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今日《贵州日报》整版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实干兴省贵州答卷》系列报道:平坝:“塘约经验”引领脱贫攻坚

2017-10-13 胡丽华 杨小友 红色快讯

《贵州日报》2017年10月13日

  提要:

  这里,有传承600年的大明遗风;这里,有父老乡亲绽放的笑脸;这里,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嬗变。

  5年来,平坝区探索“三权”促“三变”的“塘约经验”,被誉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脱贫攻坚的典范,并迅速在安顺大地推广。5年来,平坝区贫困村减少到37个,贫困人口减少至7302户、22244人,平坝在脱贫攻坚中铸就辉煌篇章,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曾经的贫困村——塘约村,如今面貌一新

  塘约“三权”促“三变”

  现在的乐平镇塘约,每天前来参观学习团络绎不绝。塘约村蹚出一条“三权”促“三变”的改革路子,一个贫困山村迅速跃升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介绍,塘约村曾是平坝区乐平镇较为贫穷的村子。2014年,全村921户、3393人,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经济不足4万元。2014年,在经历一场洪水灾害后,塘约村拉开改革序幕,开办金土地合作社,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了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全村土地、林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农房屋、小型水利、集体财产等七权进行确权,明晰农村产权“身份证”,让农民把产权“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此后,以合作社为核心,该村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等模式,鼓励村民用土地经营权参社入股,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农户成了股东。

  村民张福友家里有三亩多地,全部入股合作社,年底可分红。现在,他和妻子就在合作社打工,一天收入150元,初步估算全家一年也有6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可比出门打工好多了,家里老人能照顾上,夫妻两人也不用两地分居了,收益也有保障。”现在村里大兴土木,统一建设度假小别墅,张福友一边干活,一边和记者说。

  如今的塘约村,改变以前靠传统农业为主的状态,迈向合作化新时代,不仅有农业生产团队,搞蔬菜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有了运输公司、建筑公司,以及水务管理公司等等,还成立旅游公司,对村庄统一规划,建设生态农业公园、观光大道、生态河道等旅游景观,打造农旅一体的乡村美景。

  随着塘约村农民的闲置土地被盘活,农民真正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村合作社的发展建设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000元提高到202145元,全村在2016年就实现了脱贫,让村民分享到了改革的红利,实现了从二类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华丽嬗变。

  塘约村的探索,形成平坝区农村综合改革的经验,激活农村发展的活力。如今在平坝,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规模化方式转变,真正让农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发展,让土地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集约、效益更加凸显,初步实现“率先小康、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贫困村蝶变美丽乡村

  塘约村的成功实践,如春风一样吹暖平坝区每一个乡村。过去5年,平坝区紧紧围绕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增加低收入人口的收入、继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大课题”,从六个小康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等方面着手,打一场脱贫攻坚的大决战。5年来,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83万人,完成4024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635元提高到7639元,年均增长15.9﹪,完成乐平、羊昌、十字、齐伯4个乡镇“减贫摘帽”,实现贫困乡镇发生率为零的目标,让贫困农村蝶变成美丽小康村了,产业遍布平坝大地。

  夏云镇小河湾村曾是贫困村,但村子三面环水,风光旖旎。2015年,在平坝区委宣传部的帮扶下,小河湾村依托区位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修建了木栈道、休闲广场、自行车道等能够体验“慢生活”的乡村旅游设施。美丽乡村的建设,让小河湾村成为“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的绝妙之地。

  9月24日,平坝区“创建文明城市、享受健康生活”首届广场舞大赛决赛在夏云镇小河湾村举办,数千人齐聚小河湾,再次让这里的乡村旅游火了一把,当地村民也赚得盆满钵满。村民班新林对活动很积极,总是给前来看热闹的人介绍村里的情况,受到人们的青睐,他家开的农家乐生意异常火爆。

  在他家两层小洋楼内,从里到外坐满了人。他笑眯眯地说:“这几天生意特别好,一天要接待10多桌,收入二三千块钱,当以前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啦!”现在,他家一年可赚10多万元,生意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小河湾村400余户已有三分之二开办了农家乐。旅游业的火爆,村民的收入成倍增加。该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3000元左右。

  过去5年,平坝区美丽乡村创建达到65个,示范村美丽民居建设完成率达89%。培育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示范村10个,天龙屯堡等乡村顺利脱贫,成为响当当的旅游村庄。

  除了乡村旅游,平坝区处处涌动着产业扶贫的脉动,现在已经形成了中草药种植、核桃、蔬菜、茶叶、金刺梨等多产业并重的扶贫路径,打造了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11个乡级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实现乡乡镇镇有园区。

  决胜脱贫交出平坝答卷

  脱贫攻坚,这是平坝区同步小康中的一道坎,目前,该区还有深度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共4354户18513人。这些深度贫困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的西北部山区。

  “减少贫困人口,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这是平坝区委区政府对37万平坝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底气和勇气。今年,平坝区拉开决胜脱贫攻坚的态势,奋力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从年初以来,平坝区就以“塘约经验”为抓手,打响六项基础设施行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帮扶、社会兜底、健康扶贫、金融扶贫七大攻坚战,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抓好驻村帮扶,推进产业扶贫,落实改革政策,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誓摘“穷帽”,拔掉“穷根”。

  突出农旅结合,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三权”促“三变”农村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引爆乡村旅游,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建设,致力于建成国家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当前,平坝区在同步小康的道路上全力奔跑,制定农户脱贫时间表,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0.5万人左右“两无”贫困人口按照农村低保标准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努力交出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平坝答卷。

  

  塘约村研讨会现场

  故事

  林下村 家家户户当股东

  站在白云镇飞虎山农业观光园区简易观光台上,手指眼前连片种植的精品水果,飞虎山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汝宏激动地说:“今天的美丽景象,是这两年奋斗的结果,也是村民共同抱团发展的结晶,承载起大家致富的梦想。”

  顺着郑汝宏手指的方向,一片片精品水果映入眼帘:红心猕猴桃的藤蔓爬上钢丝架;村口桃树遍布;四季果园里种满各种精品水果和花卉药材;果园周边,一个个山塘正在建设,为未来观光旅游奠定基础;村子里,人居环境改造项目正在实施,一户户农家小楼变成黄墙青瓦的小别墅。

  “两年前,我们寨子还比较贫困,只有一条三四米宽的水泥路进村,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哪里像现在这样火热。”看着现在的发展,想起以前的生活,郑汝宏记忆犹新。2014年底,村里盼发展、想致富的村民联合起来,找到在外经商多年的郑汝宏,希望他能带领大家一起干,几经思考,他答应大家的请求。               2015年6月,郑汝宏等20余名村民共同发起,借用村内飞虎山新石器时期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立平坝区飞虎山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建设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观光园没有资金,郑汝宏和合作社工作人员带着小喇叭,不停做群众工作,以众筹入股形式募集资金,听到消息后的村民开始躁动起来,第一批就入股了100多万元。这种“合作社+公司+村民”的“股权众筹”发展运作模式,采取“5311”模式进行利润分配,即收益的50%用于社员分红,30%用于合作社及村集体发展,10%用于原始股增值,10%用于扶贫助困,项目未实现利润前按照年化率10%对社员进行保底分红。

  此后不久,合作社又开始了第二次股权招募,迅速吸引广大村民参与,入股资金达到638万元,以500亩土地折价800万元入股合作社,实现村民人人当老板,户户是股东。

  “以前我们村条件差,每年回家看到其他村都发展了,特别心急。”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郑汝奇说。2015年看到村里大变样后,他就辞掉每月1万元工资的工作,回到家乡以6亩土地和1万元现金入股合作社,并成为合作社管理人员之一。

  郑汝宏说:“通过村民入股抱团发展的方式,激活该村的土地资源,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到目前,我们观光园已经完成2700多亩水果种植,包括猕猴桃、桃子等多个品种,形成四季有果,季季有花的画里乡村,并挖掘飞虎山的传奇故事,实施品牌带动,构建文化、农旅观光一体化旅游体系,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目前,飞虎山农旅观光园区已经辐射到周边村寨,果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年底将达3000亩,打造成集果蔬种植、花卉苗木、绿色大米、中药材、精品水果等为一体,承载林下村村民小康梦的农业观光园区。

  九甲村 小辣椒的致富故事

  “天快黑了,收工啦!”在平坝区十字乡九甲村辣椒种植基地,村支书李龙琼吆喝几声,村民背着一袋袋刚采摘的辣椒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路边排队称重。李兴秀动作麻利,把采摘好的小尖椒倒进客商提供的口袋,用力抱到秤上称重,90.5斤,听到合作社工作人员报数字,她嘴角露出笑容,背着背篓站在旁边等待领工钱。

  时下正是小尖椒大规模上市的时候,九甲村发展的500亩尖椒喜获丰收,每天前来基地打工的老百姓不下20人,这不仅让村里有支柱产业,更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九甲村的发展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两年前,九甲村是一个脏乱差的“贫困村”,全村5000多人,有贫困人口88人。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是这里广大老百姓的期盼。今年,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九甲村在坚守与探索中迎来发展的希望,通过实施“三权”促“三变”改革,“村社合一”的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九甲村合作社,发动老百姓以土地入股,按照合作社40%、村集体30%、老百姓30%比例进行分红,50户村民以50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

  “合作社种什么?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在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试种辣椒,为村里找到一条致富路子。”李龙琼说,一亩辣椒产量1000多斤,按市场价2—2.3元每斤计算,一亩辣椒产值2000多元。

  等了十多分钟,李兴秀拿到60多元工钱,随手揣在兜里,和同伴一起走回家。据介绍,根据每天销售的价格,工人都采取计件制,每采一斤辣椒按0.6元至0.7元计算,采摘能手每天可赚100多元。

  现在,该基地的辣椒已经销售出去20多吨,主要销往遵义、清镇等地,价格也水涨船高。

  李龙琼说:“村社一体发展产业,壮大了村集体资产,也带动了老百姓致富,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产业支撑。接下来,我们在种辣椒的基础上,发展其他产业,让贫困户参加到产业中来,实现共同富裕。”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扫码订阅最新最精彩的红色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