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的成就比肩袁隆平 去世后六位常委哀悼(图)

2017-08-16 政知圈 红色快讯

 “英才翘楚首创红莲播四海,国士擎天长留教泽伴人间”,这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中的挽联。

  他于8月9日凌晨在武汉因病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和省、市级相关部门领导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表示哀悼。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规格的悼念背后,是朱英国为中国粮食安全、杂交水稻种质创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而呕心沥血的一生。他或许没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名,但是论杂交水稻研究推广成就,朱英国足以与袁隆平比肩。

  △朱英国在田间

  六位现常委悼念

  朱英国逝世后,习近平通过中国工程院表达了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

  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五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前总书记胡锦涛,前总理温家宝,退休常委吴官正,刘延东、汪洋、赵乐际三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委员杨晶都对朱英国表示悼念并敬献花圈。

  此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原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也表示哀悼。湖北方面表示哀悼的包括省委书记蒋超良,省长王晓东,政协主席张昌尔,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曹广晶等。

  显然,此次对朱英国病逝表示哀悼的领导人,不管是级别还是人数,都属高规格。

  △朱英国遗体告别仪式

  此前也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逝世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规格悼念。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不少院士去世都是六位现任政治局常委进行哀悼。

  以今年为例——

  1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我国预应力学科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吕志涛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举行。习近平通过中国工程院转达对吕志涛院士去世的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对吕志涛院士的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7月4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遗体告别仪式于7月8日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仙苑厅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致电或送来花圈表示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此前也是如此,2016年4月24日,陈士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西安逝世,享年96岁。陈士橹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中国工程院打来电话,对陈士橹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分别对陈士橹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并送花圈。

  七常委同哀悼的院士并不多,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查到的有2016年去世的梁思礼院士、宋文骢院士、严东生院士,2014年去世的师昌绪院士、2013年去世的吴征镒院士。

  像候鸟一般的“农田院士”

  1939年出生在湖北罗田县河铺镇农村的朱英国深知粮食对国人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小便立志让天下苍生不再挨饿,当农业科学家的理想埋在心间。

  20岁那年填写高考志愿时,他将三个志愿全部填写为“武大生物系”。被录取后,他选择了植物遗传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后,他便开始投身于粮食大国最紧迫的课题——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的研究。此后50余年,已经跳出“农门”的朱英国仍然不分昼夜地奔波在农田之中,像只一直在追寻春天的候鸟。

  受当时的科研条件限制,培育杂交水稻主要是在田野里做试验。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要培育出稳定、成熟且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必须反复做育种试验,而育种只能在春天进行。为了追赶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季节,加快水稻育种科研的进度,1971年11月,朱英国和他的同事用1000多个套袋带上全部种子材料奔赴海南。1972年4月,等到上千个组合收割分类后,他们再摘下一粒粒稻谷,剥去谷壳,带回湖北转育,秋后又继续转战广西南宁,寒冬来临时再度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两年后,他们利用红芒野生稻与莲塘早杂交,培育出中国新的细胞质类型“红莲型”不育系。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4年3月,朱英国和助手又发现农家品种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经过3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它就是“马协A”。

  朱英国的两大科研硕果,红莲型和马协型杂交水稻有效地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给我国粮食生产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目前,红莲型杂交稻累计推广已经超过1亿亩,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推广种植。不仅如此,比当地品种增产20%至50%的红莲型杂交稻也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的认可,种植面积增幅很大。

  △朱英国(左一)和袁隆平(左二)海南考察红莲型水稻新品种

  习近平对他说“您辛苦了”

  业界评价称,朱英国的成就比肩袁隆平。

  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也发来唁电。两人的相识从1972年开始,深厚的友谊缔结了几十年。朱英国常说,袁隆平的创新思路给了他很多启发,是非常尊敬的良师益友。他认为自己与袁隆平没有可比性,因科研的重点、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有很大不同,自己只是努力追赶,并尽力做出特色。2011年,朱英国曾带领武汉大学研究团队与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建设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朱英国的贡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参观考察期间,来到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这个有131亩水稻实验田的基地正是以朱英国为首的研究团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机理、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等多项研究的地方。

  到此的习近平与朱英国握手问好。朱英国陪同他走上田埂,一一介绍基地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珞优8号、珞优10号、两优234……

  △左三为朱英国

  “什么时候能够收割?”“耕作的机械化程度怎么样?”“农民是不是喜欢用秧盘?”对于习近平的问题,朱英国一一作答。

  得知朱英国负责培育的杂交稻良种累计推广亿亩以上,习近平对他说,“您辛苦了!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希望各位继续努力,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临走前,习近平还向朱英国询问项目得到国家支持的情况怎样。

  这幅画面被定格,朱英国将其挂在办公室的墙上:烈日下,绿油油的水稻田里,习近平查看水稻长势,并向他了解水稻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情况。

  如今,朱英国先一步告别了钟爱的杂交水稻事业,而其他同道将步履不停。

    原题:他去世后 六位常委表示哀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