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聪谈肖邦丨二十四首前奏曲丨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丨整个前奏曲都笼罩在卡珊德拉的预言里头

2016-04-09 西方音乐评论


世界著名钢琴大师傅聪先生应邀于1998年12月2日—1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一周,对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肖邦,德彪西的做了精辟的分析。现据录音由傅敏先生整理编撰成文,由《爱乐》连续发表。

席夫演绎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772h57cu&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丨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

师古人,师造化,不如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编者注:这一句话传抄错误,[不如]应该是[可是],下面傅聪还会提到。傅聪《望七了》一书中有一篇题为“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文章,摘要如下:我父亲在很多地方都是个先知,我说过他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在音乐上,他有一个主张:他说中国音乐的发展,要从语言里头去发掘。事实上,所有国家的音乐都跟他们的语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穆索尔斯基的歌剧,就是从俄国语言里头挖掘出来的;德彪西的音乐也是跟法国的语言有关;舒伯特的音乐跟德国本身的文学是不可分的。他说中国的音乐应从吟诗里头去发掘,赵元任在这方面作过很多很成功的尝试。我想这一条路至少是发展中国音乐的很重要的一条路。我觉得他完全是对的。很妙的是,多年前,我在讲学时,讲到德彪西的一首《练习曲》,那音乐跟“山一程,水一程……”完全一样。我常常讲,德彪西真是一个中国音乐家,世界真奇妙啊!一个完全从另外一种文化出来的人,会这样完美的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要我讲德彪西,一天都讲不完。我在国外讲学的时候,经常用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来诠释西方音乐,西方人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我解释之后的感受都很强烈!“造化”这个词,只有中国人的文化才能出现这个概念。这个“化”字很妙,可能有道家的“道”的意思在里头,就是什么都是通的。西方人是没法来解释的,他们硬是创造出个上帝来“造”。说道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这段话的出处是来自傅雷的挚友黄宾虹,傅聪将其用于音乐,可见黄宾虹对傅聪影响也很大,黄宾虹的原话大概是“学画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理解傅聪的音乐,也应该理解一下傅雷的美术研究、黄宾虹的绘画理论。】


学习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是个很艰巨的工作。这是肖邦非常重要的作品,非常伟大的作品,肯定你们一定听过很多人弹这部作品的唱片。你们肯定会受影响。这儿我要说一个原则——黄宾虹,中国近代最大的山水画家,也是有名的画论家,他有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师古人,师造化,可是师古人不如师造化。”


靳尚谊笔下的黄宾虹

师古人,听唱片就是师古人,前辈人有很多很多的经验,很多智慧,可以使我们了解很多。可是更重要的是“师造化”,我们音乐家的造化是什麽呢?就是作者原来的作品。比如刚才弹的第23首前奏曲,作者写的是moderato(中速),而且是一个小节里头不是两拍,而是四拍,我知道科尔托弹的那套唱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套唱片,但其中有些东西是绝对违背了作曲家的原意。譬如这一首,科尔托弹得很快,变成了prestol(急板),不是一小节四拍,而是两拍,这只是举个例子。


我是最喜欢科尔托的,也受了科尔托很多影响,我也很佩服他的深刻理解。可是假如学生弹给我听的时候,只是模仿科尔托,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我就很生气。我最不愿意听人家说:“科尔托就是这样弹的!”要我说,你应该好好看看谱子,乐谱是怎样说的!没有人能说服我,除了造化本身。我就是要开宗明义地说这个原则,一会儿还有很多具体的例子……科尔托的理解那些是出类拔萃的,那些是不完全符合原著者意思的;还有些科尔托讲解分析得非常深刻,很有意思,可是他的演奏却违背了自己的分析。当然,我要指出科尔托很多了不起的地方。

只有两个小时,恐怕我没有时间具体讲解每一首前奏曲,我只能从头到尾地分析一下这部作品,基本上来讲,对你们来讲,我就是古人,没有作古的古人,别忘记,我讲的只是我的见解,我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其实每个人还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所以就是黄宾虹说的:“师古人,师造化”的问题,一切艺术都要经过个人看到的哪个才是艺术,否则就是抽象的东西,不称其为艺术了。我今天只是想办法为什麽我看到的那个造化,那里的山和水,怎麽会是那个样子。别人看时也许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东西。我只是举一些例子说明我尝试着怎样去看这些造化的。你们每个人都要去寻找自己的造化,可是一定要师造化,古人只是一个参考,我说的也只是一个参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二丨肖邦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在肖邦的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假如说要肖邦的所有作品都没有了,要我选一个作品留下,我就选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因为这是肖邦空前绝后的作品。肖邦的作品有一些有一定的沙龙味道,或者有一些不是最深刻的东西,二这二十四首前奏曲是最深刻的,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都去掉了,只剩最根本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曾经看过这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原稿,存得很好很完整,看肖邦的手稿就像和他说话一样,表情和音乐都在那儿,那种感觉就像看画一样,美极了!这部作品就像浮士德下地狱一样,整部作品包罗万象,别的作品都没有这部作品那麽悲哀,也没有别的作品比它更欢乐了,肖邦本人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我,我们研究《红楼梦》也有红学,研究肖邦也有肖学,我觉得更应该有研究肖邦的前奏曲学,我研究40多年了,现在还在研究,真是一门大学问,其中包含着极苦和极乐。


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我二十年前弹过,也录了唱片,但并不满意。过去一直部敢碰这部作品,二十年前才敢大着胆子去学,还是不行,5年前我60岁了,想到作为一个钢琴家的使命,我也希望在见肖邦之前,不能让他失望,便决心下一番功夫征服沉浮这部作品,于是听了听15年前的唱片,吓了一跳,并没有想象中那麽差,不知当年是怎麽练出来的!当然经过十多年的磨练,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加深了,虽然手指没有当年灵活,然而境界却大不一样了。

肖邦的这部作品,大部分是在马略卡岛上写的,肖邦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感觉到生与死,对死亡的感觉特别敏锐,整个二十四首前奏曲可以说是肖邦的最不波兰的,而是最宇宙性的作品,他所感受到的整个生命最根本的东西,在音乐里头表现出来的不光是他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而且他甚至感受到了宇宙的恐怖,虽然是二十四个小东西,实际上是个万花筒,在这个万花筒里可以看到整个生命的一切神秘的东西,还有这部作品是大调和小调间隔而来的,基本上是大调和小调,好象有两条线,一条黑线,一条白线;所有的大调都是快乐的,所有的小调是悲哀的,可是所有的快乐里头又有层次不同的快乐,而且这些快乐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所有的悲哀里头又有层次不同的悲哀,悲哀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你可以看到一条线,怎样一直发展到最后的d小调,中间有一首前奏曲,这是唯一的一首既有大调又有小调的前奏曲,就是两头是大调,中间是小调。这第十五首是整个作品的转折点。巴赫的《平均律》是音乐家的《圣经·旧约》,巴赫的前奏曲是C大调,c小调,半音递增上去的;肖邦不一样,他的前奏曲是相关的大调和小调组成的,几乎所有的调号都用上了,感觉完全不一样,更有一种心理因素,而且作品更加浓缩。

肖邦第一号前奏曲 C大调 Op.28 No.1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89v5iilr&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丨C大调第一前奏曲

这一首是agitato(激动不已),表现一种渴望,追求,这部作品有很多层次,纯粹从哲学和诗的角度去讲是一回事;从弹钢琴来讲又是一回事;从音乐上讲又是一回事,很复杂。我有一次部间断地讲了六小时,才勉强讲完。肖邦写的这部作品,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音乐上,都是空前绝后的难。许多大钢琴家,包括布索尼在内,都说这是钢琴史上最难的作品。难在什麽地方呢?比如这第一首,节奏就很难,因为要表现追求和热切的渴望,上下两条是不同的颜色,而且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不光要做到都是独立的,而且每一个手指都要独立,而且在心理上要有一种独立的感觉,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这个曲子的节奏像是诗的节奏的排列,这完全是心理上的一种感觉。这一首科尔托弹得好极了。


肖邦《第二号前奏曲》 A小调 Op.28 No.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89wd6ehi&width=500&height=375&auto=0四丨A小调第二前奏曲

我觉得在这个曲子中,左手和右手是同样重要的,左手是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右手是人在说话。可是左手决不是右手的补充,而且左手是无情的,昨天我说要重新学习两只不在一起的艺术,其实我说得不太明确,我说的两只手不在一起的艺术,事实上不是要真的要故意做得两只手不在一起,而是说两只手要说独立的话,完全不相干的话,就是在德彪西里头,他常常在谱子上写着en dhor(在外头,是另外一回事),德彪西里头有很多东西很有意思,很中国的,对en dhor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地方好像是一个人在外头窃窃私语,有时候要讲得非常突出,也是en dhor。

这个曲子肖邦的原稿写得是非常清楚的。在波兰可以买到原稿的复印本。这是研究肖邦如何写东西的范本。这个曲子现在波兰的版本是很好的,以前Paderewski(潘德莱夫斯基)的版本充满了错误,潘德莱夫斯基下面有一个委员会,那几个古人怎么看这部作品,就写上去了,这是大逆不道,正因为这个版本是波兰的版本,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圣经,以为这一定是对的,这就是我说的“师古人,师造化”之说,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轻易忘掉我说的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比我说的任何话都重要。

这曲子一开始就是doom,末日的感觉,所以我不赞成轻轻地来,写的是piano,不是pianissimo,piano有几万种piano,无穷无尽的piano,表现什麽样的piano,就要看表现的心理状态是什麽,我的感觉,而且不是偶然的感觉,这个作品是Cassandra(卡珊德拉)。卡珊德拉在希腊神话中特洛依最后一位国王的女儿,为阿波罗神所爱,被赐预卜吉凶的本领,但因不肯委身于阿波罗,而受到阿波罗的诅咒,致使她的预言无人相信。在特洛依战争中,希腊人运来了木马,特洛依人都在庆祝胜利,惟有卡珊德拉一个人说,这里大事不好,她看得很准,事实上是特洛依人的末日到了,所以这个作品的境界不是什麽苦闷,而是非常恐怖的境界,不是小我的那种忧郁,是命运呀!而且曲子怎么从e小调到E大调,有转到a小调,这是多麽凄凉的感觉!真是个悲剧性的预告,整个前奏曲都笼罩在这个预言里头,好像命运一样,阎王盖了一个章,一开始就是这样。


这儿有一个版本问题的例子,波兰老版本由于不理解,干脆取消了crescendo(渐强),我们要去理解为什麽肖邦在这里要crescendo,一般人想这不大可能做得到,一个音符里怎麽可能有crescendo?!这就是一个问题,钢琴怎麽来表现这种东西,而且肖邦非常要求这种东西,他有空前绝后的想象力,特别是在钢琴上,这就要靠timing(时间的选择),即怎麽去选择,掌握和调整拍子去做到。总而言之,每个人都要好好看看和声是怎麽发展的,最后又是怎麽结束的,就在这麽短短的一页里头,可以找到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啊,那真是了不起的学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