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论文摘要28 |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

刘妍 跨界经纬 2021-12-03


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

  《庄子》英译研究


学校: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姓名:刘妍

指导教师:周国强

答辩日期:2012年3月14日    

                                                 

本文以萨义德(Edward Said)的旅行理论(traveling theory)为框架,在前人关于文本旅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语言学及翻译学理论,指出翻译是作为旅行主体的译者携带译本中的文化因素和语言特色去往他乡的旅行,旅途中译者发挥主体作用,采取多种策略及方法跨越时间、地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以使文本的旅行得以顺利实现。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剖示《庄子》文本旅行到英语世界中时,其蕴含的思想文化和语言、文学特色立足他乡时所遇到的阻碍,即翻译中牵涉的难点。剖示的方法是比较《庄子》在不同时期的各个译本,先找出难点,再研究各个译本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衡量其得失。



中国典籍众多,本研究选择《庄子》的英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1、《庄子》的英译历史已有130年,本研究作者搜集到28种译本,其中全译本9种、选译本8种(译出内7篇或更多)、摘译本、改写本及转译本等11种。译者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中国。译者的身份包括知名的翻译家、学者、传教士、汉学家、哲学教授、诗人等。他们都就各自的目的和能力,用不同的方法翻译《庄子》,使译本呈现多种面貌。这些增加了研究的空间。


2、《庄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深刻、富有哲学元素,承载丰富的文化和传统信息。庄子的语言特色和文风影响了先秦至今的众多作家。“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郭沫若1959: 59)



 本文分六章。


 第一章概述庄子其人及《庄子》其书,介绍《庄子》英译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指出本研究的动因、方法和目的,并简要介绍各章主要内容。


第二章介绍旅行理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萨义德认为思想和理论旅行至另一时间和地域时,其力量会增强或减弱,甚至变得完全不同。这种旅行可分为四阶段:即理论诞生的起始点;跨越各种语境压力;面对接受或抵抗它的情境;在新时、新地扮演全新的角色(1983: 226-227)。译者是旅行的主体,对译文本在异国它乡呈现的面貌起重要作用。译者携文本跨越时间、地理、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旅行至另一文化语境中。本论文主要分析译者、文本、文化因素和语言特色的旅行。旅行途中,文本不可避免地遭遇增益或减损,受到目的语境翻译规范的制约,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第三章宏观把握《庄子》去往英语世界的跨界之旅。此章以描写译学和语境理论为指导,依据译本数量和特点,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把该旅行的历程分为19世纪、20世纪早期及中期、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至今四个阶段,考察《庄子》旅行的历史脉络,旅行的到达方式和路线,以及译者主体身份对翻译的影响。


第四章运用微观手段,通过比较同一原文的多种译本,分析《庄子》中的文化信息,即核心思想、传说典故和各种超自然观念等在旅行中发生了何种变化,比较各个译者针对旅行中遇到的文化障碍,能否使《庄子》中蕴含的文化因素顺利旅行至与之有巨大文化差异的西方世界。



第五章把旅行理论和言外语言行为理论相结合,考察翻译过程中《庄子》的属于言外言语行为层面的语言特色和文学风格是否能顺利旅行至英语世界。通过比较各个译本对人名、地名双关和象征意义的处理,对叠词、叠句、顶真、排比、对偶等修辞方式的翻译和对体现诗性言说方式的意象和韵文的传递,评价各个译本的得失,总结语言特色在旅行中遇到的障碍及应对手段。


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的贡献和局限,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旅行理论、《庄子》、英译、文化、语言


图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邓媛


往日精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