后所有的资产都被征抄并作为他被逮捕的抵押品。

    1934年,克氏是作为世界著名指挥前往美国的。他在纽约,费城,彼茨堡领导管弦乐队,并在洛杉机爱乐乐队担任指挥半年。

    克伦佩勒还是一位做曲家。他的音乐有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五部歌剧,一部弥撒曲,一些歌曲,所做作品都是调性音乐。虽然他的作品几乎无一受到广泛认可。

    克伦佩勒排练时的粗暴的脾气也是很知名的。一次,一位乐手因为在排练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的时候节拍稍稍有误,老克几乎不是在用语言向他狂吼!


 指挥家间的最萌身高差……

    16岁就身高而略嫌笨拙的他(他身高6英尺5英寸)宛如巨人。他在伯林师从于Kwast Scharwenka,并在Hans Pfitzner.的率领下参加了音乐比赛。他是一位出色的乐器演奏家,但却因为极度的神经紧张不适演出而转向指挥和作曲。

    1906年作为指挥家他初次登场,指挥曲目是雷哈德的《下界的俄尔甫斯》。马勒在场听后,被这位年轻人的艺术所感动,为他推荐了布拉格德国剧院的职位。以后,马勒又推荐他去汉堡歌剧公司和斯特拉斯堡的歌剧管弦乐队。

    1917年,克伦佩勒去了科隆,这时,他指挥歌剧和交响乐。1924年,他作为歌剧指挥回转伯林的Volk-soper。1927年,又前往政府资助的Krol歌剧院。

    1919年,他和一位女高音演员结婚。妻子改变了她原来信奉的罗马天主教。

    1926年元月15日,指挥家首次登台纽约,届时他担任纽约交响乐乐团的客席指挥两个月。那时候,他引入了马勒的第九交响乐和雅纳切克的"Sinfonietta."

    1931年,克伦佩勒完成了他在科隆的任期,遂进入他的事业的颠峰期以至至今。虽然他投身于古典作品,但是对于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和兴德米特的作品也兴趣盎然。

    1939年,克伦佩勒因脑瘤手术缺陷,致使他的右半身限于瘫痪。他身带残疾出席音乐会是在1941年了。在纽约的Rye,地区警察甚至将他拘捕,说他是“危险和神经病”人;两天后,经过医生的检察,断定他是所谓的“喜怒无常和神经衰弱”,但是并无危险而获释。一旦如此,指挥家很少再在公众场所出现。只能在一些很小的音乐团体上活动。1946年他离开了纽约回到布达佩斯,担任歌剧院的音乐总监。    是录音为他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1951年,他在前往蒙特利尔的时候,在下飞机时磕伤了臀部,直到1955年,他才发现他已经能够站立起来,而他的指挥,是坐在轮椅上进行的。

    克伦佩勒的新生是和伦敦的爱乐乐团的合作分不开的。他指挥该乐团达十四年,指挥成为他的生活。加上他长期录音,成为需求量很大的指挥家,特别是在德国的古典乐迷当中。

对原谱的完全忠实与钻研是克伦佩勒处理任何作品的基础,而谨慎的速度处理,对清晰与平衡的追求,以及对声音明亮的要求亦为他的重要指挥特质。在1952年与EMI签约后,通过EMI当家制作人莱格与唱片的推波助澜,使得他的声名得以远播于世界各地,而这些充满着他个人风格与力量的唱片也可以解释为何他得以名列大指挥家之林。


    英国公众和乐评界也对他恭敬有加。1967年,在马勒第九纪念演奏会上,观众宁神静气,站立着,等他走到指挥台上。只有一位指挥家原来享受过这等殊荣,他就是托斯卡尼尼。老托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二战期间。

    1965年,克氏的夫人过世。他只有仰杖他的女儿。1977年,他应邀前往以色列演出。并享受移民的待遇。虽然他的晚年住在瑞士,但是他同时是西德和以色列公民。

    最后的岁月,克伦佩勒在指挥台上形象是令人遵从,怜悯和敬畏的。一个腿疾者,吃力地向前移动,自己坐下,用他那脑瘤后遗症者留下的持久的痛苦望着乐队。然后用他的巨大的手腕,命令般地一击。

    手到心到——指挥!没有任何虚饰,任何浅薄的表面效果。他的节拍趋于较缓较慢,前行,在蠕动中截止。这就是他的权威解释,他使音乐产生一个整体感,而观众几乎是以一种宗教的反映和他沟通。极其明显,无论是他的音乐分句还是整体结构,都体现了德国音乐的精神。

    他是德国学院派的硕果仅存者。在这所学校里,他被介绍给马勒,Karl Muck和李查·斯特劳斯,并延及至威恩加特纳,Leo Blech,沃尔特,福特文格勒。所有这些指挥都表达了19世纪的音乐传统,这就是高度的严谨和音乐的形而上精神;一种尽可能忠诚的精神,稚朴和忧伤的精神。

    如果说德国精神是克伦佩勒的核心,那么,他的知识背景则延扩整个西方世界。这个背景从瓦格纳开始,到克伦佩勒截止。

    “希腊式的古典,犹太传统,中世纪基督教精神,德国浪漫主义,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总合成为克伦佩勒这个艺术现象。”

    马勒对克氏的指挥印象犹深,推荐他出任布拉格德国剧院的指挥于1907年。由此,克氏熟悉了德国风格的指挥路径。在歌剧的进步中迈进歌剧。——他早年即作为马勒的助手开始职业生涯,他对于马勒的作品,特别是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绎一直具有经典文献的地位。曾有人问克伦佩勒马勒与布鲁克纳的作品,形式风格都颇多类似之处,为何克伦佩勒专心于推广马勒的作品,克伦佩勒答曰,因马勒曾为其介绍工作。这样似是而非的答案隐藏了克伦佩勒真正的审美偏好。  

    不同于其他德国指挥,克伦佩勒熟悉新音乐。一些记得老克诠释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马勒的人们,或许忘记了他在1927年到本世纪1930年间,将伯林的Kroll歌剧院变为先锋音乐的演奏,实验中心。以后,他从马勒和布鲁克纳转向则专攻巴赫。他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纪念碑式的录音遗产。凡是聆听其乐者,莫不为他那声音的罕见世界而陶醉。

    只有极少数的指挥家才有能力使得音乐达到纯净的品质而无任何装饰。托斯卡尼尼做到了。使音乐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直线条表达和客观体化,而在节拍起伏的极点上,富特文格勒则刚好相反。克伦佩勒是宽广的,直接的和厚重的,而且有着着魔般的敏感,其细节毕现而整体犹然,简直可以描绘之。

    一个关于他的故事说道,他从未对他的演奏员说过:“好的!”真是金口难开。如果他这样对一位乐手说了,整个乐队都要为之鼓掌欢呼。但是他从未说过。“这不是最好的!”克伦佩勒大声呼叫!    


如果您有这个视频,请后台我们!

     如何重逢于这为伟大的指挥家呢?所幸,我们得知关于他的生平和演奏已经出版过录像制品。在名为《漫长的行旅》(Otto Klemperer's Long Journey)的录像片里,介绍者说,宛如出土的财宝,录像为观众展示了老克神秘的精神和生活历程。他的史诗般的一生,涵盖了88年,四个大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无数从痛苦到成功的可贵经验。整片用时96分钟。那些和老克过从甚密的大指挥家,大音乐家如马勒,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勋伯格,李查·斯特劳斯等人,都在影片里走近我们。我们看到了他的指挥——尤其是他在三,四十年代的指挥,听见了他的音乐,并聆听了对他的访谈和关乎于他的生平的评论文字。他的整个足迹也在影片上一一闪过。克伦佩勒的历史,音乐的历史,世界的历史,缠绕在他内心的痛苦之结,在画面上一展其卷。影片的解说则配合他的音乐款款而来。

    在另一篇评论员文章里,有人将克伦佩勒比照流星落自天上(“like a meteor fallen from heaven!”)而现在,星空上无数颗闪光的星星中,我们是很容易分辨出那颗叫做克氏的大星的。



Otto Klemperer 生平简叙


     奥托·克伦佩勒(1885.5.14—1973.7.6);1885年出生在德国的布雷斯劳,16岁时进入了法兰克福的霍赫音乐学院中学习,后来又进入柏林的施泰伦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和作曲,在校期间,他曾师从于著名教授普菲茨纳。

    1906年,克伦佩勒在布拉格首次登台指挥,后被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马勒看中,第二年,经过马勒的鼎力推荐,他正式担任了布拉格德意志歌剧院的常任指挥。

    1910年至1913年,他又在汉堡歌剧院中担任了三年指挥,此后又先后在不来梅、斯特拉斯堡、科隆和威斯巴登等许多城市的歌剧院中担任指挥,随着他的艺术活动的逐渐扩展,他作为一名有才华的青年指挥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了,尤其是作为一个歌剧指挥家,他的名字就更加响亮了。

    1926年,担任了柏林克罗路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这期间他除指挥上演传统剧目以外,还热衷于指挥上演亨德米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创作的新歌剧。

    1931年,他又担任了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指挥以上两个歌剧院在柏林初演了亨德米特的歌剧《卡地亚克》,雅那切克的歌剧《死屋》和勋伯格的歌剧《期待》等作品。

    上台以后,克伦佩勒作为一名犹太血统的指挥家而遭到迫害,1933年,他被强令解除了一切职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得走上了逃亡的道路。他先到了瑞士,后来又来到了美国,并于1933年担任了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他在这个乐团一直任期到1939年,以其杰出的才华和高超的能力,将这个乐团训练成为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

    此外,他还在1937年参与改组了当时不景气的匹兹堡交响乐团,为这个乐团后来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克伦佩勒又回到了阔别以久的欧洲,他先于1947年担任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国立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然后又在1951年担任了英国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后来这个乐团改建为新爱乐乐团之后,他又亲自担任了该团的团长和常任指挥,并一直任职到了1970年。从这以后, 85岁高龄的克伦佩勒移居到了以色列并加入了以色列国籍。


欢迎移步【新书资讯】公众号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