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S:复旦脑院杨雄里、钟咏梅团队揭示促醒肽调制瞳孔收缩的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雄里院士、钟咏梅研究员团队发现促醒肽(orexin)对瞳孔对光反射的调制,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2021年3月24日,这一研究成果以“Orexin-A intensifies mouse pupillary light response by modulating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为题,在线发表于“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DOI:10.1523/JNEUROSCI.0217-20.2021)。
促醒肽(orexin)最初在下丘脑中被发现,在脑中主要调节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及摄食等功能。钟咏梅等在2011年首次报道orexin及其受体在视网膜细胞中有丰富的表达,在过去十年中对orexin如何调制与“成像视觉”有关的多种视网膜神经元的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这项工作中,该团队应用多学科技术,发现视网膜内orexin增强瞳孔对光收缩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其机制是orexin-A激活自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一类特殊的光敏神经节细胞)M2亚型上的orexin 1型受体,关闭ipRGC细胞膜上的内向整流钾通道及开放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使细胞膜去极化,兴奋性增加,进而使得ipRGC向瞳孔反射中枢传递的信号增强,最终导致瞳孔收缩的加剧,瞳孔减小,从而增加眼睛屈光系统的焦深,改善小鼠的视觉功能。这是首次显示orexin也调制与“成像视觉”无直接关系的“非成像视觉”功能。鉴于在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该团队将应“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杂志邀请撰写长篇综述。
图1. 显示orexin调制小鼠瞳孔反应机制的模式图。
M2: ipRGC M2亚型, RMP: 静息膜电位,OPN: 橄榄顶盖前核(瞳孔对光反射中枢),OX1R: orexin 1型受体,Kir: 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NSCC: 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周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杨雄里院士、钟咏梅研究员和翁史钧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课题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