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侣吵架后多牵手!北师大卢春明组揭示触觉交流促进亲密关系的脑间神经同步机制

北师大脑与认知 brainnews 2022-09-21

此前,brainnews分享过卢春明课题组于2020年11月21日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s》(SCAN)杂志发表了题为“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interpersonal verbal communication” 的综述文章,提出了适用于人际间言语交流的认知神经层级模型(图1)

 

人际间言语交流的认知神经层级模型

 
该模型的核心观点包括:

 

  • 1.三个认知过程:人际间的言语交流主要涉及三个层次的认知过程,分别是互动式语音加工、语义概念的相互理解以及通过言语交流实现的社会关系构建与维系。为了促进言语交流的顺利进行,不同层面的认知过程通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动态调节。

  •  

  • 2.两种加工方式:每一层的交流过程包含两种加工方式,即人际间的共享表征和预测编码。前者既涉及对外在刺激或环境的表征,也包含对内在心理过程,如句法、语义、社会关系等的表征,因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共享表征。后者则是通过动态预测交流双方将要出现的言行来调整自己的预期,进而缩小交流双方的表征差异,从而实现有效交流。

  •  

  • 3.一种脑间同步模式:每一层的加工方式都对应着一种脑间神经同步模式,表现为特异性的时间、频率和空间模式。通过特定模式的脑间同步进行共享表征和预测编码,进而实现不同认知层次的有效交流。

     
该模型的核心观点得到了该课题组过去10年工作的支持,同时也与国际同行的相关研究结果相切合。模型为从交流的角度深入理解语言与人脑和人类智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作为国际上最早通过超扫描技术开展社会交流与互动研究的课题组之一,近年来,卢春明课题组建立并拓展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成像的超扫描方法体系,多角度深入探讨了自然情景下语言交流与社会互动的认知神经机制。课题组之前的多项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erebral Cortex等国际权威期刊。


触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知通道之一。除了感知温度、形状等基本功能以外,触觉在传递社会性和情绪信息等方面同样重要。特别是,触觉在巩固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爱情关系等方面可能发挥着不同于口语的重要作用。然而,以往大部分脑认知研究主要关注了视听知觉和抽象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少有涉及触觉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科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与人之间实际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由此可能对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影响。因此,理解触觉交流如何促进亲密关系这一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2020年11月,神经科学重要杂志Cerebral Cortex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课题组的研究论文《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Interpersonal Touch Underlies Affiliative Pair Bonding between Romantic Couples》,
揭示了触觉交流促进情侣间亲密关系发展的脑间神经同步机制。论文第一作者龙宇航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在读博士生,研究兴趣是亲密社会关系下的社会交流与互动。

图1 实验设置和主要结果。(a)在拉手任务中,被试需要互相握住对方的手,并保持沉默和对视;在口语交流任务重,被试之间没有肢体接触,只是进行自由对话和对视。(b)光极放置在双侧额叶、颞叶和顶叶附近。结果发现,女性颞叶前部和男性颞顶联合区 (CH22-18)出现了显著的关系类型和交流方式的交互作用,即情侣拉手时的脑间同步显著高于口语交流,而朋友则是口语交流时的脑间同步显著高于拉手时。
 
该研究招募了22对情侣和22对异性朋友。每对情侣或异性朋友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完成手拉手或者口语交流任务(图1a)。研究采用基于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的超扫描技术,同时测量了每组两名被试的脑功能活动。
结果发现情侣在手拉手时脑功能活动更加同步,其同步水平显著高于口语交流时的同步水平;但是异性朋友组却出现了相反的模式,即口语交流时的脑活动同步显著高于拉手时的脑活动同步。并且,情侣间的脑同步与情侣间的亲密关系强度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可能偏好不同类型的互动方式。传递模糊信息的触觉交流可能更适合亲密关系内的交流,而传递精确信息的口语可能更适合非亲密关系内的交流。

结果进一步发现,当男性和女性的脑活动出现2-4秒的时间差时(男性迟于女性),脑间同步达到最强,并与男性的情感共情能力显著相关,提示男性的情感共情能力使男性的脑活动能够更好的跟随女性的心理变化及其对应的脑活动,并调节拉手对亲密关系的促进作用。

图2 情侣脑间同步促进其亲密关系,男性的情感共情能力发挥调节作用。(a)脑同步与关系亲密度的相关,(b)调节模型,(c)调节模式。
 
该研究是卢春明课题组关于自然情景下语言交流与社会互动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一部分。
该研究的结果也支持并进一步拓展了课题组近期提出的人际交流的认知神经层级模型(见 北师大卢春明组新综述:适用于人际间言语交流的认知神经层级模型),表明包括口语和肢体语言在内的不同感知通道的交流都有助于建立和发展社会关系,但是不同的交流方式分别适合于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因此,本研究是对以往工作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977008,31622030)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Long Y, Zheng L, Zhao H, Zhou S, Zhai Y, Lu C. 2020.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Interpersonal Touch Underlies Affiliative Pair Bonding between Romantic Couples. Cerebral Cortex.
https://academic.oup.com/cercor/advance-article/doi/10.1093/cercor/bhaa316/5954191?guestAccessKey=6b7366cc-21a0-443e-a5af-705a3d92071f


卢春明课题组网站:http://sc.bnu.edu.cn/


卢春明课题组相关文章列表:
1.Jiang J, Zheng L, Lu C (2020) 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Interpersonal Verbal Communicatio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Long Y, Zheng L, Zhao H, Zhou S, Zhai Y, Lu C (2020)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Interpersonal Touch Underlies Affiliative Pair Bonding between Romantic Couples. Cereb Cortex.
3.Zheng L, Liu W, Long Y, Zhai Y, Zhao H, Bai X, Zhou S, Li K, Zhang H, Liu L, Guo T, Ding G, Lu C (2020) Affiliative bo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interpersonal synchronisation in brain activit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5:97-109.
4.Liu L, Zhang Y, Zhou Q, Garrett DD, Lu C, Chen A, Qiu J, Ding G (2020) Auditory-Articulatory Neural Alignment between Listener and Speaker during Verbal Communication. Cereb Cortex 30:942-951.
5.Liu W, Branigan HP, Zheng L, Long Y, Bai X, Li K, Zhao H, Zhou S, Pickering MJ, Lu C (2019) Shared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syntax during online dyadic communication. NeuroImage 198:63-72.
6.Zheng L, Chen C, Liu W, Long Y, Zhao H, Bai X, Zhang Z, Han Z, Liu L, Guo T, Chen B, Ding G, Lu C (2018) Enhancement of teaching outcome through neural prediction of the students' knowledge state. Human brain mapping 39:3046-3057.
7.Dai B, Chen C, Long Y, Zheng L, Zhao H, Bai X, Liu W, Zhang Y, Liu L, Guo T, Ding G, Lu C (2018) Neural mechanisms for selectively tuning in to the target speaker in a naturalistic noisy situ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9:2405.
8.Jiang J, Chen C, Dai B, Shi G, Ding G, Liu L, Lu C (2015) Leader emergence through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2:4274-4279. 
9.Jiang J, Dai B, Peng D, Zhu C, Liu L, Lu C (2012)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32:16064-16069.


本文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欢迎加入超过 20000人

全球最大的华人脑科学社群矩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