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听见了史怀哲的歌唱丨巴赫管风琴的演奏大师

2016-03-21 苏小和 西方音乐评论



阿尔伯特·史怀哲,被称为德国“通才”,一生拥有神学、音乐、哲学及医学四个博士学位。

在关于耶稣研究、保罗研究方面,史怀哲的学术达到了新约神学研究范式的地位。31岁那一年,史怀哲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神学著作《历史耶稣的探索》(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好评如潮。史怀哲试图以末世学的信念解释耶稣的一生。这意味着史怀哲建构了一种关于耶稣研究的新范式,利用历史研究,描绘耶稣一生,既把耶稣的研究看成一个神学命题,也看成一个历史学的命题,而这样的历史,正如《启示录》所描绘的一样,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未来(who is,who was,who is to come),一种贯穿了整个时间秩序的大历史。

事实的确如此,史怀哲拿到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就是神学,1911年,他的论文《耶稣的精神病学研究》大功告成,1930年,他的著作《使徒保罗的神秘主义》在神学思想界更是声誉远播,由此,史怀哲奠定了自己在神学思想界有学术影响力的《新约圣经》学者地位。尤其是他对保罗的研究,影响众多,在这篇名作中,史怀哲依然采用了末世论理念,并以此检验了整个《新约圣经》对于人类的先验意义和不可置疑的预言色彩。

如此良好的神学底蕴,史怀哲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牧师,就是一种必然的人生路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斯特拉斯堡的圣尼古拉教堂担任归正会牧师,留下太多的优美布道。在这里,他曾经祝福过豪斯的美妙婚姻,而正是这位叫豪斯的人,日后成了德国的首任总统。

人们用“通才”这样的美誉称赞史怀哲,或许更多的是看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建树。的确,史怀哲是一名杰出的管风琴大师,他不仅深谙管风琴的演奏技术,而且对巴赫的管风琴音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此他找到了一种属于史怀哲风格的关于巴赫音乐的简单的演奏技术。评论界认为,史怀哲对巴赫的演奏,比较靠近巴赫的本意,而这种音乐精神上的靠近,是因为史怀哲对巴赫的理解,完全建立在对巴赫音乐的宗教意图之上。

据说,史怀哲的管风琴才华近似于一种天启,他十岁之后就掌握了这门古老乐器的所有技术环节,十八岁的时候,就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当时,史怀哲去巴黎拜见管风琴泰斗级人物魏多,拿出来的见面礼,就是利用教堂唱颂赞美诗的内容,来阐释巴赫诗歌前奏的意象。一曲下来,魏多老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如此传统但又如此新鲜的演奏风格。许多年以后,巴赫音乐领域的人们普遍接受了史怀哲关于巴赫音乐的处理风格,这甚至构成了史怀哲在巴赫音乐演奏领域的某种范式。

的确,在1908年版本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书中,史怀哲的演奏及其风格范式,被明明白白记载其中。而接下来魏多与史怀哲合编的巴赫管风琴作品集,以及史怀哲的一本名为《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的小书,直接促进了二十世纪的管风琴改革。这种改革的影响力,不是一种标新立异,而是试图摆脱浪漫主义音乐的激进,重新发现巴洛克音乐根植于宗教音乐本质的古典主义信条。

二十九岁这一年,是史怀哲的重生之年,这一年的春天,他读到了一篇关于非洲人急需医疗援助的文章,决定放弃自己的神学和音乐事业,改攻医学。八年后,他拿到了医学的博士学位,立即和妻子一道,远赴非洲,在加蓬的伦巴兰(Lambarene)开设了一间丛林诊所,人称史怀哲医院。

现在来看,去非洲蛮荒之地做一名医生,才是史怀哲最大的激情与最大的使命。“因你的鞭伤,我们得了医治”,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90岁那一年去世,史怀哲都在非洲为无数的黑人医治身体。1952年,史怀哲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把所得奖金全部捐献出来,建立了一家专业性质的麻风病医院。1965年,当史怀哲去世的消息传开,整个非洲为之悲伤,人们把“我们的爸爸”,“非洲之父”这样的称呼加在史怀哲的身上。

史怀哲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毫无帮助,那么,这样的幸福,一定是一种有缺点的幸福。”而在去世之间,史怀哲在日记中写道:“上帝啊,当跑的路,我已经跑过了,已经尽力了,我这一生,我已经实实在在地活过了。”了解史怀哲的人们必然知道,这样的箴言,意味着史怀哲另一维度的建树,那就是他的哲学思想。


的确,作为一名哲学博士,史怀哲是一名极为深邃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直接倚靠基督精神,呈现为三个向度的意义:其一是对生命的绝对尊重,这构成了史怀哲的哲学最高原则。史怀哲相信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才是对人类文明真正的贡献。“尊重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个人与宇宙的精神关系。人类的伦理,显然包含了对每个愿意活着的生命所表示出来的绝对的尊重。纵使有时环境不容许,也不应该引领到失败主义之上。因为一个人愿意活着,并且努力生活下去,一定会促使一个人的自我更新,这是生命演变的必要的结果,是精神领域的异象。”这是史怀哲的思考。

其二,是史怀哲对人类现代生活的持续批评,他始终认为,现代生活是一种没有足够思想观念准备和支撑的“堕落与失败”,普遍来看,人类社会缺乏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去引导现代生活,因此人们普遍陷入到了技术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深渊之中,过去已经形成的观念秩序已经不足以支撑今天的生活,因此人类社会需要再次回到信仰,开启一种真正有深度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

其三则是强调人类对真理启示的依赖性,史怀哲认为,“来自真理的精神比环境所推动的精神更加伟大。”他总是不断强调,人的思考的必要性,永远多于为生活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更多于人跟从最广泛意见的行事方式。已有的知识并不能解决人类当下出现的问题,正如康德所言,“对于人类的进步而言,知识是无用的,必须给信仰留足空间。”理所当然,史怀哲的生命密码,正是这种与信仰有关的精神动力,以及他的具有某种先验性质的不倦的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