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常常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之一”。深深影响托尔斯泰、甘地、罗曼·罗兰、马丁·路德·金、海明威、亨利·米勒、海子。
梭罗:作家、哲学家、思想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却选择退居瓦尔登湖过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倡导朴素、真实、清醒、自然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 耿扬,大一才女子,贵州商学院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一起悦读,一起让思维撒野。以分享,共生长——[读书吧]欢迎来稿!
阅读,让美好发生。
关注阅读,关注汇聆立体阅读公众号……
01.
二零一七年二月九日,我住瓦尔登湖。
其实我喜欢这里冬天的景致。积雪把大地掩埋,留着年幼的松树几点,有雾不如晴天,那样冰面便能映出柔和的光,又不至于刺眼,凿开还能见到斑斓的鱼。四季皆如此,一切都恰到好处,无需打扰。
而我却是个贸贸然的访客——不是飞禽走兽,不是依湖而生的渔夫。我身上的气味和瓦尔登格格不入,那是来自文明世界的气味,浑浊而复杂,这让我感到惶惑不安。但我知道,瓦尔登不是桃花源,这里和外面的世界本就联通,我们随时能来拜访,只是这一点,容易被遗忘罢了。
好在有位住在这里的梭罗先生,把他的手记留给了我们,以免我们忘记通往瓦尔登的道路。于是,我便寻路而来。
02.
梭罗先生的手记写得十分零散,读起来有些吃力。这也难怪,他似乎并没有表露出明显的教化企图,不过是和之前那个孤独的散步者差不多,生活琐碎,思绪纷杂,却又会突然令人心有戚戚。
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是明了的:“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怎么就盖棺论定了呢?因为他觉得人们戴着太多镣铐。金钱、名誉、社交场中的地位之类,自然不必说;哪怕是“便利人类的发明与工业的贡献”,甚至经营与物物交换,都会变成一种束缚。
这么沉重,担心太过了吧。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这么想。
那看看其他的——先生喜欢研究渔人、泥水匠、伐木工等一些人的生存细节,没有石破天惊,却处处透着聪明。技艺就是生活,这样单纯的论定距离工业文明的机械化和复杂化如此遥远。但在梭罗先生看来,他所暂时离开的那个文明世界走的是一条一眼看得到未来的道路,这样的道路是先限的、物质的、狭隘的,与自然渐行渐远。他在那个世界丢失了一头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至今还在追踪它们;他遇到的许多旅客也急于帮他寻找,像是他们自己遗失了似的。
——或许,我们都把它们弄丢了。
03.
我依着梭罗先生的指导,开始搭建我的湖畔小屋。他是俭省得很,账单记得清清楚楚,能靠自己双手完成的工作,绝不为之和他人打交道。可能这也不是俭省吧——社交常常会令人疲惫不堪,而自然却叫我们习惯寂静与独处,不设防不犹疑,与花鸟虫鱼相伴,从而获得休憩。
然而梭罗先生的屋子里并非没有客人。我记得他接待过一位熟练的樵夫,这位年轻的工人令他充满兴趣:“他这样安静,这样寂寞,而内心又这样愉快;他的眼睛里溢出他高兴而满足的神情,他的欢乐并没有掺杂其他的成分。”有时先生饶有兴致地观看他伐木,两人偶尔交谈,也不过是些随意的话题。梭罗先生从这样的闲聊中获得的享受,似乎并不啻于与爱默生先生更严肃深入的谈话——说到底,当生活回归天然与本初的时候,它便自然而然地向形而上的东西贴近了。
当我面湖而立,把一切来自尘世的喧嚣都抛诸脑后时,我忽然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这种舒畅感与解脱不同,我知道我永远无法与整个世界解除关联,恰如梭罗先生说的,他并不愿意去过隐逸的生活,轰隆作响的机器对人类而言是喜闻乐见的,商业也可说是充满了进取心和勇敢,然而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却隐藏在伐木丁丁之中,生生不歇。
湖畔的梭罗先生啊,其实他是满怀入世的悲悯,旁观着那些醉心于追逐物质欲望的人们。他念荷马的诗:“世人不会战争,在所需只是山毛榉的碗碟时。”他只是想告诉我们,生活之上,还有更高的生活,那是你经历了就无法忘怀的享乐,恰如倘若你见过高原上最湛蓝的晴空,便会觉得为雾霾过后的蓝天欢呼,显得那么荒诞。
04.
梭罗先生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在至尊之神种植的美树的高大华盖中,没有一枝被称为‘自由’,只除了柏树。因为各种树都有它们的季节,适时则茂郁而开花,不当时令便干枯而萎谢;柏树却不属于这些,它永远苍翠。”
在瓦尔登的他,观看过铁路路基上细沙如水一般的崩落与流动,守望过湖里的飞鹅在雾蒙蒙的晨曦中列队启程,踏足过陌生的森林、草原与旷野,也穿越过冬日最深的积雪与最刺骨的寒风……其实他自己就像一阵风,他的停留都称不上是停留,不过是歇歇脚,继续赶路。时间是他垂钓的溪,汩汩的流水逝去了,永恒却留了下来——这是他的自由吧,外面的一切都任其变化,并让自己沉浸其中,最终却是为了保持内心的新鲜与苍翠,寻己所思,行己所愿。
我是瓦尔登的一棵柏树,还是一只水鸟?这没什么区别,因为来到瓦尔登的我们,选择的是一种惊人的精神性的生命:“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样一种精神的自由,或许是更高级的秩序,它能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充实感与明晰感,让我对前方豁然开朗。
“做一个自由的人,像柏树一样吧。”
这是更高的生活。向往精神自由的人,是个无可抵赖的享乐主义者。
05.
现在的瓦尔登湖边,已经找不到梭罗先生的足迹了。我不知道他曾经在哪里和穿越一个冬天而来的诗人交谈,也没见过在屋子上窜来窜去、精力旺盛的赤松鼠——说实话,我早就放弃了搭我的屋子,在现代文明中浸淫太久,我知道如何复杂地思考问题,却对动手构建自己的基本生活一窍不通。
离开瓦尔登的时候,梭罗先生说:“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来交给这一种生命了。”我羡慕他,因为他的生命仿佛是没有边界的,他的内心比他曾踏足的土地更加辽阔。瓦尔登对梭罗是重要的,恰如地坛之于史铁生,但它们都只是引子,真正点燃灵魂的是自身对更高生活的渴望。所以啊,那些不愿翻开先生手记的人们,只是因为尚未找到这样一种精神的饥饿感,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还能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为他人所未经历过的生活。
我真的去了瓦尔登吗?或许我只是在荷塘边散了会步,但我的生命已然不同。倘若我还能在湖畔见到梭罗先生,不用问他是哪里人氏,强饮“三大白”而别便可,毕竟各自有各自的去处,不拘哪里,自由得很。
说真的,不知道荷塘边上有先生这样的人没有?
( 2017年2月)
《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常常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之一”。深深影响托尔斯泰、甘地、罗曼·罗兰、马丁·路德·金、海明威、亨利·米勒、海子。
梭罗:作家、哲学家、思想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却选择退居瓦尔登湖过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倡导朴素、真实、清醒、自然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 耿扬,大一才女子,贵州商学院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一起悦读,一起让思维撒野。以分享,共生长——[读书吧]欢迎来稿!
HL-LT-Reading
一片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